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黄皮书
学术成果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13~2014)
  时间:2014-05-19  

主编:吴白乙

副主编:刘维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版次:2014年4月第1版

ISBN:9787509758557

页数:440

 

内容简介:本书系统介绍了2013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诸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总结和分析了相关国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预测2014年的发展前景。

 

目录:

Ⅰ 主报告
1 城市化率达到50%以后:拉美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转型【谢文泽】/001
  一 城市化率达到80%/003
  二 城市化与经济转型/008
  三 城市化与社会转型/019
  四 城市化与政治转型/031
  五 几点认识/038
 

Ⅱ 形势报告
2 2013~2014年拉美政治形势:政治生态的新变化【袁东振】/043
3 2013~2014年拉美经济形势:增长疲软,结构不良【柴 瑜 孔 帅】/057
4 2013~2014年拉美社会形势:社会风险增加【郭存海】/076
5 2013~2014年拉美对外关系:与世界一同变动【谌园庭】/095
 

Ⅲ 专题报告
6 中拉关系:转型与挑战【孙洪波】/108
7 巴西可再生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趋势、关系与问题【王 双】/121
 

Ⅳ 国别和地区
8 巴西:街头抗议揭示社会转型阵痛【周志伟】/134
9 墨西哥:培尼亚新政喜忧参半【方旭飞】/145
10 阿根廷:经济形势堪忧【林 华】/158
11 古巴:经济模式更新加速【杨建民】/170
12 委内瑞拉:迈入“后查韦斯时代”【王 鹏】/184
13 智利:巴切莱特再度执政【芦思姮】/192
14 哥伦比亚:和平谈判取得重大进展【齐峰田】/203
15 秘鲁:选前情势扑朔【范 蕾】/214
16 玻利维亚:碳氢工业促经济增长,专机迫降引外交危机【宋 霞】/224
17 厄瓜多尔:科雷亚成功连任公民革命继续【方旭飞】/232
18 乌拉圭:社会政策引人注目【何露杨】/239
19 巴拉圭:经济、外交双丰收【李 慧】/246
20 哥斯达黎加:大选前经济和社会双重承压【张 勇】/254
21 尼加拉瓜:努力修宪与修建运河并举【李 菡】/261
22 洪都拉斯:大选有惊无险,暴力犯罪成为顽症【杨志敏】/268
23 萨尔瓦多:大选前的酝酿【房连泉】/277
24 危地马拉:社会冲突影响改革成效【魏 然】/285
25 巴拿马:各党备战2014大选年【王 帅】/294
26 多米尼加:新的改革【高庆波】/301
27 海地:政局不稳,经济稳定【赵重阳】/309
28 加勒比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疲软【贺 喜】/316
 

Ⅴ 地区组织
29 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地区整合,任重道远【张 凡】/330
30 南方共同市场:成员调整,扩大合作【杨建民】/339
31 太平洋联盟:顺利起步,初见成效【谢文泽】/348
32 美洲玻利瓦尔联盟:一体化的新尝试【王 鹏】/359
 

Ⅵ 附录统计资料
33 附表1 GDP及人均GDP年增长率(2004~2013年)/367
34 附表2 拉美地区GDP与人均GDP(2010~2012年)/369
35 附表3 国际收支(2011~2013年)/371
36 附表4 外国直接投资净额(2004~2013年)/376
37 附表5 外债总额(2004~2013年)/378
38 附表6 居民消费价格年度变化率(2004~2013年)/380
39 附表7 公开失业率(年度平均失业率)(2004~2013年)/382
40 附表8 中拉贸易统计(2008~2012年)/384
41 附表9 中拉非金融类外国直接投资统计(2008~2012年)/389
 
Introduction/392
Contents/402

 

导  论

吴白乙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集各方智慧与共识,给出了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本蓝图,其中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六大政策重点和改革方向引发国内外热议。

