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资源 > 拉美概览

教育

  时间:2007-04-26  

早在几千年前,印第安人就劳动、生息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殖民者入侵以前,印第安部落正处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阶段,部分地区已建立奴隶制国家,并发展了一种实行原始分工的农耕经济,创造出以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卡文化为代表的拉美古代文明,同时也创造出了自己的原始形态的学校,开始了印第安人的早期教育活动。

 玛雅人的教育玛雅人生活在中美洲和墨西哥南部,早在公元前1200年就形成玛雅人的小村落,到公元69世纪,玛雅文化进入繁荣时期。玛雅人创造了20进位法,是世界上最早运用零概念的民族。玛雅人还建立了复杂而精密的历法制度,规定一年为365.242天,并能准确预测日食及计算月亮、金星和其他行星的运行周期。玛雅人使用的契形文字已经很复杂,约有800多个书写符号和3万多词汇,刻在石碑、墙壁、玉器和贝壳上,有的还写在鹿皮或树皮上。另外,玛雅人建筑艺术的水平也很高,是拉美古代三大文明中最杰出的成就。

在殖民者入侵之前,玛雅人已进入奴隶制社会,奴隶主统治阶级有贵族、军事首领和祭司。祭司既主持宗教仪式,也掌握着教育的控制权。教育只向自由人开放,平民和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未来的祭司和统治者,设有历史、文学、占卜法、医学、历法、礼仪等课程,比较重视品格教育,培养学生自制、合作精神和谦逊的品质,还要求学生参加集体劳动,以养成对本部族的忠诚。

阿兹特克人的教育阿兹特克人生活在墨西哥中部。1325年阿兹特克人在特斯科科湖西部的两座岛上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城,并逐渐按照其崇拜的两个神的学说建立起庞大的公共教育系统。一个神叫克萨尔科亚特尔。按照这个神的学说建立起来的学校叫卡尔梅卡克,是一种贵族子弟学校,专门培养官吏、祭司、高级军官等上层统治者。另一个神是战神特斯卡特里波卡。按照这个神的学说建立起来的学校叫特波奇卡里,接纳商人、手工业者和平民的子弟入学,专门培养士兵和下级军官。这种学校的教育工作经常在印第安人的公共耕地上进行。第一阶段要孩子们从事艰苦的公共农业劳动,义务参加神殿、水利工程等公共建筑的建造,给学生以艰苦的磨炼。第二阶段是教他们唱歌跳舞,陶冶他们的感情。第三阶段才进行正式的军事训练。最后是宗教教育。这种学校强调战术、合作和宗教,注重体格训练、手工技术和使用武器。这两种学校对于维护阿兹特克社会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印卡人的教育古印卡人生活在安第斯地区(今秘鲁一带)。到12世纪末,印卡人逐渐在库斯科谷地形成了许多小部落。1438年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印卡帝国。印卡人使用精确的历法,采用10进位制计算,他们虽然没有文字,各种有关历史、宗教、法律及科学等知识都靠口述传授,但他们发明了一种叫基普(由多种颜色的绳结组成的工具)的结绳文字,帮助记忆。印卡人重视教育。帝国教育是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学校建在首都库科斯的皇宫附近,招收贵族子弟入学。学校的教师知识渊博,除了开设宗教、数学、天文学、神学、历史、政治学、诗歌、音乐、医学等课程外,还能指导修建运河、道路、碉堡和城市。因此,教师成为很受欢迎和尊敬的人。印卡学校非常重视军事教育,考试以军事为主,每年或隔年在首都举行。参加考试的考生,都要经过严格的体格检查和道德考查,考试合格后可取得贵族身份,并能受到印卡王的接见。首都以外没有正式的学校,但是,由于帝国实行统一的语言政策,规定克丘亚语为官方用语,要求所有印第安人都要学习。因此,国家派教师到各地进行语言传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他们还对10岁以上的男孩进行普通军事训练,教他们使用武器。

