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西半球地区格局及其前景”研讨会综述
2023年7月19日,”冷战后西半球地区格局及其前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拉美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组和拉美发展与战略研究室共同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学者和专家应邀与会,围绕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其对国际秩序产生的影响,美国西半球霸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美未来关系走向等议题展开研讨。会议由拉美发展与战略研究室主任王鹏主持。
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谢来辉副研究员简要阐释了罗伯特·考克斯的“非霸权秩序”概念及其对全球发展的影响。谢来辉认为,与霸权世界秩序相比,非霸权世界秩序具有权力分散化,去中心化;以实力谋取利益,各国追求权力最大化;全球安全依赖大国协调,权力均势导致稳定和均衡;国家竞争加强,冲突和对抗的风险上升;政治与经济的不可分性等五个特点。并指出在非霸权世界秩序下,国际秩序的稳定性下降,不确定性加强;全球化失去动力,世界经济面临失速风险;霸权体系的崩溃使得非主导的发展方式获得发展机会,但同时导致集体行动更加困难,全球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全球治理的挑战加大。
美国研究所的王玮研究员分析了“冷战”后美国的单级诉求和政策实践。王玮指出,美苏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形成了两极对抗的均衡结构。冷战结束打破了原来的平衡,使美国获得了暂时的优势,进入“单极时刻”。这种优势本来是特殊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非常状况,然而,在美国内部却催生出了将其常态化的政策和思想,维持乃至扩大美国优势地位的目标共识成为冷战后美国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在当时的特殊时期,美国认为无人敢于对抗其强大的军力,也没有国家和地区可以组建起制衡美国的联盟。因此,尽管军事手段依然是美国外交的重要手段,但已经不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非军事手段得到更多的重视。美国试图“按照自身意愿”改造世界,尝试“接触”冷战对手,“扩展”民主自由,从而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美国没有用僵硬的方式寻求改变,而是用市场经济加政治自由的模式引导变革。
拉美所孙洪波副研究员分析了美国霸权的衰落与西半球地区格局的新趋势。孙洪波认为,自门罗主义出台以来,美国霸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拉美表现出了不同的政策形态,美国对拉美战略、政策工具及实施机制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经历了质的演变。拜登上台后,美国对拉政策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力求重塑西半球领导权,利用域内外盟友力量及国际多边机构资源,逐步推出并局部调整对拉政策。受美国内政治掣肘及拉美局部动荡影响,美国对拉政策调整面临较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加之资源投入能力有限,美国难以实现其政策预期目标,总体看美拉关系中短期内将处于较为复杂的过渡阶段。
世界历史研究所的王慧芝博士陈述了南美洲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并简要分析了美国在推进南美区域一体化中发挥的作用。王慧芝指出,南美洲区域一体化以欧盟为榜样,但进展缓慢。南美洲区域一体化始于经济一体化,但是南美洲国家并不具备经济一体化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基于经济结构互补和共享基础设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但是南美洲国家的单一经济结构长期未有改观,内部同质化严重,彼此间贸易的深度和广度极为受限,尚未形成类似欧盟内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除自身缺陷外,区域内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利益关系难平衡,各国政体和国体也并不完全相同,领土争端和边界纠纷加大一体化困难。此外,王慧芝强调美国在南美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充当了搅局者和破坏者的角色:拉美向来被美国视作自家“后院”,美对拉美一贯奉行“拉右打左”政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垄断资本持续渗透和干扰,极力阻挠南美洲国家内部团结合作,加大区域内部分裂,制约了一体化整体提升区域经济实力的能力,阻碍了区域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