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本所动态>正文
2014年拉美所出访报告会综述
作者:韩晗时间:2015-01-26 00:00:00来源:
2015年1月17日,拉美所举行“2014年下半年出访报告会”。会议由柴瑜研究员主持。报告会涉及出访国家和地区包括德国、荷兰、泰国、韩国、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古巴、美国等。报告会上共有9名出访人员向全所职工进行了汇报:其中,孙洪波、柴瑜、李慧、岳云霞、杨志敏、贺双荣和郭存海等就出国开会和短期出访作了报告;方旭飞、韩晗分别介绍了其在美国、古巴的一年访学收获。 
 
一、拉美所派出学术代表团出访智利、阿根廷,迈出研究“走出去”新一步
 
2014年11月22日至12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派出两个学术团组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以及国内6家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19人访问智利和阿根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贺双荣介绍说,代表团团组在智利参加了第三届中拉高层学术论坛;与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联合召开“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可持续城市化”论坛;拜访智利发展大学。在阿根廷期间,代表团出席了阿根廷中国工商银行基金会召开的中阿高层学术研讨会;参加了拉美所与阿根廷二月三日国立大学亚太地区与印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与阿根廷关系:机遇与挑战”研讨会;访问了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阿根廷—中国生产及工商业协会、拉美经济研究基金会、美洲开发银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一体研究所,以及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等机构,并与其学者举行多场研讨或座谈活动。
贺双荣代表出访团组人员介绍时指出,利用创新项目实现的此访活动规模大、活动密集(每天学术活动2-3场),签署了多项学术合作协议。对阿根廷的访问打开了中阿学术交流渠道。一是与三个机构(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阿根廷二月三日国立大学和阿根廷—中国生产及工商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与一个机构(阿根廷国家科技研究委员会)开始洽谈签署协议事宜。二是访问具有开拓性,此访启发了多个未来可深入研究课题,如:部分拉美国家对拉美一体化立场的转变、中拉经济合作特别是金融合作前景,以及如何增进中拉相互认知等。三是访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多家中外媒体(社科杂志及阿根廷基金会等)均进行了报道。
学术团出访加深了研究人员的责任感。郭存海谈到几点收获:一是学术应进一步“走出去”;二是中拉关系的迅速发展,拉美研究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学者在做研究的同时,还需注重学术话语权;三是在学者获得机遇的同时肩负学术责任,需进一步提高学术能力。
高强度、密集的访问为拉美所与拉美研究机构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加深了研究人员对在研对象国的直观认识;加强了国内同行间合作,提升了国内各界对发展中拉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实现了学术成果的海外传播。
 
二、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扩展,访问国家和交流内容呈现多元化趋势
 
在中国外交新发展的推动下,中国与拉美国际关系研究日益获得国际重视。特别是今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拉美,引起了西方学者对中拉关系的进一步关注。贺双荣指出,访问拉美两国期间,外国学者争相与中国学者提出合作意愿,并对中国与拉美关系及中国在拉美发展等问题兴趣颇浓。此外,杨志敏提到参会欧洲学者,尤其是德国学者,非常关注中拉合作研究。方旭飞指出,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有良好的拉美研究传统,现在日益关注中国学者对中拉关系的分析,相关中文研究著作已译成英文。韩晗在古巴访学期间亲历了习近平主席访问古巴,介绍了古巴对此次访问的重视程度及当地媒体的广泛报道。在同古巴学者交流时,她发现古巴研究中国的学者日趋增多,研究的对象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
中拉关系研究不仅人数增多,相关会议也在层次、议题上有所发展。10月,杨志敏应邀参加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新机构——亚洲研究中心主办的题为《文明的对话》中墨研究国际论坛,该会议为墨西哥学术界举办的最大的中墨问题论坛。我国多个领域、十数位学者赴墨参会。岳云霞参加了亚太贸易学者会议(ARTNet成立10周年庆典),她指出,该会议的议题丰富,涉及多项有关拉美的前沿研究问题。
欧洲、亚洲等地区对拉美国家研究日趋重视。柴瑜、岳云霞对各自赴泰国参加会议的经历有共同认识:亚洲地区涉拉美研究组织增多,本地区学术、非学术机构对拉美研究逐步深入。岳云霞还注意到,拉美与亚太地区联系日益紧密,会议特设拉美议程,讨论贸易保护主义与金砖国家问题。此外,李慧在介绍9月中旬陈笃庆大使及李慧代表巴西研究中心访问澳门理工学院时提到:大学在加强葡语教学的同时,希望通过与拉美所合作加强对葡语国家研究。陈笃庆大使对巴西国情与研究的介绍也引起了师生及多家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三、学者普遍注意到我国与欧美学者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存在差异
 
