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资源 > 拉美概览

美术

  时间:2007-04-26  
美术一词有两个涵义:一指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一专指绘画。为了全面介绍拉丁美洲美术,本章着重叙述绘画和雕塑。
  拉丁美洲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历史悠久,可溯源至远古石器时期。考古发现的原始岩画充分显示了古代人类的艺术才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古人类穴居的洛斯托尔多斯山洞中的岩画创作于1.26万年前。巴西皮奥伊州东南部卡皮瓦拉山区240个山洞中的岩画亦创作于1.2万年前;帕拉州蒙蒂阿莱格里山区洞穴中的岩画则绘制于1.1万年前。秘鲁中部高原劳里科查地区山洞中的岩画绘制于1万年前。这些岩画大多描绘狩猎场景和猎物,少数画面反映性生活和女人生孩子的情景。技法古朴,真实感强烈。
  自石器时期以来,拉丁美洲绘画和雕塑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历史时期:古代时期、殖民地时期、19世纪和20世纪。
  古代时期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2000年以前美术作品主要是小型泥塑,用手捏就的小泥人——陶俑,技艺原始,造型粗陋。公元前2000年以后,绘画和雕塑艺术发展很快,成就卓著。由于年代久远,单页绘画至今尚未发现。现存的古代绘画多散见于古建筑物的墙体、洞穴、崖壁、出土古墓的室壁、出土陶器表面、纺织物和金属制品上以及古代手抄本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绘画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安第斯山中部地区(包括今秘鲁和玻利维亚)出土了一些神庙壁画以及陶器制品、金属制品和纺织物上的装饰画,其中以装饰画为主,色彩丰富,描绘有人物、动物及植物形象,有祭祀仪式和战争场面,有人类的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还有几何图形,表现了当时社会、宗教、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状况。动物形象中以秃鹰、豹为主,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豹崇拜鹰崇拜。绘画具有现实主义特点,世俗气息浓厚,宗教色彩淡薄。令今人赞叹而又迷惑不解的是今秘鲁纳斯卡地区和今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地区北部的巨幅地画,呈现有鸟、羊驼、鱼、蜘蛛等动物形象和圆、十字、五角星等几何图形。
  中部美洲地区(包括今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兹、萨尔瓦多、洪都拉斯)的绘画以壁画为主。奥尔梅克文明时期(公元前1200100年)的胡斯特拉瓦卡岩洞壁画和奥斯托蒂特兰岩画令人赞叹。胡斯特拉瓦卡岩洞地处今墨西哥格雷罗州首府奇尔潘辛戈附近,洞中两幅画像引人注目:一幅为人像,另一幅画着一条大蛇。奥斯托蒂特兰位于胡斯特拉瓦卡岩洞以北约10千米处,岩画不在深洞内,而在岩壁的两处浅穴中:一处画的是穿着整齐的人像,另一处画的也是人像。玛雅文明时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1500年左右)的绘画多为装饰权贵府第、墓室和神庙墙壁的壁画,还见诸陶器和古代手抄本上,题材十分广泛。特奥蒂瓦坎文明时期(公元前200年~公元750年)的壁画成就辉煌,特奥蒂瓦坎城简直就是一个绘画世界。托尔特克文明时期(9501150年)的壁画多以战争和象征着战争的动物(诸如美洲豹、鹰、蛇等)为题材,艺术氛围显得阴郁,不甚明快。阿兹特克文明时期(13241521年)的绘画艺术成就没有超过前人。绘画技艺主要体现在古代手抄典籍上。
