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拉美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拉美独立战争结束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阶段拉美国家的外交政策缺乏独立性,除少数国家、在某一时期(如墨西哥1934~1940年卡德纳斯总统执政时期)以外,拉美国家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第二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末。
独立战争结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南美独立战争领导人西蒙·玻利瓦尔在1815年的《牙买加来信》中提出,西班牙美洲各国独立后,应结成美洲共和国联盟。1819年他建立哥伦比亚共和国之后,于1822年与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组成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当时与会的4个拉美国家相当于现在拉美的11个国家。虽然这次会议没有收到玻利瓦尔所预想的成效,但它是寻求拉美各国之间团结合作的一次大胆尝试,会议所倡导的拉美各国团结合作的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拉美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主要特点是:(1)20年代拉美国家对美国推行的“大棒政策”表示强烈不满。(2)一些拉美国家开始同苏联建立外交或经贸关系。(3)30年代,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之间进行了长达3年的查科战争;秘鲁和哥伦比亚之间因莱蒂西亚的归属问题发生了一场武装冲突。(4)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拉美国家持中立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末 拉美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
二战后至60年代末这一时期拉美对外政策的特点是:(1)二战期间和战后初期,西欧、日本在拉美国家经济政治势力大大削弱,而美国则乘机向这一地区进一步扩张,迅速取代了西欧老牌殖民主义,称霸拉丁美洲。在经济上拉美多数国家严重依赖美国,在政治上受美国的严密控制,在对外政策上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都秉承美国的旨意,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中,成为美国手中的“表决机器”。(2)二战后至60年代初,大多数拉美国家执行同美国结盟和“单向依附”美国的政策。(3)战后,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些拉美国家对外政策中的独立自主倾向逐步增长。(4)1959年1月初古巴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在拉美霸权地位开始受到挑战。60年代,拉美国家对外政策独立性不断增强。由于美国对古巴采取封锁、禁运、武装侵略等敌视政策,古巴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5)60年代后期,拉美与美国的离心倾向发展成为矛头主要针对美国的民族主义浪潮。这一浪潮在经济上主要表现在许多拉美国家掀起了没收或征收外资企业,主要是美资企业的国有化运动的高潮。在对外政策方面,拉美国家强烈地表现出摆脱美国的控制,按照自身的意愿和利益处理对外事务的倾向。
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70年代拉美外交政策的显著特点是独立自主倾向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拉美国家对美国离心倾向的增长,在一些问题上同美国进行抗衡,开展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2)承认国际关系中多种意识形态,逐步突破和放弃了“意识形态边疆”政策,对外关系趋于多元化。
80年代拉美国家外交政策的特点是:(1)外交政策目标更加明确,即:一是争取和平,特别是中美洲地区的和平;二是解决发展的主要障碍债务问题。(2)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拉美地区“民主化进程”的发展,温和、稳健和务实的外交政策已成为拉美地区对外关系中的主要特点之一。(3)拉美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进一步增强。
90年代是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时期,也是拉美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世界从两极向多极化过渡,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迅速发展。90年代拉美外交政策的特点是:(1)拉美国家之间团结合作加强,一体化取得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建立了一些新的一体化组织;某些拉美区域性组织的职能或性质发生了变化;拉美区域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整个西半球经济合作进程的组成部分。(2)加强同欧盟、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积极推行多元外交。(3)拉美国家同美国的关系有所改善,双方的合作加强,但在一系列问题上依然存在矛盾和分歧。
拉美与美国的关系 从20世纪初起,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拉丁美洲来说,同美国的关系在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中一直居优先地位。目前,美国是拉美第一大贸易伙伴,头号投资国和最主要的债主。
拉丁美洲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拉丁美洲是美国南面的屏障,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特别是巴拿马运河,是美国西海岸与欧洲之间,东海岸与日本、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重要通道,对美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拉丁美洲又是美国重要的原料供应地、出口市场和投资场所。对美国来说,在拉丁美洲,美国有重要的经济利益需要保护。因此,美国一直把拉丁美洲视作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不容其他外来势力染指。
