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资源 > 拉美概览

历史

  时间:2007-04-26  
拉丁美洲人类遗址大约可上溯至1万~4万年前,但有据可考的历史,一般认为始于公元前10世纪左右。从那时以来,拉美上下3000年的历史,大体经过了印第安古文明时期、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几个发展阶段。
印第安古文明 拉丁美洲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印第安人是美洲古文明的创造者。由于美洲大陆迄今没有发现古代猿人的化石,学者一般认为印第安人是从本大陆以外的地方迁徙来的。根据考古学、人类学和地质学所提供的材料表明,印第安人属蒙古利亚人种。他们的祖先大约是在2万年前或更早从亚洲通过白令海峡,分多次迁移到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并非完全属于同一种族,有部分居民可能是从大洋洲方面迁移到南美或中美地区的。据估计,15~16世纪之交,美洲印第安人约有1500万~4000万,语言和方言达1700余种。印第安部族也很复杂,主要的部族有:墨西哥的萨波特克人、托尔特克人和阿兹特克人,南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玛雅人,加勒比海地区的加勒比人,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及周围地区的奇布查人,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安第斯高原地区的印卡人,阿根廷、巴拉圭、智利的瓜拉尼人和阿拉乌干人,亚马孙河流域热带森林和草原地区的阿拉瓦克人和图皮人。
美洲印第安人经过漫长的渔猎采集生活,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开始定居并从事农业种植,培植了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甘薯、向日葵、烟草、可可、龙舌兰、南瓜及某些豆类和薯类作物。饲养的家禽家畜有骆马、羊驼、火鸡等。玉米种植是印第安文明的基础,故印第安文明又称玉米文明。印第安人培育的很多农作物后来传到世界各地,对人类物质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古代印第安人不知道使用铁器、车轮和牛马,影响其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在社会组织方面,长期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土地为部落公有,由议事会分配给各氏族和家庭使用。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平均分配。但是,有的地区达到了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进入早期的阶级社会。
拉美印第安文化发展最高的为两大地区:一个在中部美洲墨西哥高原至危地马拉一带,被称为"中部美洲文明"。在那里最早兴起的是奥尔梅克文化,被认为是中部美洲文明的先驱。其后兴起的有特奥蒂华坎文化、萨波特克文化和托尔特克文化等。另一个在南美安第斯高原及太平洋沿岸一带,被称为"安第斯文明"。在那里最早出现的是查文文化,被认为是安第斯文明的渊源。其后兴起的有帕拉卡斯文化、纳斯卡文化、莫契卡文化、蒂亚华纳科文化、里瓦文化和契姆文化等。在此基础上最后形成了3个主要文化中心:(1)以现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和危地马拉为中心的古代玛雅文化;(2)以墨西哥高原盆地为中心的古代阿兹特克文化;(3)分布于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广大地区的古代印卡文化。