  古代雕塑艺术用材有石雕、木雕、泥塑、玉雕、骨雕和贝雕六大类,还有陶器、金属制品的饰刻,分为两大类:一为独雕,即独自成形的作品,诸如石碑、木刻、陶俑、玉雕、骨雕等;一为饰雕,即附着于建筑物、墓室、器皿的装饰作品,诸如门楣、房梁、支柱、壁饰、台阶和屋顶的饰雕以及陶器和金属制品的饰刻。其题材分两大类:一为宗教题材,诸如神像、崇拜的偶像、几何图形一为现实题材,如人物、动植物、乐器、生活习俗等。表现手法有写实的、写意的和抽象的等。技法有线刻、镂刻、浅浮雕、高浮雕等。今秘鲁查文德万塔尔古文化(约公元前10世纪~前3世纪)遗址出土了一根石柱和一块石碑。石柱取名朗松柱,石碑取名雷伊蒙迪碑。今玻利维亚境内的蒂亚瓦纳科古文化(兴盛于公元38世纪)遗址出土了人形石柱和著名石门——“太阳门,由一独石立雕成。奥尔梅克文明时期石雕艺术代表作为巨型人头像,还有象形文字。奥尔梅克地区文化遗址出土的小型石刻和泥塑多为神像。而在今墨西哥西部地区出土的同期泥塑(陶俑)则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其题材反映的多为现实生活:农夫、村妇、搓玉米、吹笛、家居等。
  玛雅地区的雕塑最丰富、最具特色。石碑上刻得满满当当,很少留有空间。以神像、人像或兽形为中心,空白处填满饰物和铭文,记述雕刻的日期(或竖碑的日期),碑上人物的出生、结婚、去世的日期,家族世系,重大历史事件等。使用的颜色以暗红色为主。玛雅古建筑物(包括神庙和宫殿)大多饰有冠状高脊,脊身饰有浅浮雕。科潘遗址出土的象形文字阶梯、国王雕像和帕伦克遗址出土的巨大石棺盖尤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特奥蒂瓦坎文明时期金字塔(神庙基座)垂面上雕有羽蛇头像,宫殿、神庙的石柱上刻有蝴蝶、格查尔鸟、美洲豹的形像。托尔特克遗址出土的人像支柱为一武装到牙齿的武士,威严、神勇。阿兹特克文明时期的大型石碑多半刻着神像或神化了的首领像,小型石刻多为神像。古代雕塑同绘画一起,为世人提供了有关当时政治、经济、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服饰穿戴等方面的信息。
  殖民地时期 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班牙、葡萄牙人征服、殖民新大陆后,土著古代文明与欧洲文明相遇,发生了碰撞和融合,引起了拉丁美洲绘画和雕塑的重大变革,产生了新型的创作方式、风格、题材、形式和作品。
  新型绘画和雕塑分两大类:一为建筑物的装饰品;一为独立作品。建筑物的装饰品占主导地位;而由于建筑物又以宗教建筑为主,所以绘画和雕塑的主题又多为宗教内容,装饰着宗教建筑。16世纪的画师和雕塑师多为移居新大陆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16世纪末开始,一批克里奥尔人和梅斯蒂索人画师、雕塑师采用当地的材料(纸张、玉米棒、龙舌兰、木头、石块、鸟羽、黄金、白银、颜料等),注入了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感情,融入了本土的成分。他们将古代建筑物上常用的装饰绘画和雕塑大量用来装饰教堂。今秘鲁阿雷基帕的耶稣会教堂上装饰着葡萄藤、太阳神、月亮神等图像。今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西北部等地区的教堂装饰了一些美洲动物(如骆马、羊驼、鹦鹉等)和植物、花卉形象。今墨西哥、危地马拉、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地区的教堂正门上饰有印第安人面庞的小天使,演奏土著乐器的仙女、身穿彭丘(一种土著斗篷)的天使等。他们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引进了巴罗克风格,应用本土的材料(如黄金、白银),作品的装饰更形繁杂、浮华(诸如墨西哥大教堂的饰金圣坛、基多圣弗朗西斯科教堂的饰金天花板、巴西萨尔瓦多耶稣会教堂的饰金圣坛等)。
  独立的绘画作品有两类:一类为宗教题材的作品;一类为非宗教题材的作品。17世纪中叶兴起一种历史题材画,以发生在殖民地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传递出了一种自我存在的意识。18世纪上半叶,巴罗克风格发展成了超巴罗克风格:教堂正面的浮雕显示出一种动感;矫饰华丽,建筑趋于艺术化。18世纪中叶,新古典主义开始在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流行,风格古典、平实,不再贴金,使用自然色彩,追求理性、规范和线条的完美。非宗教题材的绘画有了大发展,除原有的肖像画、历史题材画外,又有了风景画和风俗画。梅斯蒂索人画家和印第安人画师对风俗画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画家们还有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不仅仅要创作,还努力培养人材,传播艺术知识。18世纪下半叶,巴西的绘画、雕塑艺术进入辉煌时期,受法国艺术潮流的影响,洛可可风格流行一时,华丽而又不失优雅。涌现出一批画师和雕塑师。
