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第2季度国际形势务虚会暨国际问题研究青年论坛顺利召开
2024年6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第2季度国际形势务虚会暨国际问题研究青年论坛在拉丁美洲研究所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信息情报研究院、国际研究学部八个研究所与中国边疆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
开幕式由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志敏致辞。
赵志敏秘书长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祝贺研讨会顺利召开。他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知名智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人才济济、名家云集。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学者,既有深耕国际问题研究的资深专家,又有充满活力的青年新锐,他期待与会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研讨、充分交流,贡献独特创见,共同推进国际问题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发展、共同研讨全球南方崛起与全球治理相关议题。
赵志敏秘书长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办的季度国际形势务虚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常态化工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品牌。他还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两个结合”,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社科人责无旁贷;二是坚持与时俱进,开展有组织科研,通过加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支持应用对策研究,最大限度发挥合作的协同增效作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一流研究团队,通过加强研究所和研究室建设,努力为研究人员铺好路、引好航。
赵志敏秘书长特别指出,区域国别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新内容,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区域国别研究最突出的特征是学科综合,希望我院涌现越来越多的“区域通”“国别通”,他还勉励各位研究人员主动思考新形势、适应新要求,争做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带头人。
第一单元
会议第一单元的主题聚焦2024年第2季度国际形势,由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研究员主持。来自国际研究学部的10位研究人员围绕当前国际形势和全球治理新特征、全球各个次区域的政治经济动态和对外关系走向、全球价值链和关键矿产等关键议题的地区性和全球性影响等内容进行了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副主任、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理事长张宇燕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全球治理新动向”,聚焦人工智能的风险提出治理对策。首先,他从翻译问题、深度伪造和敌对信息宣传、人机互动造成的机器依赖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随后,他以2023年12月联合国人工智能高级别咨询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为主题,详细分析了人工智能引发的挑战。最后,他聚焦于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展望了中国参与其中的路径。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薛福岐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俄乌冲突背景下的欧亚地区形势”。他首先在回顾乌克兰危机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了反事实推论。俄罗斯速战速决计划失败后,转向了随机应变的战术,但其战略目标并未改变。这是俄罗斯基于对国际格局变迁的判断,在国际格局转向“多中心”的进程中,乌克兰是俄罗斯保持欧亚地区绝对领导地位的关键因素。其次,他围绕俄乌冲突的地区影响,分析了欧亚地区次区域一体化的动态并预测了前景。
欧洲研究所孔田平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欧洲转型与中欧关系的再平衡”。他认为,俄乌冲突后,自2016年以来深刻变化的国际秩序调整幅度进一步加大,欧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扭转欧洲在全球经济中分量下降的不利影响,欧洲主要国家提出“主权欧洲”概念,强调欧洲要成为中美之外的地缘政治主要行为体,重视欧洲的地缘政治转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5月访问欧洲,在中国、欧洲和整个国际社会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欧关系进入新的“再平衡”时期。
