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对外交流

第四届“东亚-拉美地区研究伙伴对话”国际会议在汉召开

作者:何露杨、李兵  时间:2023-06-12  

 

2023年6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湖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东亚-拉美地区研究伙伴对话”国际会议在武汉顺利召开。此次会议以“高质量伙伴关系:东亚和拉美地区发展与互鉴”为主题,旨在充分利用智库交流平台,引领亚拉跨区域合作战略方向,为建设更高效、更高质量的亚拉伙伴关系提供智力支持。会议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日本神户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印尼加查马达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北京大学、阿根廷科尔多瓦国立大学、哥伦比亚对外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阿根廷萨尔瓦多大学、智利发展大学、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古巴外交部国际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越南社会科学院、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秘鲁太平洋大学、韩国庆熙大学、委内瑞拉Estado Lab、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等14个国家的40余名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来自东亚和拉美国家的政府官员、智库与高校学者以及新闻媒体记者等各界人士上百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祝欣、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拉美局局长王玉林、湖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祝晓彬、中国外交部拉美司参赞王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由湖北大学副校长蒋涛主持。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祝欣表示,举办此次国际会议是湖北大学加强与东亚、拉美地区高校和智库间交流,参与学术对话的难得机会。长期以来,湖北大学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1964年,学校开始涉猎巴西史研究,开创了新中国巴西史研究之先河。1978年,湖北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了巴西史研究室,为中国拉美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探索。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东亚、拉美地区的合作。学校成立了巴西研究中心、拉美研究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等学术组织,编撰出版巴西黄皮书《巴西发展报告》系列,多次举办中拉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年4月22日,学校成功举办湖北大学巴西文化节和“新时期中国与拉美人文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拉美局局长王玉林指出,近年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东亚-拉美区域合作仍不断巩固增强,两大地区融合发展趋势持续深化,日益成为联系紧密的高质量伙伴。未来双方在贸易开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清洁能源、数字经济、农业等诸多领域存在广泛合作空间,这也将为推动东亚-拉美进一步深化高质量伙伴关系提供强劲动力。双方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发展互鉴和经验交流,为各自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新时期,我们愿继续同拉美各国政党深化交流合作,积极构建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推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贡献政党力量和智慧。

湖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祝晓彬指出,近几年,湖北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友城交往不断加强,经贸合作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湖北企业走进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在汽车、能源、科技、基础建设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今年5月30日,由中联部和中共湖北省委共同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对外宣介会在湖北举行。期间,拉美12国共30名的青年政党代表访问了湖北省武汉市、襄阳市,参加了主题教育、专题对外宣介会,参观了黄鹤楼、华中科技大学、襄阳古城、腾龙汽车有限公司、数字工业创新中心、比亚迪产业园等。拉美青年政党代表们纷纷表示此次中国行、湖北行让他们印象深刻,叹为观止。

中国外交部拉美司参赞王磊表示,当前,东亚和拉美在摆脱困局、谋求发展、推动经济、改善民生的共同课题面前,愈发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实现更好更快更高水平的发展。一是聚焦发展,两年来,中方以务实行动扎实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在包括亚拉地区的全球范围内落地生根、彰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国际社会重新重视发展问题。二是共同发展,十年来,“一带一路”让更多的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惠及各国人民。三是自主发展,中方坚定支持亚拉国家探索发展道路的权利,将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助力各国实现自主、多元、共同发展。四是和平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带给世界信心、稳定和机遇,中方愿以更高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开发,为各国提供更多机遇,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人心所向,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东亚与拉美是当今世界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和增长动能的两个地区。在东亚-拉美合作论坛的推动下,两个地区互利共赢合作持续迈出新步伐,为全球经济增添韧性与活力。十年来,中拉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有效增进了中拉务实合作和人民福祉,也为东亚-拉美合作产生重要带动效应。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度重视同东亚、拉美国家的交往交流并取得丰硕成果。希望以举办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拓展深化中方同东亚、拉美地区的学术与智库机构对话,为推动东亚-拉美合作汇聚更多智慧与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研究员指出,作为疫情之后首次在北京之外召开的地区间学术交流与合作会议,第四届“东亚-拉美地区研究伙伴对话”国际会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中拉关系进入了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拉双方应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基础上发挥更加负责任的作用:一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三是增强中拉政治互信,继续做好伙伴和好朋友。
在会议研讨单元,与会专家围绕“跨区域贸易谈判议程”、“跨区域互联互通建设”、“能源和粮食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与经验互鉴”四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对话。