玛雅文化为古代玛雅人所创造的印第安文明,是中部美洲印第安古文明的杰出代表。大约公元前1000年,玛雅人已生活于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和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地区。公元初期在尤卡坦半岛南部佩滕湖畔的热带雨林区,兴建了第一批"城邦"。这些城邦实际是早期的祭祀中心。公元3世纪以前的历史,被认为是玛雅文化的形成期。从公元3世纪至9世纪,玛雅文化进入鼎盛期,建立大小城邦达百余个,使用统一的象形文字和历法。玛雅有立柱记事的习俗,一般是每隔20年建一座石柱碑。9世纪末,这些城邦突然衰落,立柱记事由此中断,原因不详。公元10世纪末,玛雅文明中心移向尤卡坦半岛北部,与入侵的托尔特克人的文化相融合,先后兴起了奇琴伊察、玛雅潘等城邦,使玛雅文化重新繁荣起来。1450年各城邦间发生混战,玛雅文化再度走向衰落。最后一块石柱碑立于1516年。欧洲殖民者入侵前,玛雅人已向阶级社会过渡,氏族社会内部出现了世袭的贵族和僧侣,使用奴隶劳动,公社社员也须为贵族耕种土地和缴纳赋税。
玛雅人以农业为生,在沼泽地挖渠排水,修建台田、渠田,种植玉米、菜豆、南瓜和棉花等多种作物。主要生产工具是尖头木棒和石器,刀耕火种,没有完全跨过新石器时代。但是,玛雅人在文化和科学方面却取得了令人惊慕的成就。公元前后,玛雅人创造了象形文字,用树皮纸或鞣制过的鹿皮记载天文、医学、仪典、神话传说、诗歌和历史,为美洲大陆惟一发明使用文字的印第安部族。计有800多个写书符号,3万余个词汇。现存的3部玛雅象形文字古抄本以其收藏地而称"德累斯顿抄本"、"马德里抄本"和"巴黎抄本",至今尚未能完全释读。在数学方面,采用20进位法,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零"的概念,比欧洲早800余年。建立了精密的历法制度,能准确预测日蚀及计算月亮和其他行星的运行周期。此外,在雕刻、建筑、彩陶、壁画方面均有很高的水平。博南帕克壁画是世界古代壁画艺术的珍贵宝藏。
阿兹特克文化为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印第安文明,是中部美洲印第安古文明的最后代表。阿兹特克人原属纳瓦语系发展水平较低的一个部落,后来因吸收、融合这个地区其他印第安优秀文化传统而迅速崛起。公元11~12世纪间,从北部迁入墨西哥中央谷地,1325年在特斯科科湖西部岛上建造特诺奇蒂特兰城。1426年,阿兹特克同特斯科科、特拉科潘结成了"阿兹特克联盟",由阿兹特克国王伊兹科亚特尔任首领,势力日盛,在谷地建立了霸主地位。继承人蒙特祖马一世及其后国王不断对外用兵,开疆拓土,至16世纪初,其疆域东西两面已抵墨西哥湾和太平洋沿岸,北与契契梅克为邻,南至今日之危地马拉,人口约300万,发展到阿兹特克帝国的极盛时期。帝国实行集权统治,国王和贵族高居于民众之上,并拥有强大的军队,明显表现出阿兹特克社会已向阶级社会过渡。土地被分成王田、祭司田、军田,由公社成员集体耕种,以供国王、贵族、祭司和武士所需。但社会组织仍以被称作"卡尔普里"的氏族公社为基础,土地为氏族公有,分配给各家庭耕种。
阿兹特克人是优秀的建筑师。首府特诺奇蒂特兰是一座岛城,有3条宽达10米的石堤与湖外陆地相通,石堤每隔一定距离就留一横渠,渠上架设吊桥,可随时收放,以防外敌入侵。城内建有宫殿、神庙、官邸、学校,建筑宏伟,最大一座金字塔台庙其规模甚至可与古埃及的媲美。为了满足城市稠密人口对粮食的需要,在湖泊中建造了独特的"水上园地",以扩大种植面积。岛城四面环水,市内河道纵横,景色富丽,殖民者为之倾倒,惊呼为"世界花园"。但科尔特斯把这座城市烧成了废墟,后来的墨西哥城就建在这一废墟上。阿兹特克人主要生产工具仍为石器,多由黑曜岩制成,但已会制造铜、金物品。有精确历法,会使用各种草药治病,在音乐、舞蹈、绘画方面也有一定的水平。
印卡文化是以古代印卡人为代表的印第安文明,为南美安第斯古文明的集大成者。"印卡"即太阳之子的意思,是安第斯地区讲克丘亚语的印第安人对他们首领的尊称。西班牙殖民者误称这支印第安人为印卡人,便一直沿用下来。公元13世纪,印卡部落在秘鲁的库斯科谷地附近定居,15世纪初,崛起成为安第斯地区的强国。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瓦伊纳·卡帕克在位时,印卡帝国达到鼎盛,其疆域北抵现今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南部,南达智利和阿根廷北部,南北4000千米,人口约1000万,成为古代美洲最大的一个印第安国家。帝国正式的名称为"塔万廷苏约",国王在政治、宗教和军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下有贵族、祭司充任各级军政、宗教职务,组成严密的行政体系和统治机构。社会的基层结构是"艾柳",相当于氏族公社。土地被分为太阳田、印卡田和公社田,公社成员先要耕种供祭祀和王室使用的太阳田、印卡田,最后才能耕种公社的土地。公社田分配给每个家庭耕作。在劳动组织方面,帝国设立一种称作"米达制"的劳役制度,轮流征调壮年男子去建造公共和宗教工程。还有一种从事特殊差役?quot;亚纳科纳",相当于奴隶或半奴隶。