*此前,芝加哥大学保尔森研究所主席、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就撰文指出,“城市化不仅成为中国未来增长和繁荣的核心,而且也构成了令人烦恼的挑战”,“将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可以提高生产率和拉动国内消费,从而帮助中国实现经济再平衡。如果做得好,城市化有可能促进中国的繁荣,为世界其他经济体创造重要的消费市场,同时限制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近现代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伴生现象,大量人口迁入城市聚集居住、聚集生产、聚集生活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社会演进的必然趋势。然而,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各国各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无知、无序远久于理性和有序。直到18世纪时,因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再度复兴的欧洲城市化运动在带来快速繁荣的同时,也大量滋生空间拥挤、龌龊,以及管理失序和社会犯罪等问题。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注意到,19世纪以前,城市人口死亡率远高于其出生率。在拉丁美洲,直到20世纪初,墨西哥城的人口才缓慢回升到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前的水平。即便如此,其巨大规模的发展仍然是以无序和痛苦的方式进行的。新移民们不得不放弃“他们的思乡之情”和传统的道德约束,“削尖你的刀,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手软,不要讨价还价,甚至连看都不要看”成为他们在繁华大都市的生存之道。

今天,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运动已经不再受困于人口增长的乏力。相反,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徙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和身份转换等问题所造成的严重的“城市病”,却在深刻地困扰着各国政府。以中国首都北京为例,其每年新增人口约60万,原有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但目前市区常住人口已接近2000万,这一规模令北京同样罹患了“大城市病”,主要表现就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能源资源供应难度加大、噪音及大气和水资源污染严重,上述民生问题突出已使这座都市越来越不宜居住接近2012年岁末,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2011年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新一届政府在前述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政策理念,意在规避“过度城市化”覆辙。

显而易见,“新”与“旧”绝不是一字之差,新的城市化不仅要顺应生产和生活资料在区域内或区域间根据市场和生活发展规律的自然趋势,更要求各级各类管理当局在经济、社会和制度方面做出系统性回应和安排,以保障不同人群的多元化发展利益和需求。“新”与“旧”,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和文明取向,其重要的区别在于是否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进而实现农村人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顺利转变,实现城乡人口社会权利、权益的同质化,其中包括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

“立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在于“破旧”。只有充分地了解“旧”,从“旧”的城市化模式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才能站在前人的肩上放眼全局,另辟蹊径。为此,本卷特别推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学者撰写的主报告《城市化率达到50%以后:拉美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转型》。

19世纪末,拉美地区主要国家开始卷入现代化浪潮。20世纪30年代起,其城市化进程起步,此后60多年中呈现加速发展之势。据2012年8月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拉美城市发展报告》,拉美地区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令人遗憾的是,拉美地区诸多城市,特别是大都市,更多地见证了人口的过度增长,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未见大幅改善,显现了一系列严重病态,最终危害其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过分强调住宅自有率,忽视政府提供的公共住宅,造成相当一部分农村转移人口通过非正规渠道来解决自身住房问题,导致“非正规住宅”大量存在,其典型就是被外界称为城市顽疾的“贫民窟”;

——非正规就业人员数量庞大。由于城市创造就业的机会和能力十分有限,不能为蜂拥而至的城市人口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不得不流向非正规部门。相对于正规就业部门,非正规就业部门的就业需求、工作岗位、收入水平都不明晰,使雇员难以产生良好预期;

——非正规性就业直接导致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较低,也意味着象征社会公平的“二次分配”制度严重滞后,大量劳动力未从城市化中获得发展红利而裸露在社保制度之外;

——贫困率长期居高不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拉美的贫困发生率一直在40%以上,最高时竟达48.3%。2003年以来,拉美地区经济增长强劲,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2010年下降到32%。即便如此,拉美仍是世界上贫困化程度和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仍有1/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与上述现象直接相关,治安不良成为社会顽疾。部分拉美国家“非正规住宅”占比超过40%,贫民窟内人口密度大,环境肮脏,缺乏治理,成为暴力斗殴、吸毒贩毒等“污垢”的发源地。

“城市是一个国家的国土与世界经济发生往来的桥头堡,是经济增长不可替代的发动机……各个不同的城市被许多有形的(电信和交通网络)和无形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的联系)网络连接在一起。正是这些能发财致富的机会吸引着人们不断涌向城市。”然而,在拉美地区,为什么相当高的城市化率却没有带来如此图景,反而乱象丛生呢?本卷的主报告通过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将答案锁定在系统性政策缺位或错配导致拉美地区经济、社会和政治转型严重滞后之上。透过这一分析框架,人们进而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拉美地区多数国家何以持续徘徊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主要原因。