拉美与西欧国家的关系 在世界各国中,西欧国家最先同拉丁美洲建立了联系。直至20世纪初,西欧国家在拉美、特别是在南美的影响仍占主导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欧国家在拉美的影响严重下降,美国趁机在拉美扩张势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欧国家在拉美的势力进一步削弱。战后,美国确立了在拉美的霸权地位,把拉美视为它的“后院”。 60~80年代,西欧国家同拉美的关系逐步恢复和发展。90年代开始后,随着拉美国家经济走向复苏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西欧国家不断扩大同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拉美国家也主动向西欧国家靠拢。1999年6月28~29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首届欧盟-拉丁美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讨论加强两大地区面向21世纪的政治、经贸等方面的战略合作问题。拉美与俄罗斯、东欧国家的关系 60~80年代,拉美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进行角逐的重要场所之一。苏联不断向拉美地区渗透和扩张,同古巴、尼加拉瓜保持着特殊的关系;东欧国家同拉美国家的关系也在加强。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俄罗斯联邦和东欧国家与拉丁美洲的关系,经历了从疏远、冷淡到逐渐恢复的过程。拉美与亚洲的关系 根据中外文献的明确记载,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早期贸易往来,开始于16世纪中期,距今已400多年。西班牙殖民者于1521年攻占墨西哥的特诺奇蒂特兰城(今墨西哥城),1535年在墨西哥城设立新西班牙总督辖区,统治墨西哥等地区。30多年后,1570年西班牙又占领了亚洲菲律宾群岛首府马尼拉,并于1571年在马尼拉建立菲岛殖民地首府,1585年菲岛设立都督府,归新西班牙(墨西哥)总督府管辖。西班牙在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新的航线:塞维利亚(西班牙)-阿卡普尔科(墨西哥)-马尼拉(菲律宾)-闽粤口岸(中国),这条西班牙海上帝国的“大商帆贸易”航线,是当时亚洲和拉美之间联系的主航线。
自19世纪中叶起,在明治年间(1867~1912)日本开始向中南美洲大批移民。与此同时,西方列强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从中国、朝鲜半岛、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掳掠和贩卖大批契约劳工到拉美国家,如到古巴等西印度群岛、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种植甘蔗,到秘鲁开采鸟粪,到巴拿马开凿运河,到墨西哥修筑铁路等。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20世纪90年代,拉美的墨西哥(1994年年底)和巴西(1999年初)以及亚洲的泰国等东南亚和东亚国家(1997年7月)先后爆发了金融危机或出现了金融动荡,对这两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促使拉美和亚洲两个地区国家的领导人更加认识到加强相互之间合作共同克服危机的紧迫性。
拉美与非洲的关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不少非洲国家尚未独立,因此,拉丁美洲国家同非洲在政治、和经贸方面联系很少。战后,特别是60年代随着非洲国家一个接一个获得独立之后,拉美同非洲交往逐渐增多。
拉美与中国的关系 拉美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根据中国和其他国家一些著名学者的研究,中国和拉丁美洲之间在古代甚至远古时代可能早就有联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人种上有着共同起源。一般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远古祖先是亚洲蒙古利亚人种的一支。在距今大约2.5万~1.2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些亚洲蒙古利亚人从亚洲东北部经白令海峡陆桥移入美洲。因当时地球处于地质学上第四纪的最后一次大冰川期,人们可以从冰上步行至美洲。(2)在文化、民俗方面存在不少相同之处。在墨西哥、秘鲁、厄瓜多尔出土的一些文物的图案和样式,同中国的出土文物相似;墨西哥等国古代印第安人的传说、风俗习惯、建筑物的设计与中国也较相似。
根据中国的文献记载,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前半期,即中国明清之际,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沿着当时开辟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贸易航路即“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墨西哥、秘鲁等国侨居经商或做工。中国和拉丁美洲之间早期的贸易始于1575年(即明朝万历三年),至1815年结束,持续了约两个半世纪,主要是通过“中国之船”(又称“马尼拉大帆船”)经“海上丝绸之路”开展的间接贸易。
拉美各国独立后,中国和拉美的友好交往进一步发展。从19世纪中叶起,几十万契约华工及自由移民包括自由华工和华商等,先后从中国移入拉美。他们尽管经历了种种磨难,筚路蓝缕,饱尝辛酸,但在当地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下,艰苦创业,求得生存发展,为拉丁美洲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
出于处理华工问题及发展双边贸易往来的考虑,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前10年间(即清朝同治、光绪、宣统年间),中国同秘鲁(1875)、巴西(1881)、墨西哥(1899)、古巴(1902)和巴拿马(1910)等5个拉美国家先后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并分别签订了具有平等互利性质的友好通商条约和有关改善华工待遇的条款,促进了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和民间友好往来。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以后,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除同原有5国保持外交和贸易关系外,中国还先后同智利(1915)、玻利维亚(1919)、尼加拉瓜(1930)和危地马拉(1933)4国建交,使同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增加到9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反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共同斗争中,中国和拉丁美洲之间交往增加。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中国又先后同多米尼加(1940)、哥斯达黎加(1944)、厄瓜多尔(1946)、阿根廷(1947)建交,同南京国民政府建交的拉丁美洲国家增加到13个(辛亥革命后,巴西、秘鲁、墨西哥于1913年先后承认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同一些已建交而未订约的拉美国家如古巴[1942]签约正式建交,并同原条约期满而未订新约的国家如巴西[1943]、墨西哥[1944]等先后订立《友好条约》或协定,正式建交)。二战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热衷于打内战,造成经济凋敝,生产停滞,民不聊生,使中拉关系发展受到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拉美一些主要国家的政府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同台湾当局保持“外交关系”,没有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的敌视政策,与此同时,美国视拉美为它的“后院”,对拉美管束甚严,竭力阻挠拉美国家政府与中国进行官方接触,禁止它们向中国出口像铜之类的“战略物资”。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拉丁美洲这一相距虽远但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大陆,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同拉丁美洲国家“积极开展民间外交,争取建立友好联系和发展文化、经济往来,逐步走向建交”的基本方针。毛泽东主席曾对来访的拉美友好人士明确表示:“只要拉美国家愿意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我们一律欢迎。不建立外交关系,做生意也可以;不做生意,一般往来也很好。”当时兼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总理指出,发展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要“细水长流、稳步前进”,要相信拉美人民的觉悟,谅解拉美国家和人民的处境和困难,即使民间往来也要从拉丁美洲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使拉美友好人士受到伤害和感到为难。
