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资源 > 拉美概览

外资

  时间:2007-04-26  

拉美国家具有较长的利用外资的历史。它对外负债的历史与其政治独立的历史一样久远。在拉美经济发展中,外资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

拉美在摆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以后,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投资者开始对拉美这块"新大陆"趋之若鹜,大量外资纷纷涌入。19世纪20年代,拉美出现了一个短时期的外国投资高潮。外资主要集中在当时的阿根廷。这一短暂的投资繁荣不久便因拉美新独立国家对贷款使用不当及政局动荡等多种原因而告终。

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投资者开始了新的一轮在拉美的投资热潮。外资除了投资矿山和种植园以外,主要购买铁路与港口设施的公债和股票。英国始终是最大的投资国和债权国,其次是法国、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美国资本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在墨西哥和古巴等国出现。

20世纪初又是一个外资大量流入拉美的时期。当时,拉美对外贸易与外资齐头并进,发展速度很快。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刺激了外资对拉美农业和原料部门的投资力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14年,主要西方国家在全世界的投资总额为440亿美元,投入拉美地区的外资达85亿美元,占全世界外资总额的19.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资本利用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无暇西顾的有利条件,开始了向拉美扩张的进程。由于战时欧洲出口下降,拉美从欧洲的进口减少,一些拉美国家利用积累的外汇储备,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美国公司正是利用这一机会进军拉美的。从1914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在拉美的投资增加了50%,达24亿美元;到1930年又增加1倍以上,达到了52亿美元。英国资本虽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地位开始受到美国资本的挑战。到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资本已接近同英国资本分庭抗礼的地步。

20世纪30年代以前,拉美对外资的利用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外资在拉美处于自由放任的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拉美的外资总额为85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的1939年为9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资本以巨大的规模和速度进入拉美地区。这一时期拉美利用外资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50年代至70年代初以前,流入拉美的外资主要以直接投资的形式出现。(2)从70年代中期起,拉美利用外资的形式则以商业贷款为主。到80年代初,拉美积累了巨额的外债,在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陷入了债务危机之中。

战后流入拉美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拉美国家加快工业化步伐,对外国资本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是外资大幅度流入拉美地区的内部原因。战后以来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拉美地区地大物博,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于其他发展中地区,而且政局相对稳定,因此跨国公司在拉美地区的投资比较活跃。跨国公司在拉美的子公司数占全球子公司数的比重一直较高。

这一时期流入拉美的外国直接投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投资来源发生变化,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拉美最大的投资国。其次,投资重点从自然资源部门转向制造业部门。第三,外国投资集中在少数几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是外资投资的热点地区。

然而,从60年代下半期开始,流入拉美的外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外国的借贷资本输入日益成为拉美利用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从1974年起拉美的外债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1)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下降,国际资本大量盈余,从此开始加强对拉美等发展中地区的借贷资本输出。(2)拉美主要国家开始实行"负债发展战略",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急需大量资金以弥补国内储蓄的不足。考虑到外债利率低下,借贷方便,在美元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拉美国家更多地寻求贷款这种间接投资形式来取代外国直接投资的地位。(360年代以来拉美等发展中地区的经济民族主义要求日趋强烈,出现了收回自然资源为主要目标的国有化运动。在这种形势下,无论是拉美各主要东道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愿意选择借贷资本作为资本输入或输出的主要形式。(4)西方发达国家为摆脱自身的经济危机而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加重了拉美国家的债务负担。自70年代末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从而造成拉美国家贸易条件日益恶化,拉美贸易赤字逐年增加。另外,美国实行的高利率和美元升值的反通货膨胀政策使国际金融市场上借贷利率急剧上升,大大加重了拉美国家外债还本付息的负担。而拉美国家没有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政策,造成外债总额如同雪球越滚越大,最终以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利息而开始了拉美经济发展史上最沉重的"失去的10"

债务危机爆发以后,拉美国家开始进入了痛苦的调整期。经过"失去的10"和艰难的调整,目前,拉美国家已渡过了债务危机,债务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但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对拉美国家来说,债务的还本付息仍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包袱。

进入90年代,拉美国家利用外资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利用外资的规模较大,超过战后出现的第一个利用外资高峰期,1990年以来拉美利用外资的规模大大超过了70年代末创造的高水平。

