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学术论文

为什么大多数技术创新没有成为适应性技术

作者:陈明明 郑猛  时间:2021-01-01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1期

摘 要:为什么大多数技术创新出现后迅速走向消亡,仅少数成为适应性技术?现有的研究缺少一个较为完整的关于技术创新市场选择动态机制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从生产商和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出发,通过演绎推导市场对技术创新需求的影响,并在借鉴演化经济学个体群变迁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技术创新的选择复制因子方程,发现市场中存在一个“优胜劣汰”的技术创新选择机制,能够自动地筛选出最符合市场需求的适应性技术。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一项技术创新的某个经济属性的特征优于技术创新竞争群的平均水平,那么该技术创新的市场占有率将趋于上升,反之将趋于下降,最终具有最优经济属性特征的技术创新会被市场选择并成为适应性技术。市场正是在具有异质性增速的技术创新中将适应性技术选出来的,而技术外溢性特征与产品竞争的完全程度制约着技术创新竞争群的构成及发生变迁的速率。

关键词:异质性技术创新;市场选择动态机制;适应性技术;技术外溢性;市场需求;生产商;消费者;

作者简介:陈明明,青岛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山东青岛266071;;郑猛,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北京100007。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体不断发展的核心因素,技术创新能否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决于技术创新与市场有效需求的匹配结果,也即技术创新的市场选择结果。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我们正面对一个多样化的技术创新局面。对此,究竟市场是如何进行动态选择的?这一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政府部门和学界关注的焦点。

当诸多新技术出现后,大多数技术创新被市场淘汰,仅有少数技术创新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并成为适应性技术,对此以失效专利寿命所衡量的技术生命周期的统计数据即可说明。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2014年)》,2014年,寿命在10年及以下(申请于2004年或之后)的国内、国外失效发明专利占各自总失效发明专利的比重分别为98.2%、81.9%,寿命在15年及以上(申请于1999年或之前)的占比分别为0.24%、6.5%;寿命在5年及以下(申请于2009年或之后)的国内、国外实用新型专利占比分别为87.3%、84.9%,寿命在5年以上的占比分别为12.7%、15.1%;寿命在5年及以下(申请于2009年或之后)的国内、国外外观设计专利占比分别为91.5%、49.7%,寿命在5年以上的占比分别为8.5%、50.3%。至于专利寿命结束的原因大致分为未缴年费终止、放弃专利权、届满终止和其他四种,以前两种为主,即专利失效的主要原因是被自动淘汰、放弃。以2014年为例,国内因未缴年费而终止的占51.7%,放弃专利权的占11.2%,届满终止的占1.3%,其他占35.8%;国外因未缴年费而终止的占44.0%,放弃专利权的占3.2%,届满终止的占6.4%,其他占46.4%。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多数技术创新在面市后不久便被市场淘汰,而只有少数能幸存于市场?市场主体对技术创新的选择机制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探索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

检索文献,目前有关技术创新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从宏观视角研究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选择。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具有差异性,同样要素组合比例的技术创新在不同的国家其生产的成本会不相同。部分学者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和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选择与自身要素禀赋优势相符的技术创新,这些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或促进该国经济发展,或导致资源错配,阻碍经济的长期增长。二是从微观视角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选择。企业在选择技术创新时不仅需要考虑技术创新的类型及其演化规律,而且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基于此,部分学者认为,由于不同的技术创新对消费者欲望的满足程度不同,且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要服从正反馈、网络外部性及规模经济等演化规律9,因此企业应在顺应技术创新自身演化规律的条件下选择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大效用的创新项目。另有部分学者认为,企业是一个自适应性经济组织,其生产经营活动遵循着适应性主体行为的一般模式,因此在选择技术创新时应考虑企业主体复杂性、发育程度、环境变迁等因素。三是从实证角度定量研究不同主体的技术创新。林毅夫(2002)利用技术创新选择适宜度指标测算了全球40多个国家制造业的技术选择与适宜性程度,并利用有关国家的数据检验了选择适宜性技术到底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康志勇(2013)在适宜性技术理论框架下,利用我国制造业大样本企业数据,对企业技术创新选择是否越先进越好这一问题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忽视自身比较优势,过度追求先进技术反而会降低企业自身的创新绩效。陈雯、苗双有(2016)在异质性企业的分析框架下,通过采用2000-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验证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企业技术创新选择的影响,发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促使企业选择了高水平的技术。