  拉丁美洲殖民地时期的绘画和雕塑还融入了亚洲(主要是中国)的艺术成分。画家和雕刻家们在上漆、着色上采用中国的描金、配色技艺,使作品更鲜亮。如基多雕刻家摒弃西班牙艺术家惯用的褐色而采用中国艺术家通用的肉色来为肖像的面部着色,有了一种真实感。艺术家们还从中国输入瓷砖、瓷片、瓷盘等,在建筑物(包括宗教和非宗教建筑物)的内壁、外墙和支柱上拼贴、镶嵌成图案,拉丁美洲从而有了瓷画。
  19世纪 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大城市纷纷创办美术院校,盛行新古典主义,将新古典主义及其他欧洲学院派同拉丁美洲现实相结合,创作出一批以当地现实生活和历史人物、事件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其中最突出的是肖像画和风景画。19世纪末,新的艺术流派开始在拉丁美洲出现。一些画家吸收了法国印象派原理,创作出一批作品。
  在拉丁美洲各国,与学院派艺术同时存在的,是拉丁美洲传统的民间朴素自然的艺术。不少艺术家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19世纪中叶,版画艺术的发展给拉丁美洲非学院派艺术家开辟了一条发挥其才能的道路。墨西哥和巴西的艺术院校比较注重雕塑课程,一方面是为了满足铸造钱币和徽章的社会需要,一方面是为了教授绘画的需要,先塑像再临摹。
  20世纪 拉丁美洲艺术家在人类造型艺术创作上的贡献,是杰出的,独特的,受到普遍关注和高度评价。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艺术领域西方中心论思想的影响,他们作为群体,却迟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76年,美洲国家组织决定在华盛顿建立拉丁美洲现代艺术博物馆,情况才开始有所转变。1992年,当世界庆祝哥伦布的著名航行五百周年时,拉美文化艺术成了全世界注目的热点。至此,“20世纪拉丁美洲美术作为一个独立概念提出,无非是对一个存在已久的事实最终给予确认。
  考察20世纪拉丁美洲的造型艺术,便不难看出它具备3个鲜明的特点:有为的思想,具象的表现,地域的特色。
  (一)有为的思想 众所周知,在欧洲,后印象主义真正揭开序幕,引出20世纪形形色色的艺术探索,虽然都是动荡的欧洲在艺术领域的曲折反映,但是形式探讨往往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欧洲艺术家越来越倾向于摒弃艺术的社会功能,摆脱社会对艺术创作的制约,而将艺术创作看作个人的活动。这种情形发展到二战后的纽约,更是走向极端。显然,拉美的现实与欧洲北美截然不同,艺术对于觉醒的艺术家,不可能是一种高雅的游戏,而是与恶势力进行斗争的武器,改造不合理现实的工具,传播先进思想唤起民众的手段。墨西哥革命的壁画运动,便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实例。1910年的墨西哥革命,使古老的印第安壁画传统焕发新的生命,成为20世纪世界范围的新颖样式,而且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和鼓动作用。
  (二)具象的表现 艺术在20世纪拉美艺术家心目中,既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愚蠢的装饰,而是斗争的武器,不是个人手淫的表现,而是要同人民大众的事业联系在一起,那么,为了真正做到唤醒民众,促进民主与进步,为革命服务,就必然要采取约定俗成的语言:形象。这不但是因为形象的直观易为大众接受,而且也是因为形象本是造型艺术的根本。20世纪拉美艺术受其有为性质的决定,便不可避免地采取具象艺术为其主要形态。具象,是20世纪拉美艺术的第二个特点。这一特点,不但在整个拉美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在造型艺术的各个门类中有全面的反映。具象艺术在20世纪拉美盛行,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主观方面,拉美的历史与现实决定那里的艺术家——他们是拉美最有文化、最有觉悟、也最敏感的人——有动于衷,有尖锐的思想要发表,有强烈的感情要宣泄。为此,他们要借助形象,以承载思想感情,但却不愿意受学院主义清规戒律的约束,不肯为形象的形式上酷肖而放弃主观表达能力。他们往往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双重革命派。客观方面,巴黎种种艺术新探索对20世纪拉美艺术家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自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拉美至20世纪,其间已历四百年,拉美艺术早已纳入西方体系��如其语言。