殖民地时期的教育(14921826年) 16世纪初,大批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入侵拉美,拉美沦为西、葡的殖民地。在殖民统治的300年间,原有的印第安人公共教育系统全部被摧毁,代之以宗主国的殖民教育。殖民时期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教育被教会控制。各种教团,如多明我会、圣芳济各会、奥古斯丁会、麦西达安会和耶稣会等,通过修道院和教区,建立起拉美第一批学校。殖民者兴办教育的目的是要确立西班牙、葡萄牙人的优越地位,培养为殖民当局和教会服务的人,以巩固其殖民统治。殖民地教育的特点是高等教育出现较早,中等教育发展缓慢,印第安人和黑人没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尽管印度等地事务委员会曾下令在殖民地建立印第安人学校,但殖民当局并不执行。在耶稣会的传教区里,印第安人和获得自由的黑奴只受到最初步的识字教育和体力劳动技艺教育。

独立后时期的教育(18261900年) 拉美独立后的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进程。在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1)进行反对教会垄断教育的斗争,加强对教育的干预,确立国家对教育的领导权,并为贫苦居民兴办学校。(219世纪下半叶之后,拉美各国在建立和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在拉美教育史上,墨西哥是第一个用法律规定免费普及小学教育的国家。(3)传播了欧洲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总之,独立后的拉美教育已逐渐摆脱教会的束缚,由国家控制教育,并开始普及初等教育,使教育不断地向下层人民延伸。

20世纪初期的教育(19001945年) 20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情况越来越明显,不少教育家提出了教育要与经济、科学、道德同步发展,教育要更好地为经济服务的主张。(1)继续实施并逐步完善义务教育制度,开展扫盲运动,以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准。(2)实施实验教学法,增设实用课程和系科。(3)设置实用学科,优先发展职业教育。(4)改革高等教育,逐步建立大学自治制度。尽管拉美教育在20世纪前40多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受经济落后的制约,发展的步子还是很小的,绝大多数国家教育仍然落后,有的国家,如海地,文盲率仍高达90%,巴西和墨西哥的文盲率也在50%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1945年以后) 二战后拉美国家教育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丰富多彩、充满曲折的教育改革的历史,它大致可以分为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4050年代) 在这一阶段,拉美民主运动高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普及初等教育和扫除文盲,制定教育发展规划。

第二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在此阶段,西方教育经济学,即所谓人力资本理论传入拉美,这个理论同当时盛行拉美的发展主义相结合,使拉美人民相信,人力投资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产出,更合理的分配和更幸福的生活,并在这种信仰的推动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但结果却并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美好,发展目标落空。面对教育发展战略上的这一挫折,拉美教育界找到了另一条发展教育的道路,即非正规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道路,想从一种更便宜、更有效的大教育体系中求得发展的出路。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从1982年墨西哥的债务危机开始,拉美国家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教育首当其冲,不但数量上没有得到发展,而且还不得不进行收缩。在这种情况下,拉美各国开始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学前教育拉美的学前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初,墨西哥、智利、阿根廷等少数拉美国家就已经有了学前教育,但直到7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才获得较快的发展。拉美各国学前教育的起始年龄是不同的,但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是从3岁开始。35岁幼儿的教育是该地区学前教育的重点。拉美各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有幼儿园、托儿所、保育中心、学前儿童中心等。这些机构大都根据幼儿的特点对幼儿进行教育。拉美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是与各国政府重视学前教育分不开的。主要表现在:(1)提高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的地位,个别国家甚至将其列为义务教育。(2)制定法规,保证学前教育的发展。(3)设立专门管理学前教育的机构。(4)增加投资,兴办学前教育机构。(5)对学前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拉美教育界认为,办好学前教育的条件之一是目的明确。