印卡人已有发达的农业,培育了玉米、马铃薯等40多种作物。他们在深谷陡壁、气候干燥的安第斯山区修建了庞大的梯田系统和引水工程,这些用石板砌成的水渠有的长达百余千米。亦驯养骆马和羊驼,作为驮载工具,并提供纺织用毛。印卡人文化上的成就突出表现在雄伟的巨石建筑方面。在库斯科、萨克萨瓦曼、马丘比丘等地用巨石建成的宫殿和城堡,石块之间结合紧密,以致刀片也难以插入,有的城堡建于陡峭山崖,高耸入云。为了治理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印卡人修建了两条大道,一条?quot;海岸大道",一条称"高原大道",形成贯穿南北全境总长1.8万千米的道路网。沿途设有驿站,供信使传达信息。另外,在冶炼浇铸、纺织制陶、天文历法、外科医术、文学音乐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印卡人还创造了被称为"基普"的结绳记事法。
殖民地时期1492年8月12日,哥伦布率领的3艘远征船到达西印度群岛中的一个小岛。这个岛据新近考证认为是萨马纳礁岛。哥伦布的成功航行,是地理大发现史上的划时代大事,也是美洲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印第安古文明从此被打断,开始了300年的殖民统治时期。哥伦布的航行和"发现",掀起了欧洲人向美洲大陆拓殖的浪潮。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的探险家和殖民者接踵而至,其中,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主要角色。
西班牙殖民者首先征服的是西印度群岛。哥伦布首航美洲时,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殖民点,随后,西班牙殖民者又先后占领了多米尼加(1496)、波多黎各(1509)、牙买加(1509)和古巴(1514)。在征服过程中,西印度群岛原有的上百万印第安人惨遭屠杀,或者死于疾病和苦役,最后所剩无几。西印度群岛被征服后,殖民者以此为基地向南北美洲广大地区推进。1519年,H.科尔特斯率领一支近千人的殖民武装,从古巴向墨西哥进犯。阿兹特克人在夸乌特莫克领导下英勇起义,殖民者狼狈逃窜,几乎全军覆灭。1521年,科尔特斯卷土重来,把特诺奇蒂特兰城夷为平地,接着征服了整个墨西哥。1531年,另一支殖民武装在 F.皮萨罗的率领下进军南美。1533年,占领首府库斯科,1535年,基本上征服秘鲁全境。印卡人在王室成员曼科和图帕克·阿马鲁领导下举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武装反抗,一直坚持到1572年。在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后,西班牙殖民者进一步扩张。到16世纪中,西班牙在美洲征服了(除巴西外)北起加利福尼亚湾,南抵智利和阿根廷南端的广大地区,成为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规模空前的殖民帝国。
葡萄牙对美洲的殖民活动始于16世纪初。1500年,由P.A.卡布拉尔率领的远航队在赴印度途中遇风暴不期到达巴西。1531年葡王派大贵族马丁·索萨前来巴西,建立了面积广大的巴西殖民地。
英、荷、法除大搞海盗活动和走私贸易外,还插足瓜分殖民地。英国侵占了牙买加、特立尼达和洪都拉斯的一部分,荷兰占领库拉索岛,法国夺得海地岛的西半部和马提尼克、瓜德罗普等岛屿。这3国还分割了圭亚那。
西班牙、葡萄牙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适应宗主国需要的殖民主义制度。当时,西、葡两国正处在封建专制王权的极盛时期,封建的政治经济关系仍居于统治地位。它们在美洲推行的殖民制度,也无不打上封建主义的烙印。