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王凤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2024年上半年中东国际关系形势特点与走向”。她从大国与中东关系深度演进、中东地区缓和与冲突相互激荡现状、新一轮巴以冲突持续外溢造成多重影响三个方面概括了上半年中东地区国际关系形势。她认为,中东格局处于重要重塑期,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已然回归,中东大国更为关注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多向选择”外交日趋显著。
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刘中伟副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美国加强对非洲工作的新动向”。他以2024年5月肯尼亚总统鲁托访问美国为案例,从安全、经济、对外援助三个方面分析了此次鲁托访美对美国和肯尼亚双边关系的影响。作为16年以来首位访问美国的非洲国家领导人,鲁托此行也体现出美国欲在非洲重建战略影响力的意图。他强调,美国对肯尼亚增加投资并宣布一揽子援助资金拟减轻肯尼亚债务负担的行为,不仅将改造美国和肯尼亚的双边关系,还将对美非关系和中非关系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谢文泽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拉美近期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他基于当前拉美经济形势进行了颇具学理性的原因分析。他基于新结构主义“新发展陷阱”概念分析了拉美地区的生态脆弱、生产脆弱、体质脆弱和社会脆弱,指出拉美国家的福利化倾向是解决这四种脆弱的必然选择。最后,他认为,中拉经贸合作有助于拉美国家抑制宏观失衡,稳定经济增长。
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沈铭辉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东亚区域价值链重构的新进展与应对”。他从东亚区域价值链重构的现状与新进展、推动东亚区域价值链重构面临的挑战与障碍、推动优化东亚区域价值链重构的路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美国研究所加拿大研究室副主任赵行姝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当前加拿大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对华政策”。她从加-中矿业经贸关系、加拿大政策调整与对华立场、加拿大对华立场变化的动因三个方面展开了分析。作为全球矿产行业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加拿大矿产资源丰富,已将关键矿产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自2019年以来,加拿大陆续出台多项关键矿产战略与政策,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对华立场出现显著变化,美国因素、中加关系、国内政治与舆论民意是主要动因。她强调,未来中、加两国在该领域的互动将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应密切关注加拿大在关键矿产领域的政策动态,加强对其对外策略的跟踪与研究。
日本研究所政治室副主任张晓磊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当前日本内外政策及中日关系的演进特征和前景评估”。他从日本政局演变、外交政策动向及中日关系态势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他指出,保持总体“动态平衡”是日本对外战略的基本思维架构。日本近年来进入剧烈战略转型期,表现出明显的战略活跃度。特别是2024年以来,这一特征在其内外政策演变上表现尤其明显,并对中日关系形成明显外溢效应。他强调,从近期中日关系发展过程看,受前述日本内外政策演变影响,以及美总统大选年这一重要外部因素的叠加效应,两国关系稳定性有所增强,日本在中美博弈间谋求“前沿红利”的战略特性进一步凸显,中美日三边关系在这种量变过程中将产生一种新的动态结构。
中国边疆研究所海疆研究室副主任李欣副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当前我国涉海话语权斗争面临形势与应对思考”。首先,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当前中国面临的涉海斗争的严峻形势;其次,她强调了强化新时期中国海洋观的必要性,全球化时代海洋政治的更迭要求中国引领海洋话语,做好全球海洋话语权准备,构建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海洋文明观的中华现代海洋文明,是当前学界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最后,她还强调了构建中华现代海洋文明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各位研究人员的汇报结束之后,信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陈新研究员通报了2024年上半年信息报送情况。他还特别感谢了拉美所在2024年上半年出访拉美活动中的支持。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宋泓研究员对会议进行总结。他指出,今天的国际形势务虚会有两个新特点:一是专业性强,突破了传统的形势分析和汇报模式,加强了学理性的分析;二是突出了有组织科研的特点,希望未来从行政化方式转向以专家学者领衔的团队研究,鼓励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形成高质量成果。
第二单元
2024年第2季度国际问题研究青年论坛“全球南方崛起与全球治理”由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岳云霞研究员主持。她指出,历次青年论坛都是思想火花激烈碰撞的重要环节,希望各位青年科研人员就“全球南方和全球治理”这一议题的多角度解读,加强互鉴和交流。