中国学者应提高研究理论与方法水平,以深化拉美研究。方旭飞介绍访学收获时,认为与美国学者的意见交换有助于丰富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研究方法。中国侧重对拉美政策的宏观解读,而甚少进行微观及田野调查等。外国学者恰恰相反。美国学者还注重对档案、官方文件的学习,从基本材料分析入手。孙洪波指出,中拉关系研究逐渐成为西方学者关心重点,参与学者日趋增多且在不断寻求方法的突破。
国际交流让学者对自身研究有了客观认识。岳云霞总结会议特点时指出,亚洲其他国家的拉美研究注重对贸易理论(生产网络、中等收入陷阱、食品安全、服务贸易、经济开放与改革、经济开放国家、上海自贸区等)、贸易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上议题与我国当前中拉贸易研究近似,为我们带来学术自信的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以及当前中国拉美研究的国际参与度有待提高。韩晗指出,当前我国对古研究更趋理论化,古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古美恢复外交往来后面临新形势,需进一步增进双方学者间交流。
学者通过交流看到研究方法差异的同时,也开阔了研究选题思路。孙洪波指出西方学者当前着重关注拉美的产业政策、资源治理与环保、原著民问题、社区问题以及拉美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突破,而我们的研究偏重产业政策等宏观研究。双方的研究服务目标相异,学术关切也有所差异。此外,在欧洲国际理论研究发展进程中,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非洲、拉美、亚洲等非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也在不断进步。杨志敏指出欧洲尤其是德国学者大多注重跨学科研究,研究注重以小见大,观点中肯。柏林参会经历,让杨志敏认识到在国际社会,我国话语权建设的必要性。
                                        
四、今后应进一步提升中国拉美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拉美研究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走出去”。郭存海在介绍赴阿根廷、智利访问时指出,最深切的感受是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学术成果的国际化传播,让外国学者了解中国的学术观点及动态。学者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应加强研究报告的推送,扩大发表、转载范围,让拉美及其他地区学者了解我国拉美研究的发展。孙洪波也指出,与国外学者相比,我们应增加实地调研机会,增强国别、案例研究。如阿姆斯特丹大学就利用假期派学生赴巴西亚马逊地区等调研。他还带回了相关论文,为我所科研和研究生教学提供了最新外国文献。杨志敏认为,会议作为国际间学者的交流平台,中国学者应进一步利用好这一机会,加强国际学术联系与学术声誉的建设。良好的外语是沟通的基础,同时还应加强对研究对象的认知,避免纸上谈兵,让中国学者的学术观点获得更广泛认可。
柴瑜在为此次会议作总结时指出:本次出访报告会发言的学者们普遍提到学术“走出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2014年拉美所迈出新步伐,借助创新项目资助出访拉美,主动走访多家学术及教学机构并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加强了同南美大国的学术联系,出访目的日趋明晰。
当前机遇和挑战并存,中拉关系的逐步深入推动着我国拉美研究的发展。柴瑜指出,如何迎接挑战和提高话语权?研究实力与话语权是匹配的。研究本身越扎实,说服力就越强,话语权就越大。这种匹配反映在议题、语言、理论(包括分析框架、概念体系、基本逻辑等)、方法等几个方面。师夷长技以制夷。目前通过拉美研究教学,在学生中逐步增强研究理论和方法意识。应注重运用官方档案与文件,通过对原始资料和数据的处理、加工和分析得出有规律性的认知。同时,应进一步推进研究成果的传播,这与西、葡语言教学分不开。在国际交流中,应提高责任、能力和交流意识,以学术积累带动话语权的建设,为我国的研究“走出去”尽一份力。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