这个分析框架还具有简明、易记的优点,以城市化作为问题,引导读者在总体上把握观察和认识“拉美现象”的基本着眼点。

“一”是国家与社会经常处于紧张的矛盾之中。大量劳动力进城之后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居住在私搭乱建的非正规住房里,其职业和私人生活均未进入政府规划之内。长期的政策隔膜和社会排斥不仅令其自外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难以享受与都市其他群体平等的公共服务。随着这部分群体被遗弃感的日益增强,他们对国家认同的程度远低于对自身独立性、自治性的追求,其无援无助的心理环境反而更容易增加与国家治理的摩擦和对立。

“二”指社缘和职缘两大因素成为横亘于进城劳动力身份转化的“拦路虎”。大批居住于棚户区、贫民窟的新移民无法融入多元的城市社区关系之中,只能继续依靠血缘、帮会等传统的庇护制度生存。与此同时,由于非正规和正规就业人员基本分住于非正规社区、正规社区,五花八门的工会、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政党等通过职缘关系网延伸到不同的成员对象,形成各自的组织基础,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提供利益庇护,导致其社会流动受到阻滞,原有身份特征得以存续。

“三”是三大社会阶层构成当代拉美社会的“金字塔”。为数众多的非正规阶层处于“塔”的底部,贫困人口集中于此,收入不稳定,因各种条件所限向上流动的机会少;中间是正规阶层,他们收入水平较高且较为稳定,是享受公共服务的主体;精英阶层控制着国家的大部分经济、政治资源,大多属于高收入阶层,处于“塔”的顶层。

“四”指拉美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由农村经济、外资经济、城市正规经济和城市非正规经济构成的“四元经济”现象。受土地分配和占有制度、技术、市场和外资主导的产业竞争等多重压力,大量农业人口难以在农村和城市的正规就业部门立足,只能不在法律法规管辖范围内从事经济活动,从而造就和支撑着非正规就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独特地位。

“五”是与城市化并行的五大走势仍在继续发展,正如作者总结的那样,“一对矛盾”是整体,“两大社会关系”“三大社会阶层”“四个经济部门”是社会、经济结构,而经济国际化、利益集团化、社会分层化、政治精英化、政府社会化等“五化”是它们的表现形式。

这一分析框架同样可以应用于对拉美地区年度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的评估。本卷“政治形势”篇主要综述以2013年部分拉美国家举行大选或议会中期选举为主线的地区政坛走势,认为尽管激进左翼力量受到明显的挑战和挫折,但现有的变化仍不足以打破地区政治生态的平衡,拉美左翼仍有继续成长的潜力和空间,其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国家一直缺乏深刻的社会变革,分配不公的程度越来越高,众多下层民众对严重的社会排斥和边缘化现象强烈不满,迫切要求改变现状,更易接受左翼政党的政策主张,从而使后者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极强的号召力。然而,无论左、右翼何方执政,无论是掌控智利这样的较发达经济体,还是引导巴西、墨西哥等地区发展中大国,整个拉美地区的执政环境都更趋复杂,执政难度加大,改革的压力增多,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极端贫困人口反弹、民众容忍度降低等方面,因此必须从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和提高竞争力,实现更大范围的公平分配和社会安全,加速政务公开透明、问责和反腐败进程,实现民主的可治理性等方面入手,创造业绩,巩固其执政的合法性。

2013年拉美地区经济形势继续呈现出增长缓慢和结构不良的双重特征。这固然与全球经济尚未恢复到位,发达经济体通缩和新兴经济体通胀并存,拉美国家的外部经济条件恶化密切相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无疑在于拉美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长期结构性失衡且尚未得到明显改观。一是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仍然较强,缺乏对于外部经济波动的减震机制。二是自身经济和产业体系的建设仍然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西、墨西哥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逆工业化的趋势,初级产品部门受国际市场价格升高的影响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吸收劳动力较多、改善民生迅速有效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由于国家战略的支持引导作用不够,产业体系骨架尚未形成,缺失环节过多,国内产业配套不完整,管理运营经验和技术溢出不足,这些都负面地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竞争实力。三是保护主义思想盛行,限制自身竞争力的发展。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格局,各国都在制定应对办法,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由于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相对缺乏、产业竞争力有限、民众主义思潮根深蒂固、选举政治作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与竞争力形成了一对互为因果、交相进退的联动关系。四是政治、社会等生产关系部分仍然制约其经济潜力和内需的释放。社会分配不公问题长期桎梏着包容性增长模式的确立,国内需求无法充分扩大。五是对外开放度仍嫌不足,区域合作进展有限,使区内各国难以借力于一个具有规模经济、自由便利的周边市场环境来实现可持续增长。