1524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在马德里建立了"西班牙印度诸地事务院",通称西印度事务院。西印度事务院代表国王行使权力,主管美洲殖民地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和教会等所有事务,任命殖民地高级行政官员和神职人员。1535年,开始设立总督,代表国王对美洲殖民厥敌兄苯油持危乒苤趁竦孛裾⒕退痉ù笕ǎ匚幌院铡W芏较角纳柚糜勺畛醯男挛靼嘌篮兔芈?个增加到18世纪末的4个:新西班牙总督辖区(1535),包括墨西哥、中美、西印度群岛及今美国南部地区,首府设地墨西哥城;秘鲁总督辖区(1542),包括秘鲁和智利,首府设在利马城;新格拉纳达总督辖区(1718),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首府设在波哥大;拉普拉塔总督辖区(1776),包括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和玻利维亚,首府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总督辖区之下,还在危地马拉(1527)、古巴(1764)、委内瑞拉(1778)和波多黎各(1778)设立都督辖区,在总督、都督辖区内又分设若干个省、郡和市。省长、郡守由总督或都督任命。市的权力机关为市政议会,为具有一定自治性质的地方组织,兼有行政和司法职能。市议员从当地富有的市民中选举产生,有的由总督、都督指派,市长、法官和警长负责管理行政、商务和宗教事务。印第安人聚居的村庄,由总督或都督委派印第安酋长卡西克治理。
在总督辖区首府和一些重要城市,还设有检审庭。它是代表国王在殖民地执行司法职能的最高法庭,也用以监督殖民地各级行政官吏,在总督、都督缺位时,可自动代行职权。西班牙殖民地共设立14个检审庭。尽管有着种种监督和限制,但西班牙王室对美洲殖民地实际上鞭长莫及。绝大部分由"半岛人"组成的高级官吏对殖民地实行专制统治,巧取豪夺,整个官僚体制充满黑暗和腐败的现象。
天主教会是西班牙美洲殖民统治的重要支柱。根据教皇的训谕,西班牙国王享有直接管理殖民地教会的权力,因此,王权与教权相结合成为西班牙殖民制度的重要特点。国王可以随意任命高级神职人员,并征收什一税。教会有一整套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与行政机构并行。居民从出生受洗礼、受教育、结婚一直到送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教会严格控制。教会还拥有巨额财产和土地,18世纪末,教会拥有的土地已达殖民地全部土地的1/3。1511年,在圣多明各建立了第一个大主教区,至殖民地末期,西属美洲共建立10个大主教区和38个主教区。所有城市和村庄的中心广场,都建立起众多的修道院和教堂,拥有数以万计的神父、僧侣和修女。耶稣会传教士还曾在巴拉圭建立起由其全面统治的神权国家,存在达两个世纪之久。
殖民地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 尽管受到宗主国严厉的控制和垄断,在300年殖民统治期间,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经济文化仍然有着重要的发展。在欧洲殖民者来到之前,拉美已有相当发达的农业。印第安人培育了玉米、马铃薯、番茄、甘薯、花生、烟草等多种农业物,欧洲人又输入小麦、水稻、香蕉、葡萄等作物,马、牛、羊、猪等家畜,以及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尤其是大牲畜和车辆的传入,对拉美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殖民地时期农业生产获得了相当的发展。但是,农业一向不被殖民当局所重视,印第安村落更难以得到欧洲的牲口和工具,生产技术原始落后。谷物生产限于保证本地区的供应,只有可供输往欧洲赚钱的少数几种种植业,如甘蔗、棉花、可可、烟草、洋红、咖啡、蓝靛,被加以鼓励和推广。这一政策导致了单一产品制。与种植业平行发展起来的还有畜牧业,由于欧洲市场的巨大需求,在南美地区获得迅速的发展。农业作为殖民地社会经济基础的地位日益增强,很多地区农产品的产值超过了其他行业,连一向以出产金银著名的新西班牙,到19世纪初,农业产值也远远居于领先地位。
采矿业,主要是对金银的开采,乃是西班牙王室开发美洲殖民地的主要目标,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大力鼓励。墨西哥是殖民地早期的主要产银区,使墨西哥一度提供了全世界1/3的白银。16世纪中期,上秘鲁的波多西地区发现了更大的银矿,产量一度居世界白银总产量之半。1567年万卡韦利卡水银矿的发现,广泛采用了汞齐化法,17世纪初又采用了黑色炸药爆破的新技术,为提高白银产量提供了条件。至19世纪初,拉美大约出产了当时世界贵金属总产量的90%。