2)资金来源以国际私人投资为主,形式多样。70年代下半期和80年代初,流入拉美的外资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其他投资形式如股票和证券投资微乎其微。当时石油美元充裕、利率低,商业银行贷款成为拉美吸引外资的主要形式。而90年代,流入拉美的外资则以私人投资为主,投资形式趋于多样化,其中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股票和债券投资)为这一时期拉美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3)外国投资相对集中在几个主要国家。90年代以来,外资主要选择下列几类国家:第一类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稳定的国家;第二类是具有广阔市场、投资前景良好的国家;第三类是那些能为投资者提供快速的高额投资回报的国家。这些国家主要包括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秘鲁和哥伦比亚等国。

4)外国投资的部门分布结构有所变化。90年代以前,拉美地区的外国投资(主要是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矿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而90年代以后,除了制造业部门以外,金融服务部门和信息通讯部门已越来越受到外国投资者的青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新技术革命对于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致使拉美国家作为发达国家原料供应基地的作用逐渐消失,发达国家对拉美的矿业部门的投资兴趣逐渐下降;拉美各国政府为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吸引外国投资和先进技术,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外国投资的政策;新兴部门(如信息和高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和扩散以及拉美国家在金融服务和信息产业部门的对外开放,加大了发达国家对拉美这些部门的投资力度等。

5)利用外资的条件不断改善。首先,外资投放的期限有不断延长的趋势,中长期资金的比重不断上升。直接投资是最稳固的中长期投资,其所占比重的提高必然增加中长期投资在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相反,短期资本在逐渐减少。其次,拉美近年来发行债券的期限不断延长,其中很大部分债券的期限长达10年、20年,甚至30年。第三,投资来源走向多元化。尽管美国和加拿大依然是拉美主要的投资来源国,但西欧、日本所占的份额已越来越大。目前,欧洲已占了拉美吸引外资总额的35%,日本的份额也达4%以上。

在吸引外资的各种因素中,除东道国的资源禀赋、政治和经济政策的稳定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等属于难以定夺的区位因素外,东道国吸引外资的政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拉美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还是间接投资政策都是相当自由的。

第一,拉美国家积极调整直接投资法,改变对外资的歧视性态度,鼓励外国直接投资者在拉美直接投资设厂。开放禁区,扩大外资投资范围。取消对利润汇回和资本抽回的一些限制性规定。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效率。大多数拉美国家都取消了原先需要事先申报批准的规定,外资在进入拉美后,无须向受资国的特定部门申报,自动有效,并享有国民待遇。

第二,促进技术转让,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并带动技术转让,拉美国家放宽对技术转让的限制。延长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扩大保护的范围、取消一些苛刻的规定等,使知识产权得到更好的保护。

第三,随着拉美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加快,开放证券市场,大量吸引外国间接投资。目前,进入拉美的外国间接投资有以下几种形式:(1)投资基金。通过拉美当地金融机构建立的投资基金,外国投资者可以在拉美的证券交易所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这种投资基金受拉美国家的证券委员会管理。在取消了外汇管制的国家中,这种基金基本上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买卖。但在有些国家,由于某些部门仍由政府控制,因此外国投资者不能购买这些部门的公司股票。(2)直接的证券投资。这种投资不需要投资基金作为中介,外国投资者可以直接在拉美证券市场上购买拉美国家的证券。在取消了外汇管制的国家中,这种投资基本上不受限制。但在有些国家,这种投资不得超过公司资本的10%;而在另一些国家,外国投资者不能涉足由政府控制的部门。(3)美国(或全球)证券托存收据。实际上,这不是一种证券形式,而只是一种发行收据。拥有这种收据的投资者并没有购买股票,而是购买了代表一定数额由当地金融机构代管的股票的发行收据。这种收据可以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拉美国家都有特定的法规管理这种形式的投资。

其他还有如墨西哥的"中性股票""L"等投资形式。

据国际金融公司对世界20多个新兴市场的评估报告,智利、墨西哥和委内瑞拉被评为"相对可自由进入的市场",而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和秘鲁等国则被定为"可以完全自由进入的市场"。这在其他发展中地区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