正是本着这一方针,中国积极推动与拉美之间的民间往来,大力开展民间外交。
50年代,中国也先后派出了文化艺术、新闻、医学、贸易、银行、工会、妇女等方面16个代表团访问了8个拉美国家,这些访问或演出扩大了新中国在拉美的影响,增进了中拉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为发展中拉友好关系起了开拓作用。
60年代前半期,中国同古巴,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关系曾一度获得较快的发展。1960年中国成立了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1962年又成立了中国-古巴友好协会,中古建交后,古巴总统多尔蒂科斯于1961年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在任拉美国家总统。1960年11月,古巴领导人格瓦拉率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中古两国签订了经济合作协定。拉美其他国家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如墨西哥的哈拉将军和前临时总统希尔、巴西副总统古拉特、多米尼加前总统博什等先后访问中国。1960~1964年,有20个拉美友好代表团访问过中国,中国也派出近10个友好代表团访问了拉美7个国家。60年代前半期,中拉贸易发展迅速,从1960年的3 128万美元,增加到1965年的3.43亿美元。1960~1965年中拉贸易额累计达13亿美元。
60年代前半期,中国向古巴、巴西、墨西哥等国派驻了新华社常驻记者。1961年中国同巴西签订了中国人民银行和巴西银行支付与贸易协定。中国进出口公司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先后于1961年和1965年在智利设立了商业新闻办公室和商务代表处。
60年代,拉美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的高潮。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旗帜鲜明地支持拉美国家和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正义斗争。
70年代,中国同拉美的关系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拉关系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拉美国家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高潮。在70年代,先后有11个拉美国家同中国建交。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官方往来日益增多。中国和拉美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进入了以官方贸易为主的普遍发展阶段。
80年代以来,中国对拉美的政策作了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根据对外关系的总方针和对第三世界的战略,制定了中国同拉美国家发展关系的四项原则:“和平友好、互相支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中国强调,中国和拉美在和平和发展这两个重大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致的,完全可以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进行友好交往和合作。对于已同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中国希望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发展双方的关系;对于尚未同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中国也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它们建立和发展关系;如果这些国家一时还有困难,中国也可以等待,双方不妨先从经济贸易和人员互访做起,逐步发展双方的关系。(2)从重点发展同民族主义倾向较强的国家的关系转到重点同政治上比较温和、影响较大的、经济实力较强的拉美大国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发展关系。(3)继续在政治和外交上支持拉美国家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外来干涉的正义斗争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同拉美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使中拉关系更加务实。(4)在发展中国共产党同拉美各国政党关系方面,从单纯发展同左派政党的关系扩大到发展同拉美国家一些执政的及有影响的在野的民族民主政党的关系。(5)对拉美一些重大地区问题如债务问题、中美洲问题等,中国注意根据拉美大多数国家的意愿表态。
由于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调整了对拉美的政策,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拉关系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同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增多。(2)中国同拉美国家高级领导人之间的互访逐渐增加。(3)中国共产党同拉美政党之间的联系加强。(4)经贸关系稳定发展。
从总体来看,中国和拉美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相似的发展经历等许多共同点,把中国和拉美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和拉美国家在政治上彼此信赖,经济上互通有无,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在世纪之交,中国和拉美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随着各自对外开放的扩大,随着科技、资源开发和农业等合作领域的拓展,中国与拉美的互利合作呈现出更广阔的前景。中国和拉美国家正携手迈进,共同构筑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拉关系中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经济贸易关系虽有迅速发展,但与双方国力还不相称,与政治关系相比相对滞后;台湾当局在拉美竭力推行“弹性务实外交”,干扰中拉关系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