比起采矿业和农业,殖民地的工业远为薄弱。西班牙为保护本国工业,对殖民地工业的限制比农业更为严厉。但由于殖民地人口众多,落后的西班牙根本无法满足殖民地对工业品的需要,殖民地工业仍然得到了发展。由于盛产棉花和羊毛,棉纺和毛纺业相当繁荣。此外,金工制造、造船、皮革、陶器、制鞋、饮具、玻璃、肥皂、蜡烛和家具等行业也发展起来。 宗主国对殖民地商业实行垄断政策。1503年,塞维利亚成立贸易署,对殖民地交通和贸易行使全面管理权。对殖民地进行贸易是一种只有西班牙商人享有的特权。王室规定:殖民地只能与宗主国进行贸易,不得与其他国家往来;所有开往殖民地的船只必须由塞维利亚起航(1717年改为加迪斯);船只到达殖民地,只允许在韦拉克鲁斯、波多贝略和卡塔赫纳等少数港口停泊,然后再在各指定地点举行大集市,各地所需货物也只能从这些集市通过陆路或水路转运。为防止海盗袭击,1543年起建立双舰队制,实行军事护航。但走私贸易仍然盛行。18世纪中叶,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对贸易制度进行改革,逐步放宽了控制。长期封闭隔绝的西属美洲日益直接卷入世界市场,内部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发展。
葡属巴西的统治制度 大体上来说,葡属巴西的统治制度类似西属美洲,但由于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又有自己的特点。葡萄牙没有在国内设置管理巴西的专门机构,而是在巴伊亚设置总督,统辖整个巴西。而且,总督的大权也是名义上的,因为整个巴西殖民地被划分为十多块世袭领地(13~15块,说法不一),分属12个大贵族管辖,称为都督辖区。受封的都督就是其辖地及居民的领主,承担疆土开拓、军事防御、财政管理等全部责任。各辖区设统领1名,从当地望族中遴选作为都督的副手,负责实施法令,组建民团。另设首席检察官1名,行使司法职能,并有权解决殖民者与都督间的争端。此外,亦设市政议会,其成员一般都由当地贵族或大种植园主充当,或终身任职,或世袭继承。市政议会不仅有行政权,而且有立法权。它有权监督关税和征税,负责招募民团、保卫海防、社会治安及其他公共事务,权力比西属美洲的市政议会更大。
独立战争时期 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爆发了一场争取独立的革命运动。这次运动几乎遍及拉美各地,革命战争前后持续近40年,卷入斗争的人口约2000万,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殖民地独立解放运动。就其性质来说,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拉美大部分地区从此结束了殖民统治,逐步建立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拉美独立运动以1790年海地革命为开端,海地爆发武装起义。1804年1月1日,海地宣告独立,成为拉美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海地革命揭开了整个拉丁美洲独立革命的序幕。1813年11月6日墨西哥正式宣布独立。中美地区也于1821年脱离西班牙宣布独立,并加入墨西哥共和国。1823年脱离墨西哥,建立独立的联邦共和国��中美联合省。1838年又分为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5个国家。
南美洲北部的革命于1810年首先在委内瑞拉爆发。4月19日,加拉加斯的土生白人独立派驱逐西班牙殖民官吏,建立执政委员会(洪达)。次年,召开国会,宣布成立委内瑞拉共和国,并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第一共和国失败后,S.玻利瓦尔发表《卡塔赫纳宣言》,发动一场"殊死战",于1813年重建委内端拉共和国,即第二共和国。玻利瓦尔被授?quot;解放者"的称号,并成为共和国最高执政者。不久,第二共和国又被扼杀。斐迪南七世在西班牙复位后,立即派遣大军开赴美洲,进行残酷镇压。1815年5月,玻利瓦尔发表著名的《牙买加来信》,重申解放祖国的决心。次年,在新独立的海地共和国支持下,率革命军在委内瑞拉登陆。1818年2月,在安戈斯图拉召开国会,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国。同年5月,玻利瓦尔率军穿过原始森林,翻越安第斯山,经博亚卡战役,解放波哥大。1819年建立包括委内瑞拉和新格拉纳达在内的哥伦比亚共和国。1821年,经卡拉博博战役,解放加拉加斯,1822年,经皮钦查战役,解放基多(今厄瓜多尔)。同年建立了包括厄瓜多尔在内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至此,南美北部的独立战争宣告结束。
