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对外交流

“拉美社会文化沙龙”第二十三讲探讨拉美文明的时间哲学

作者:林嘉琪  时间:2025-06-03  

2025年6月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拉美社会文化交流互鉴研究”创新项目联合阿根廷研究中心主办的“拉美社会文化沙龙”第二十三讲顺利举行。本次分享会邀请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UBA)教授、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人类学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贡萨洛·伊帕拉吉雷(Gonzalo Iparraguirre)作题为“为什么时间不是金钱?拉丁美洲的时间观和金钱观”的讲座。讲座由社会文化研究室郭存海主任主持,各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参加。

郭存海主任在开场发言中指出,当西方社会普遍奉行“时间即金钱”的功利主义法则时,拉丁美洲文化却展现出另一种时间哲学。他提问:“我们是否可以从拉丁美洲的时间观中获得新的启发?”

在讲座中,伊帕拉吉雷研究员从其最新著作《时间不是金钱》出发,分析了拉丁美洲文化中时间与自然、社群的共生关系。他通过对比西方工业文明的时间货币化逻辑,揭示“非功利性时间观”对拉美社会金钱伦理的深刻影响。通过跨学科视角融合人类学田野调查与哲学思考,其著作试图打破 “时间=效率” 的现代性迷思。他指出,“时间即金钱”这一观念是虚构的社会建构,人们在这种观念中被迫追求效率,却忽视了生活的本真节奏,“当人们将休息或等待视为无意义的时间时,实际上是在将这些时刻与无意义或低效划上等号。然而,生命仍在继续——人们仍在呼吸、思考、代谢,身体始终处于活动状态。在时间压力的驱使下追求幸福,这种矛盾的行为模式恰恰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时间的认知存在根本性偏差”。人们应当重新思考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发现生命节奏的价值。

在自由讨论环节,研究人员就东西方各文明在时间与金钱观上的差异、不同时间观背后的历史文化与制度根源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展开了深入交流。此次沙龙不仅深化了中国学者对拉丁美洲文化哲学的理解,也为重新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新颖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