初等教育早在古代印第安人的公共教育系统中,就有类似现代小学的初等教育。1523年圣芳济各会传教士在墨西哥城创办了拉美第一所小学。现在,小学校已遍布拉美各国的城乡,连边远的、土著人生活的山区,也都建立了小学。拉美国家的初等教育有5年、6年、7年、8年和9年制等多种学制,8年制以上的学制是把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合并起来,称为基础教育。各国小学学生入学的年龄不完全一样,最早的是5岁入学,最晚是7岁,更多的国家是6岁入学。普及初等教育是拉美各国实施义务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拉美各国重视初等教育,实行正确的教育政策分不开的。这些政策主要有以下几项:(1)明确目标,延长义务教育年限。(2)狠抓普及初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增加教育机构和设施。(3)增加投资,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学。(4)采取得力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尽管战后拉美各国初等教育发展很快,但是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仍然没有完成,仍有大约15%的学龄儿童没有上学,而且留级率(约占学生总数的30%)和辍学率都居世界之首。

中等教育拉美的中等教育发轫于16世纪中叶。直到二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以后,拉美的中等教育才得到较快的发展。60年代是拉美中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年代。到80年代,拉美地区学龄青少年的中等教育就学率已达到43%,在第三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拉美的中等教育有两种类型。一种仅含高级中学教育,不包括初级中学教育在内。另一种则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绝大多数国家的中等教育属于这一类型。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拉美的中等教育担负着向高等学校培养和输送合格新生和为劳动力市场输送劳动力的双重任务。由于担负的任务不同,中等教育亦分为普通中学和职业技术中学两种。普通中学主要担负向高等学校输送毕业生的任务(也有部分学生就业),不少国家的普通高中直接与大学衔接。职业技术中学的任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熟练的劳动力,向社会输送技术人员、职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职业技术中学还包括师范学校,师范学校主要是培养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的教师。

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拉美国家普遍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有所增加,社会对熟练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大。许多国家都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其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此,拉美各国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50年代以后的20年间对中等教育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大致都有如下几个共同的特点:(1)整个拉美地区的中等教育都确立了一个一致的改革目标,这就是中等教育多样化和科技教育现代化。(2)拉美各国普遍建立了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3)在正规的普通中等学校增加职业技术课程。(4)建立专门机构,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5)二战后,拉美的中等教育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发展的进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中等教育的覆盖面仍不够广,留级率较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困难,造成大量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游离于劳动力市场之外。

高等教育拉美的高等教育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早在1538年,罗马天主教就在多米尼加的圣多明各城建立了拉美第一所神学院,尽管这所学院是为传播宗教教义和培养神职人员而建立的,但也可被视为拉美高等教育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首先是入学人数激增,其次是私立高等学校发展较快。在20世纪初,拉美的高等教育全部由国家兴办。到30年代和40年代,私立高等学校开始出现。到60年代以后,私立大学不断增多,到1984年,所有拉美国家都有了私立高等学校。很多国家都实施鼓励、扶植私立大学发展的政策,为私立学校提供资助。

拉美高等教育的结构有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等专科教育(即高等专科学校),学制23年,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某种专业的技能。学生毕业后授予专业证书。第二层次是大学本科教育,学制47年。学生毕业后授予所学专业的本科学位或其他相应职称,如工程师、地质师、经济师等。第三层次是研究生教育,学制一般23年,培养高级文理研究人员和高级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授予各级研究生学位。

拉美各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非常明确的,很多国家把这些任务写进了教育法规。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家、科学家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本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拉美的高等教育发展很快。这种发展不单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是在大学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1)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了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2)加大科研力度,密切与国民经济现代化计划的联系,与生产部门相结合,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3)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本地区的高级人才。