尽管现有研究从不同视角对技术创新的市场选择进行了分析,但仍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是大部分研究仅强调政府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选择中的作用,忽视了来自最终选择主体的消费者的影响。二是由于在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中,最优的技术创新是通过逐渐被消费者认可和生产者采用进而成为适应性技术的,因此技术创新市场选择本质上是一种动态过程,但是现有文献主要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静态分析视角下对技术创新的市场选择进行分析,难以揭示技术创新的市场动态选择过程。鉴于此,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借鉴生物学中的进化算法原理构建技术创新的选择复制因子方程,揭示市场选择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及其机理。显然,该研究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从选择行为主体的维度看,一项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商对技术创新的直接选择,二是消费者通过选择产品对相应技术创新做出的间接选择。因此从微观视角,可以分别从生产商和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出发,推导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动态,进而得出由供需双侧共同决定的技术创新需求;再借鉴演化经济学个体群变迁理论,通过构建技术创新选择复制因子方程揭示市场到底是如何在具有异质性增速的技术创新中将适应性技术选出来的。

1.生产商对技术创新的选择及其对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增长的影响

不同的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自然物理属性特征,首先需要利用经济学概念将技术创新的物理属性差别抽象地概括为经济属性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分析范式对技术创新的市场选择机理进行阐释。对于生产商而言,相互竞争中的不同技术创新在三个经济属性方面存在异质性。第一,不同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要素偏向性。假设生产一种产品需要投入生产要素A和B,当一项技术创新在生产过程中使生产要素A的边际生产力提高的水平大于生产要素B时,该技术创新是要素B节约型技术,同时是偏向于要素A的;反之,该技术创新是要素A节约型技术,同时是偏向于要素B的。技术创新的有偏性导致不同技术创新在生产同类产品时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的组合比例不同。与此同时,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当地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即使相同的生产要素也会因其所在地区的丰裕程度不同而价格各异。因此具有不同要素偏向性的不同技术创新,其边际成本因地区要素禀赋结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第二,不同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营利性。一项技术创新的市场竞争力取决于盈利能力,盈利与否将决定生产商是淘汰当前所采用的技术创新还是继续使用并扩大其规模;而产品的售价与生产成本是影响技术创新营利性的重要因素。由于生产商对其生产的产品拥有定价权,不同企业将根据各自的生产成本以及竞争对手的行为策略(定价策略、进入或退出市场策略)制定产品价格,因此不同技术创新下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会随生产商的不同而不同;加之不同技术创新因要素有偏性导致生产成本不同,因此不同的技术创新是具有不同盈利能力的。第三,不同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外溢性。潜在生产者获取一项新技术的难易程度与该技术创新的外溢性特征有密切关联性,而技术创新保护、生产分工程度及技术专用性等是影响技术创新外溢性的关键因素。首先,生产商是否采取行动保护所拥有的技术创新取决于该技术创新带来的预期收益与保护成本之间的关系:当预期收益高于保护成本时,该技术创新被潜在生产者获取的壁垒会高;反之,该技术创新的溢出壁垒便低。其次,当一项技术创新的生产环节向外延伸越广、越深,或者由于其生产规律决定需要与其他生产主体合作,该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便越大,也越容易被潜在生产者获取;反之,该技术创新的外溢效应越弱。最后,不同技术创新载有不同层次的知识体系,当技术创新所属的知识体系层次越高,其技术的专用性越强,技术创新向外扩散的能力越差;反之,技术创新的通用性越高,外溢能力越强。

 

…………

 

PDF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