来自国际研究学部和信息情报院的15位青年科研人员围绕“全球南方崛起与全球治理”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讨论:一是聚焦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主要国家,深入解读其对全球南方这一概念的认知;二是聚焦于基础设施、经济制裁、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劳工规则等具体领域,解读全球南方背景下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竞合关系;三是从全球安全治理、“一带一路”倡议同全球南方结合的理论支撑等层面进行学理性解读。
(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南方”观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张艳璐副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多边机构中的俄罗斯与全球南方:协调合作与竞争妥协”。她从俄罗斯对全球南方的界定、俄罗斯对全球秩序体系变化的认知两个方面展开,并且基于乌克兰和平进程案例透视全球南方国家同俄罗斯合作的机制与前景。最后,她还就中国-俄罗斯-全球南方三边互动关系进行了汇报。
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张倩雨助理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国际博弈中的‘全球南方’与印度的自我定位”。她以国际博弈为背景,分析了印度的自我定位,并且聚焦到产经领域对莫迪第三任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她特别强调,相较于讨论较多的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全球南方还存在竞争的面相。其中,印度将其塑造为“全球南方”领导者以制衡中国的定位尤其值得关注。
日本研究所外交室副主任常思纯副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日本对‘全球南方’认知及外交战略新动向”。她从日本对“全球南方”的认知和日本对“全球南方”外交新动向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汇报。她强调,尽管日本对“全球南方”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其否认中国属于“全球南方”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日本积极开展“全球南方”外交:一是加强高层互动,推动机制化合作,提出“一区一策”合作方针;二是加强战略投入和利益捆绑,强化对“全球南方”影响力;三是以经济安全为由构建“去中国化”的供应链;四是为日本拓展“政治大国”影响力寻找平台。
日本研究所综合战略室王一晨副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全球南方’视域下日本对非洲外交的新变化”。首先,他从两次G7峰会上日本对日非合作的再定义入手,梳理了日本处理对非关系的导向;其次,他分析了日本对非外交转型的局限性;最后,他重点强调了日本对非外交的涉华影响。他认为,日本意识到在大国对非博弈中身处劣势且难以抗衡中国的现实后,注重“阵营化”对抗和通过小多边机制“借船出海”,这将使针对中非关系的“政治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信息情报院张奕辉助理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积极争取‘全球南方’支持参与全球治理”。他从“全球南方”对我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和适度争取“全球南方”的战略建议两个方面进行了汇报。他认为,作为中国关键战略资源保障、成长中的中产阶级市场和重要的战略支轴,中国应争取“全球南方”支持。与此同时,中国还需要警惕美西方操弄和“全球南方”话语陷阱,坚守“发展中国家定位”,慎做领导者,避免“全球南方”过度扩展。
美国研究所张一飞副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全球南方’身份的现实基础与中国战略选择”。他首先从中国对外战略的重点入手,分析了中国作为大国同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的角色。他强调,全球南方国家的现实基础以发展中和第三世界国家为基础,更新质的部分还处于高度变动的形成过程之中。其次,他分析了中国希望全球南方的现实基础,并且重点强调了这些国家应该具有积极看待文明、制度多样性现实,且具有互利共赢的建设性精神。最后,他认为,在塑造全球南方身份共识的过程中,中国一定要注意潜移默化、坚定持续地结合各国实际情况,向他们讲解这几点原则对他们各自的好处,把全球南方的现实基础塑造为对我们最有利的形状。
(二)全球南方背景下具体领域的国家间竞合关系
欧洲研究所张超副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欧盟‘全球门户’倡议与中欧互联互通竞合”。他基于“全球门户”倡议概况和“全球门户”倡议实施进展的梳理,展望了“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门户”倡议的竞合关系。他认为,鉴于中欧总体关系不佳且缺少政治互信、欧洲在操作层面已事实上排除对华合作可能性等事实,中欧互联互通合作难度较大。
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李浠助理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反制裁合作”。她从南方国家反制裁合作的必要性入手,从案例展开,利用类型学的分析框架,对规避、替代、报复和防范四种反制裁措施进行了归纳。她认为,尽管被制裁的南方国家采取了大量的手段,但是反制裁的效果较为有限。最后,她还分析了南方国家之间反制裁合作困境并就打破该困境的合作机制进行了展望。
