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
在拉美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影响经济增长率高低、保持各部门平衡发展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
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拉美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新独立的国家为发展经济急需大量资金,它们迫切希望通过出口初级产品来扩大资金来源。因此,在拉美各国独立后的数十年内,初级产品出口是它们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对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却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为它过分依赖外部市场和外部资金。国际市场上的任何动荡都会使这种过分依赖出口贸易的经济遭受危险。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20世纪20年代末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国际市场对拉美出口产品的需求急剧减少,拉美国家的经济因此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甚至濒临崩溃。另外,拉美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高度专业化使拉美国家所需的一般消费品(主要是工业消费品)严重依赖进口,而它们出口的廉价原材料却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剪刀差以及这种不平等交换,使拉美国家成为西方工业国家通过贸易进行掠夺的主要对象。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教训使许多拉美国家开始改变对外贸易战略。但就整个地区而言,出口商品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初级产品的出口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仍占首位,也是拉美国家获得能源顺差和逆差的决定性因素。战后,拉美国家为实现工业化,大量增加初级产品的出口,换取必要的外汇,以便进口工业化所需的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原材料、运输工具等。而且,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其重点从一般消费品转向耐用消费品、中间产品、资本货,生产设备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同时,工业化使许多拉美国家能源消耗也急剧增长,对能源进口的依赖也日益增大。此外,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发展相对缓慢,粮食生产的增长甚至落后于农产品的增长,以致许多拉美国家的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甚至连墨西哥这样的传统粮食出口国,从70年代始,粮食居然成为其重要的进口商品。因此,为满足工业化的需求,拉美国家必须尽可能扩大出口。这使得对外贸易在其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对外贸易还是拉美国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战后,虽然外国资本在拉美的投资增加,但其结果是以利润汇出、专利费支付等形式资金外流,而且外国贷款还本付息也逐年增加。因此,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资本项目的赤字增加,尤其是80年代债务危机使拉美各国还本付息压力加大,新贷款和直接投资减少,拉美成了资本纯外流的地区。为了达到更大的贸易顺差,取得外汇还债和支付必要的外汇支出,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拉美国家不得不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压缩进口。因此,对外贸易也是拉美国家解决其危机的关键。总之,对外贸易在拉美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拉美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入90年代以来,在高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贸易增势强劲。拉美成为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一)传统上,农、矿初级产品在拉美出口总值中占主导地位。战后,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拉美国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出口 农、矿初级产品在出口总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仍占绝对优势。制成品的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并且种类有所变化。
进口 进口商品一直以一般工业消费品为主。战后,随着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大多数拉美国家都为机器设备、运输工具以及一切工业投入物的进口提供优惠。一些拉美国家大力发展耐用消费品和资本货的生产,技术设备的进口增长很快。尤其是作为石油输出国的墨西哥、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国家凭借巨额石油收入,实行经济高增长计划,因而进口需求过度膨胀,造成一些部门的贸易逆差。工业化过程中,部分拉美国家过分强调工业,忽视了农业的发展,致使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食品成为重要的进口商品。一些国家甚至高度依赖进口粮食,其进口量甚至超过消费量的20%。
总之,由于拉美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产业结构差别很大,因此进出口商品结构也不尽相同。工业发达的大国,一般工业消费品自给有余,而小国工业消费品的进口仍占很大的比重。
(二)外贸收入一直是拉美国家平衡国际收支的重要来源。历史上,拉美地区一直是贸易顺差的地区。但从60年代起,进口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出口,贸易赤字日益扩大。这一方面因为,70年代石油价格上涨,使拉美部分国家进口费用增加,而世界市场上农矿产品价格的下降又使拉美国家的出口条件恶化,另一方面因为部分拉美国家过分追求经济高增长,使进口需求超过了出口。同时,进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世界市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使对外贸易不仅不能发挥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反而使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一些拉美国家不得不靠大量外债维持必要的进口,以致使支付问题日益困难。这就成了困扰其经济发展十几年之久的外债危机。
拉美国家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二战前,英国在拉美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战后,由于实力的增强和地理的便利,美国在拉美的对外贸易中取得了绝对的优势。进入90年代后,世界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美国为了加强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开始重新定位与拉美的经济关系,企图在西半球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贸易集团,以便与欧洲和以日本为中心的亚太地区抗衡。1990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旨在建立美洲大陆新的伙伴关系的"开创美洲事业倡议"。
1992年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实现了这一进程的第一步,3国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于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拉美国家不断对其外贸政策进行修正和补充。
80年代的债务危机严重地打击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以致于这一个年代被广泛地称为拉美国家"失去的10年"。为了缓解危机,拉美国家迫切地希望找到一条摆脱困境之路;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也向拉美国家施加压力,提出经济改革的建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1985年提出的"贝克计划"和1989年的"布雷迪计划"。这两项计划均要求拉美债务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重视扩大出口,取消对进口的过度保护。另外,新自由主义和脱胎于结构主义的新结构主义思潮也为拉美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两种思潮对拉美未来发展的共识之一就是:必须减少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和扩大国民经济的外向性,重视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将进口替代改为出口导向,实施贸易自由化。
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拉美国家于80年代中期起对外贸制度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一)进出口制度的改革。在进口部门实施的改革主要是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自80年代中期起,拉美国家逐步放弃了以高关税作为保护国内市场的主要手段,大幅度调低了关税率。另外,一些国家还制订或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法。这些法规的出台和相应机构的设立有效地抑止了贸易中的违法行为。
(二)外贸机构的改革。随着贸易制度的改革,拉美国家深感其外贸机构与外贸制度已不相宜,政策多变而实施效率却很低。因此,许多拉美国家对贸易机构和银行职能进行了调整。如阿根廷,1993年成立了全国贸易委员会,其职责是向政府提供有关贸易政策的建议并负责调查贸易冲突、评估损失和决定赔偿等事宜。巴西的贸易政策的制订主要由全国经济秘书处下属的外贸局负责。外交部负责小地区和国际多边谈判关税和海关办公室及外贸办公室负责实施贸易政策,颁发进出口许可证和原产地证明等。在智利,政府成立了由共和国总统、财政部、经济部和外交部组成的全国贸易委员会,负责有关贸易诉讼、调查、赔偿等事宜。委员会办理的各种程序透明性较强,效率较高。哥伦比亚成立了外贸部,统一管理外贸业务。此外,哥伦比亚还将过去的促进进出口基金改建成外贸银行,负责促进贸易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