拉美的高等教育虽然发展很快,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的问题有:(1)发展极不平衡。(2)科研滞后。(3)经费不足,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师范教育拉美的师范教育是伴随各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而产生的。拉美独立以后,各国相继提出普及小学教育的任务,而师资的培训是普及教育的前提,师范学校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拉美的师范教育分教师职前教育和教师在职教育两大系统。教师职前教育系统由师范教育学校和非师范教育学校组成。师范教育学校有中等师范学校、专门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3类。目前,拉美各国初等学校的教师一般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中等学校教师则由高等师范学校和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培养。教师在职教育系统的建立,是拉美战后师范教育的新发展。这个系统的特点是按需兴办,灵活多样,由各大专院校、各级师范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负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各级教育发展很快,对教师的需求激增。由于师范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拉美各国大都出现了教师短缺和教师水平低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拉美各国政府都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发展师范教育。这些措施有:(1)制定规划和法律,保证师范教育的发展。(2)建立新的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机构。(3)建立主管师范教育和教师进修的行政机构。经过拉美各国政府的努力,拉美的师范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教师人数激增,教师水平提高。

拉美的师范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进行改革,目前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在师范教育机构任教的教师一般都有任职资格的规定。(2)由于教育系统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有所提高,中等师范学校将逐步被淘汰。(3)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化,已形成完整的教师培训系统。

成人教育拉美成人教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殖民地时期,就有一些传教士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努力。独立后,特别是到19世纪下半叶,由于制造业在拉美某些国家兴起,拉美一些新兴企业家开始兴办技术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熟练劳动力。20世纪初,拉美各国的民族工业开始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拉美社会对成人扫盲教育和成人初等教育的要求日益迫切,从而出现了成人扫盲教育。扫盲教育和成人初等教育是当时成人教育的重点,这个重点一直沿袭到今天。

20世纪70年代以后,拉美成人教育已发展成独立的教育系统,包括扫盲教育、成人基础教育、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4大部分。拉美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有关成人教育的法律,从立法上保证成人教育的发展。各国政府大都设立了专门的成人教育机构,使成人教育制度化。多数国家都增拨经费,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投入。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实行开放教育,鼓励办学主体多元化。用广播、电视、函授等开放教育手段进行成人教育在拉美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拉美各国除由政府出资兴办成人教育外,非政府部门和组织,特别是企业界,都参与兴办成人教育,对拉美成人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面对新的世界性经济竞争和科学技术竞争,许多国家都深刻地认识到,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拉美各国大体上都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1)改革课程,修订教学内容;(2)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长期以来,拉美大多数国家的教育都实行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缺乏社会的参与与支持。在8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拉美教育进一步暴露了这一体制的弱点。因此,拉美很多国家在进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也都进行了教育管理分权化改革。有效地划分教育职能,建立分权化的管理系统。分权化的管理系统既是一个灵活的、能及时适应于地方形势发展变化的管理系统,又是一个能把各地方分权机构按照必要的准则协调起来,共同行动的管理系统。所以,实行分权化管理就是要设计出一个新的组织模式和灵活的管理体制,能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办学积极性。

拉美各国在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方面是有传统的。早在19世纪兰喀斯特教育制度盛行时期,西蒙·玻利瓦尔就在1824年亲自邀请兰喀斯特访问哥伦比亚。在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拉美各国纷纷选派学生到欧洲和美国学习,选派教育家到欧美考察,同时邀请欧洲的教育家和教师来拉美任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随着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拉美各国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更加广泛,教育一体化事业也向前迈进一步。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拉美各国都加强了教育行政机构中负责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合作部门的力量,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范围不断扩大,项目越来越多。定期召开教育部长或有关人士的会议,讨论有关教育的热点问题,制定全地区教育发展及一体化计划,是拉美各国国际教育合作的主要形式。拉美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密切的联系。为了加强区域性合作,战后各种合作性的组织和机构纷纷建立。这些组织和机构多属于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性质,主要有拉美大学委员会、中美洲大学高级委员会、拉美天主教大学组织、美洲高等院校协会和亚马孙地区大学协会等,建立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研究人员交流网、拉美成人教育及功能性扫盲地区中心、拉美成人教育协会联合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