南美洲南部的独立革命以拉普拉塔地区为中心展开。1810年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推翻西班牙总督,成立由土生白人独立派组成的临时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支持新政权,史称"五月革命"。但新政权组织远征上秘鲁的军事行动不断遭受挫折。1813年底,圣马丁被任命为北方军司令。圣马丁认为经由上秘鲁去解放秘鲁的做法不可取,因而提出以智利为基地,由海上进攻西班牙殖民统治堡垒��秘鲁,从而解放整个南美?quot;大陆解放计划"。1817年圣马丁率5000人组成的"安第斯军",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安第斯山隘,取得查卡布科战役的胜利,在 B.奥希金斯的配合下解放了智利。1818年2月智利宣布独立,1821年7月秘鲁宣布独立。
1820年,葡萄牙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若奥于次年返回葡萄牙,留下王子佩德罗作巴西摄政王。由资产阶级自由派掌握的葡萄牙议会力图维持巴西的殖民地地位,下令撤消摄政王机构,要求佩德罗返葡。1822年1月,佩德罗声明拒绝执行葡萄牙议会的命令,并建立了以自由派领袖 J.博尼法西奥为首的新政府,准备召开制宪会议,以便把巴西引向君主立宪的轨道。巴西要求独立的呼声高涨,与葡萄牙的矛盾日益加剧。同年7月,葡萄牙议会否决了巴西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宣布巴西制宪会议为非法,并准备增兵讨伐巴西。在此形势下,佩德罗无路可退,遂于9月7日宣布巴西独立,这一天被定为巴西独立日。12月1日,佩德罗加冕为皇帝,称佩德罗一世,巴西成为立宪帝国。在拉美独立运动中,巴西是惟一建立君主制的国家。
至此,在拉美先后建立了17个独立国家:海地(1804),巴拉圭、委内瑞拉(1811),阿根廷(1816),智利(1818),哥伦比亚(1819),墨西哥、哥斯锢杓印⑷叨唷⑽5芈砝⒑槎祭埂⒛峒永稀⒚芈常?821),巴西、厄瓜多尔(1822),玻利维亚、乌拉圭(1825),基本上形成了今日拉丁美洲各国的政治格局。
加勒比地区历史 关于加勒比地区,存在着3种不同的界定:第一种,泛指整个加勒比盆地,包括13个岛国、13个沿海国家和一些未独立地区;第二种,按文化-语言标准来分类,指加勒比海和沿岸讲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和荷兰语的国家与地区;第三种,从历史地理角度来划分,指包括加勒比海的诸岛屿、南美洲东北角的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以及中美洲的伯利兹。本文采用第三种定义。"加勒比(carib)"一词,在印第安语中为"壮士"或"堂堂正正的"之意。如同美洲大陆一样,加勒比地区的人类遗迹可上溯到4万~5万年前,其历史进程基本上经历了古代印第安人文明时期、殖民征服时期、殖民列强角逐时期、独立运动和现代5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加勒比地区出现了13个新独立的国家。其中,12个英属殖民地独立后均加入了英联邦。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采取了不尽相同的政体,大体上可分为3类:第一类,实行总督制,即国家元首为英国女王,由女王任命的总督为代表。这类国家也可称为具有君主立宪色彩的议会制。实行总督制的国家有9个:牙买加、巴巴多斯、巴哈马、格林纳达、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第二类,实行名义上的总统制,即总统为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但总统不掌握实权,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而组阁的总理则拥有广泛的权力。实行这类总统制的国家有2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多米尼克。其中前者是英联邦内的共和国,后者是英联邦成员国。第三类,实行名副其实的总统制,即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由议会选举产生;总理为总统助手。实行这类总统制的国家有2个:圭亚那、苏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