第一单元“跨区域贸易谈判议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高程研究员主持。

湖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吴洪英教授谈及推动构建亚洲-拉美经济利益共同体的思考指出,作为东、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地区,东亚和拉美在历史上有着相似的命运,当前两个地区充满活力,互补性强,成为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之地。面对百年变局和新冠疫情等全球性挑战,两个地区可携手合作、共同行动,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产业链条化、物流电子化、市场一体化、利益最大化等特征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推动东亚-拉美地区成为世纪经济新的增长极。

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巴方院长路易斯·保利诺(Luis Antonio Paulino)教授从中国与巴西的现代化比较中探讨了新时代中巴关系的机遇。巴西和中国遵循了截然不同的现代化路径,前者相对保守,没有解决自奴隶制以来的社会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彻底消除了国家贫困,建立了包容的小康社会。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助于化解阻碍巴西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僵局。未来,两国可围绕绿色经济、先进技术、教育三大领域推进合作,尤其是亚马孙雨林的保护与开发、半导体与制药行业的供应链融合以及留学生的共同培养。

日本神户大学经济与商务管理研究所教授、日本拉美社会科学研究协会会长滨口伸明(Nobuaki Hamaguchi)对面向可持续全球经济的亚洲-拉美经济一体化进行了展望。亚洲和拉美的经济一体化及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亚洲已经成为脱碳技术与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而拉美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以及矿产资源,尤其是储能设备原料,因此两个地区应在可持续和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贸易关系。双方应从深化利益互补性和维护供应链稳定性两个方面扩大贸易,并以CPTPP为模板,根据各自优势完善贸易解决方案和贸易结构化安排。

波兰华沙经济与人文科学大学的马来西亚学者马里奥·阿图罗·埃斯特拉达(Mario Arturo Ruiz Estrada)教授谈及中国经济增长与中拉关系的可持续问题。相比中国对拉美的了解,拉美对中国的了解明显不足并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为了弥补上述欠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应加强同拉美的贸易、文化、人员交流,尤其是技术和知识的交流。中国在自主技术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值得拉美国家学习。人员交往有助于消除拉美对中国的一些固有偏见,能够在中拉关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印尼加查马达大学国际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里萨·阿法尼(Riza Noer Arfani)主要介绍了印尼在拉美加勒比国家的经济外交。自2015年以来,印尼政府注重加强其经济外交战略,将拉美地区视作其替代出口目的地,致力于开发所谓的“非传统市场”。截至目前,印尼和智利签订了贸易协议,和其他拉美国家的贸易安排正在谈判当中。2019年启动的印度尼西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商业论坛是印尼实现经济外交目标的努力之一,旨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下加强双边经济关系、促进互利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岳云霞研究员通过比较东亚和拉美的跨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对中拉自贸区建设前景进行了展望。在区域贸易自由化安排方面,东亚和拉美均较为活跃,且拉美在数量上呈现领先式发展。比较而言,东亚的区域贸易合作更加注重广度,跨区域合作的比例更高,伙伴对象较为分散,而拉美的跨区域合作比例相对较低,更加注重区域安排和贸易安排深度,伙伴对象呈现较高集中度。未来,中拉自贸区建设需扩大广度的同时提升深度,多边FTA合作将是双方提高效率和规避风险的有效出路。

第二单元“跨区域互联互通建设”由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郭洁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中拉关系的变化与延续。政治外交方面,中国对拉政策基本保持不变,但近年来国际环境、中美关系和中拉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中国的拉美政策文件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贸易方面,中拉贸易逐渐放缓,拉美对华传统资源出口出现下降,服务出口呈现增长潜力。投资方面,随着贸易驱动力减弱,大宗商品投资下降,可再生能源投资迅速发展。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的产能投资合作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互补性和发展将进一步带动中拉未来的合作。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中墨中心教授恩里克·杜塞尔(Enrique Dussel)重点关注中拉基础设施合作。随着双边关系的深化,中国对于拉美国家的贸易、融资、海外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进一步突显。其中,基础设施的意义尤其重要,中国有能力推动具有长期影响的基础设施项目,也会对拉美人口产生直接影响,这比贸易、融资或对外直接投资交易复杂得多。通过考察2000-2021年期间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杜塞尔强调这些项目的重大价值和对当地就业的推动。