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洪朝伟助理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美式劳工规则的发展动向、影响及中国对策”。她从FTA中“美式劳工规则”的演进、美式劳工规则的最新变化、美式劳工规则的应用及对中国的影响详细梳理了当前国际劳工规则的变化趋势。洪朝伟重点以《美墨加协定》的劳工规则展示了这种最新变化。她强调,美式劳工规则提高了在墨西哥企业经营的成本,将劳工规则与产业政策挂钩以及以劳工问题为由的贸易制裁也会影响未来中国和包括墨西哥在内拉美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何丙姿助理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绿色增长和可持续福利对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基于智利案例的研究”。她以“发展中国家如何更高效地促进可持续发展”为题,选取智利作为案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演变及路径研究现状。她强调,虽然理论上绿色增长与可持续福利对于增长持相反的立场,但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两者在资金和工具等方面的优势,发挥“互补”作用。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孙靓莹助理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策略:关于蒙内铁路的进一步考察”。她聚焦于具体案例,从生产性融资的角度对蒙内铁路进行了分析。她特别强调,中国作为债权方在肯尼亚债务中的比重仅为10.5%,因此该研究用真实数据驳斥了西方国家关于蒙内铁路债务的质疑。她还指出,通过案例研究可以非常清楚的表明,作为南南合作的代表,中国和肯尼亚的合作在四个维度上打破了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接受发展援助的条件设置。
美国研究所杨楠副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全球南方的数字化进程与数字鸿沟”。首先,他从数字意涵的视角对“全球南方”进行了界定。大部分“全球南方”国家是数字技术的后发国家,不仅缺乏技术革命与数字经贸发展所需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也难以构建“技术自主性”,更无法完全参与到全球技术治理进程中。其次,他简要回顾了“全球南方”的数字化进程与数字鸿沟。目前看来,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全球南方”与高数字化国家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全球南方”阵营内部。最后,他指出,这种数字鸿沟也为中国和“全球南方”进行全球数字治理合作创造了条件。
(三)全球南方的学理性解读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沈陈副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全球南方与全球安全治理”。首先,他聚焦于全球南方在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崛起,对全球南方概念的形成进行了梳理。其次,他基于经济学介入全球安全治理基础上的五个假设,分析了传统国际安全理论的争议与缺陷,并对国际安全理论的重构进行了解读。最后,他还对全球安全治理转型进行了展望。
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谢来辉副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一带一路’与全球南方的集体崛起”。相较于传统上基于空间的研究布局,他提出了“一带一路”研究的时间视角,即必须强调其丰富的历史内涵,这是打破西方理论视角下对全球南方崛起的标签化和驳斥“中国恢复朝贡体系意图论”的有效手段。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一带一路”可以成为全球南方共同崛起的合作平台,也是破除零和博弈思维的有效手段,能够帮助中国倡导的人类没有共同体目标的实现。
中国边疆研究所东北边疆研究室葛小辉助理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从野蛮民族、发展中国家到‘’全球南方’:从属客体转变为全球治理主体”。首先,她从长时段视角分析了全球南方崛起的历史意义。她指出,文明等级论和现代化理论都充满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全球北方国家使用不断变迁的话语在定义权上控制南方国家。因此,中国的应对策略是强调多样化,突出发展中国家追求独立自主的发展理念。其次,她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应该具备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面对资本主义体系的文化霸权,广大南方国家需要系统性反思既有理论中的目的论属性,在此基础上思考具有辩证法意义的现代化秩序。如何界定全球南方、如何界定更合理的全球秩序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
会议总结
最后,柴瑜研究员对青年论坛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她指出,各位发言人多维度的全球南方图景解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的探索和讨论有利于今后国际学部青年学者进一步强化交流和对话。她同时强调,拉美所高度重视青年研究人员的培养机制,“研究所搭台,青年唱戏”,拉美所希望进一步打造不同研究所、不同学科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平台,加强研究对话。她还代表《拉丁美洲研究》杂志向各位发言人约稿,希望各位研究人员围绕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问题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在会议的总结环节,岳云霞研究员代表拉美所感谢各位发言人的参与和支持,并且向所有为此次会议辛勤工作的拉美所行政人员表示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