2013年,由于经济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减少,拉美各国在社会政策实施能力方面呈现整体萎缩之势,各项社会指标改善幅度明显减弱。尽管整个地区的贫困率继续下降,但降幅较小,赤贫率降势发生逆转,出现微幅上升。在劳动力市场领域,经济增长放缓削弱了就业创造能力,导致较2012年而言2013年失业率降幅微乎其微。整个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总体继续趋好,但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国家的收入集中度有所上升。在上述背景下,年度拉美社会形势的突出之处是社会骚动面上升,巴西、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等一批国家均发生公众抗议活动,不满情绪多指向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腐败、公共安全,以及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由于拉美地区此轮经济增长周期接近尾声,外界普遍预测2014年拉美国家的社会风险将明显上升。

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成为拉美地区各国对外关系加快调整的一大动力,经济外交、多边外交的亮点引人注目。巴西、墨西哥等大国均加快推进与中、美、欧、日、印度、俄罗斯等区外重要经济体的合作对话,同时分别在金砖国家、南共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及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框架内翩翩起舞,展现积极对外合作取向。中美洲五国与墨西哥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加勒比共同体各成员国则明确共同发展目标和优先政策领域,寻求提高国际社会对该组织促贸援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经过短短一年多的发展,由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组成的太平洋联盟在实现商品、资本、人员和服务要素的自由流通方面成效显著。目前,成员国之间已实现92%的商品和服务贸易零关税,其余8%的货物关税有望在中短期内得以免除。同时,联盟的溢出效应开始显现,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被吸收为候选成员国,美国、中国等25国被接纳为观察员国。

2013年中国与拉美地区关系进入重要的调整期。本卷“中拉关系”专题篇强调,这一调整甚或转型具有多重背景,因而也带有鲜明的整体性、时效性和互动协同的特征。随着中拉互利合作面的扩大,以双边关系为基础,发展中国与拉美地区整体合作不仅符合双方的利益和愿望,而且也是加大彼此战略协作的必然选择。2013年9月,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扩大的三驾马车”外长就推动中拉整体合作尽早取得实质性进展达成共识。随后,双方加紧探讨建立以中拉论坛为核心的中拉整体合作机制。与此同时,中国与相关国家之间的多领域合作机制取得了长足进展,政治、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对话更为频繁,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传统的经贸合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他领域在中拉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未来中拉关系有望进一步实现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即使在经贸领域,中拉双方也都面临着经济周期、贸易和投资结构转型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的共同挑战,需要对未来经贸合作进行合理规划和再平衡。为此,作者提出可代表未来的经贸合作方向的三大着力点,即以提供大项目融资服务为依托深度介入拉美地区产业升级,以大型设备出口、技术和金融服务为导向的对拉基础设施领域合作,通过加大对拉经济援助促进中拉之间技术合作乃至产业对接。

作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的最新改进举措之一,本卷增编了“地区组织”部分,首选“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等4个地区组织作为报告对象。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的成立是本地区政治发展的产物。随着近10多年来民主政治模式的巩固和多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特别是由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以及社会投入的增加,拉美国家的能力和信心显著增强。中左翼力量的壮大和在多国执政明显地改变了拉美的政治版图,国际金融机构的政策导向日益失去吸引力,美国推动的半球经济整合计划也前景黯淡。拉美国家日益强烈的独立自主意愿与美国对该地区的“善意忽视”使双方渐行渐远。在上述动因的不断驱使下,各国对整合各次地区层面合作机制,建立一个可以覆盖西半球地区的经济、政治联盟再生梦想。作者回顾了2013年这一组织的成长记录,强调其推动地区团结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一体化的取向,以及为实现在多边主义框架下建立33个成员国之间常设对话和协调机制宏大目标所迈开的具体步伐。其中,既有涉及针对消除饥饿与粮食安全、财政与金融合作、能源开发与使用效率、毒品犯罪与地区安全等诸多政策目标的区内协作,也包括在共同应对国际危机、推动在国际组织和全球主要议程中反映和实现本地区利益和关切,与美、欧、亚太等区外力量开展对话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作者指出,从19世纪的理想到21世纪的新型联盟,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为实现联合自强的目标进行过长期的探索,然而其总体进展尚不理想,各成员国利益和诉求的多样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达到相互协调仍是地区一体化进程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拉共体能否最终脱颖而出,成为这一进程的领头羊,无疑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