阿根廷科尔多瓦国立大学教授古斯塔沃·桑迪南(Gustavo Santillán)以5G技术合作为案例分析了中国和阿根廷的数字基础设施合作和挑战。两国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的人才储备和技术能力优势较为明显,两国技术合作的本地结算途径稳步推进,阿根廷政府对华为等中国企业采取公平政策,中阿合作潜力巨大,同时,中阿5G合作仍然面临一系列阻碍,包括阿根廷的财政压力与债务问题、美国政府的施压、阿根廷的政局变动等。

哥伦比亚对外大学教授丽娜·露娜(Lina Luna)重点分析了中国在拉美的基建投资。“一带一路”在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国顺利推进,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福祉。在“一带一路”推进的过程中,债务陷阱、产业链和供应链控制以及环境危机等疑问与偏见此起彼伏,从侧面说明项目在拉美建设面临的真正障碍,即双方彼此缺乏了解、发展中国家政府更迭及拉美尚未实现高质量的一体化。未来,应加强法律层面的可行性研究,加强中拉合作的法律基础,实现双方中长期战略对接。

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副教授马科斯·科尔德罗·皮雷斯(Marcos Cordeiro Pires)分析了巴西在维护粮食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经验。粮食安全方面,巴西主要农作物难以满足民众需求,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商品化销售也导致巴西农业人口的失业率激增及贫富差距拉大。为应对气候变化,巴西要增加生物柴油使用量的占比,逐步恢复植被覆盖率。而生物燃料开发可能造成粮食的进一步短缺。巴西应以满足当地年需求为目标主导粮食生产,同时需要进行经济改革,推动新能源部署,以更好的应对气侯变化挑战。

湖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程晶分析了中国和巴西的水电合作。通过回顾建交至今两国水电合作的阶段性发展变化,指出中巴水电合作日益务实深入,由初期一般性质的技术交流升级为实质性的项目合作,合作方式由中国派遣代表团远赴巴西考察学习、巴西企业来华参与中国水电建设转变为中国企业赴巴西投资开拓当地水电市场。在此过程中,双方的角色发生深刻转变,中国由最初的学习者转变为建设者,深度参与巴西的水电建设。

第三单元“能源和粮食安全保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国际关系室副主任周志伟研究员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国祥研究员主要介绍了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举措及其影响。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的粮食安全整体思路是多措并举立足国内,以我为主坚守红线,科技支撑提升产能,适应适度进口,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及食品供应链稳定性和韧性,改善粮食市场调控和应急管理,探索多元脆弱群体特殊群体食物保障体系,不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近年来,中国在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俄乌冲突以来,中国成为稳定粮食价格的积极力量,成为全球粮食的重要贡献者。

阿根廷萨尔瓦多大学亚洲研究项目协调人玛利亚·阿尔瓦雷斯(María del Pilar Álvarez)从中国和南美锂三角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对阿根廷锂投资的挑战和机遇。阿根廷、玻利维亚和智利三国交接地区拥有全球探明锂储量的近85%,因而被称为南美“锂三角”。目前,中国在阿根廷进行的九项矿业投资中有六项为锂矿投资,成为对阿矿业投资勘探预算最多的国家之一。当前,中国对阿锂投资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内部的资源榨取主义与环保运动,二是外部的地缘政治风险。未来,中国应在跟踪掌握阿政治局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风险因素。

智利发展大学政府学院教授李昀祚(Yun Tso Lee)从中国对智利锂投资案例分析中挖掘基于能源和粮食安全目标的中国对拉投资潜力。在全球范围内锂资源重要性日益上升的背景下,中国投资拉美锂资源不仅有助于提升能源供应稳定性与环境可持续性,还可以通过增加就业、促进技术转让为当地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帮助拉美提高锂生产效率与可持续性,减少环境影响,提高农业生产力。为了释放拉美锂资源的潜力,需建立透明稳定的监管框架、鼓励竞争与创新、平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伊比利亚美洲研究所研究员李泰赫(Taeheok Lee)谈及区域主义视角下的东亚-拉美论坛和区域间治理,探讨太平洋合作的新路径。追溯区域主义的形成、演变与特征,区域间主义可被视为新区域主义下的第三波浪潮,东亚-拉美论坛可置于该分析框架中。基于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的观点,通过以东亚-拉美论坛为案例,总结出成功的跨区域主义具备五个系统性功能,包括制衡、制度建设、完善全球多边论坛决策、议程设置及集体身份构建。区域(间)主义将超越联合国体系的局限性,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有效路径。