  拉美的具象表现,大致可分为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稚拙艺术三大流派:(1)表现主义,即在艺术创作中特别强调主观表现,可以说风行拉美,首先反映在一代先行者身上。(2)揭示潜意识中梦幻世界的超现实主义,描绘时空神秘错位时荒诞景象的魔幻现实主义。拉美古印第安文化的神秘因素,以及拉美现实生活的非人间性质,是其两大主要动力,推动拉美艺术家发挥想像力,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做出许多巧妙游戏,以抒发心灵深处的感受和憧憬。(320世纪拉美艺术的另一个重要而且有趣的现象,是稚拙艺术的风行,它不但在整个艺术创作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而且经久不衰。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20世纪艺术在新潮探索中将目光投向朴实无华、不事雕饰、自由抒发主观感受的史前艺术、原始艺术和稚拙艺术,并将这类艺术视为新探索的重要源泉而接纳进高贵的艺术殿堂。二是拉美古文明在表现体系上原与西方不同,尤与西方文艺复兴写实体系不同,是一种多用表意符号造型、多取象征意义、讲究内在真实、崇尚情趣而不刻意雕琢的艺术。在觉醒的20世纪拉美艺术家眼里,这一传统便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而民间的广大艺术爱好者则更是本能地接受它。为此,稚拙艺术作为民间艺术在拉美各国,尤其在海地、牙买加和尼加拉瓜等国,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的基础,涌现出许多优秀画家和精彩作品。
  必须说明,20世纪拉美艺术的主流具象艺术,并不仅仅局限于表现、超现实和稚拙三大流派。特别要指出,具象艺术以外的种种非具象艺术在20世纪的拉美也受到很大重视。可以说,西方发生的一切新潮运动,在拉美不但都有响应,而且都有出色成绩。
  (三)地域的特色 拉美文化艺术,经过三百余年极端残酷的同化(土著居民被杀得所剩无几,古文明遭到毁灭性破坏,语言从外部强加,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全面遵循欧洲文明的模式,甚至灵魂也要受基督教上帝的绝对统治等),早已不复哥伦布前的古印第安独立体系,而是被迫纳入西方框架,成为其中的一个支派,不得不随着西方艺术潮流而运动。然而,20世纪拉美艺术家的觉醒是世界范围史所罕见的现象。这是对同化的反动,是呼唤遥远的记忆,要寻根问祖,重新确认自己,在全世界其他民族面前,特别要在自己被迫纳入的框架中,显示出独立身分,亦即独特的拉美特色。为此,20世纪拉美艺术的第三个特点便是:在拉美意识指导下体现出来的拉美地域特色。这不是一种表面的地方色彩,而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创作题材的地域化现象,在20世纪拉美无处不在:从塔马约描绘玛雅金字塔的辉煌到里韦拉讲述民族的历史,从波蒂纳里表现巴西咖啡种植园的沉重劳动到塞加利同情移民船在风浪里的颠簸,从林揭示有色人种的屈辱到苏尼加讴歌劳动女子的尊严,从莫拉莱斯支持驱逐美国占领军的斗争到博特罗把矛头指向腐败黑暗的军事独裁,从菲加里赞类潘帕斯大草原到雷韦龙倾心于马库托的海天花树,从稚拙派关心身边的一切到前卫派同样从周围的有机和无机世界吸取灵感等。
  在认为科学进步迎来信息时代而主张艺术创作的世界主义这一流行见解和西方实践的背景上,20世纪拉美艺术自觉追求题材地域化,非但不能按照西方观点判为倒退,反而应该看作是其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因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被某种文化联系起来的地域的艺术现代化进程,无不具有各自的道路和特点,倒是推崇一种模式而强求一律的观点显得格外荒谬。总之,表现方法的地域化,虽然还远未能重创独立体系,但是毕竟在西方20世纪艺术大框架和大潮流中,充分显示出拉美艺术家所共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