古巴外交部国际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卢维斯雷·冈萨雷斯·塞斯(Ruvislei González Saez)主要分析了亚洲与拉美和加勒比开展能源合作的必要性。当前,国际社会面临多重挑战,必须采取具体措施扭转局势深入合作。东亚-拉美论坛就是两个地区之间重要的合作机制。双方可进一步加强能源、粮食、产业链等领域的知识分享与经验交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同古巴开展了光伏发电合作,也在探索生物质能、风电和水电项目。推动东亚-拉美论坛框架下的双边及三方合作,有助于拉美的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

湖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助理熊兴博士分析了碳中和目标下的中拉能源与资源合作。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中国和拉美在能源与资源领域的合作不仅在于传统的能源资源贸易,也将在面向碳中和上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务实合作,包括中巴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等技术合作助力巴西在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下推进“再工业化”,以及中国与南美国家在锂矿资源开采中实现开采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同时,中拉能源资源合作也面临双边关系发展变化、拉美国家诉求与政策变化以及外部因素影响等问题。

第四单元“现代化建设与经验互鉴”由湖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唐辉博士主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所杨首国所长指出拉美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市场以及稳定的双边关系是中拉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和强大保障。新发展阶段的中拉合作呈现政治互信稳步提升、双边经贸跨越发展、创新产业加速融合、民心相通持续推进、国际舞台协作共赢的良好局面。未来,双方需加强发展互鉴,加快战略需求对接,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抓手,挖掘中拉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在互惠互利合作的基础上,朝着共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方向不懈努力。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阿莉西亚·希隆(Alicia Girón)指出,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霸权地位逐渐式微而东亚国家的综合国力快速增长,拉美必须将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纳入国家发展议程,其中成功经验的核心是金融机构、强大的政府和强大的中央银行。中国、日本和韩国经验集中表明,一个促进本国增长和发展的国家金融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在货币和财政政策决策中的发挥着强大的指导和规制作用。

秘鲁太平洋大学中国和亚太研究中心主任罗萨里奥·佳德亚(Rosario Santa Gadea)指出,中国和秘鲁均面临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艰巨任务,两国在发展道路上采取的政策取向呈现明显的差异。中国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高技能、高收入行业和技术创新,而秘鲁非正式性的制度文化对技术创新造成了障碍。双方在保持金融稳定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促进产业革新与经济开放、推动贸易和外国投资、提高互联互通和运行效率、统筹区域发展、审慎的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及良好的政府治理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条件。

韩国庆熙大学泛太平洋研究学院研究员郭载成(Jae Sung KWAK)认为,古巴需要关注并进行战略规划的重点领域包括经济改革、基础设施发展、农业生产力、教育和技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可持续性、旅游和酒店业、社会福利和扶贫。韩国和古巴的合作特点包括:双边合作仅限于贸易、工业和能源等部门的政策协商;与联合国机构的多边合作日益发展;捐助组织的项目执行相当有限。未来,双方需要采取综合办法,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长期规划、国内和国际伙伴关系以及有效治理对于推动古巴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委内瑞拉Estado Lab负责人埃克托·富恩特斯(Hector Fuentes)指出,拉美国家在西方殖民主义的长期影响和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拉美面临三大困难:货币政策波动及政府执政能力薄弱;暴力犯罪猖獗;贫富差距显著,不平等现象突出。东亚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可能为拉美突破自身发展困境提供一种有益的模板。同时,拉美地区内部的交流互鉴也十分必要,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和社会教育中心研究员舛方周一郎(Shuichiro Masukata)通过考察日本对中国以及日本对巴西的官方援助,总结出三方合作的可行路径。首先,保持互补关系,促进三方在扶贫减贫领域的合作,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其次,建立一个基于地区的全球环境治理框架,将三国有效的连接。最后,进一步深化三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进民众间的理解和信任,凝聚共识,共谋合作发展的可行路径。

闭幕式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黄柏权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袁东振研究员高度肯定此次国际会议的组织、参与及研讨质量,认为会议聚焦现实议题,对未来两个地区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学者发言展现出广泛共识,相关观点和建议可以为东亚-拉美未来推进互利合作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湖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吴洪英教授认为,此次国际会议的成功举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规格高质量,一流学者对合作中的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求助务实,针对当前双边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卓有成效,与会学者通过对话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形成了一系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