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者风采 > 学者对话

郑猛:文化扶贫助力高质量脱贫

作者:郑猛  时间:2020-09-18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0年9月18日

纵观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扶贫历程,从初期以平均式扶贫为特征的探索阶段到改革开放后以农村自发和区域救济为表征的改革提升阶段,再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冲刺阶段以及未来即将进入全面开发式扶贫的巩固阶段,我们党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反贫困斗争。扶贫理念与方式的演进过程体现着我国扶贫道路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渐进治理、及时创新、不断聚焦等显著特征。但不论在哪个阶段,扶贫思路都离不开如何激发贫困地区和人口劳动积极性这一内在诉求。基于此,党和政府在新时代提出了“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的新理念,这一理念势必需要充分发挥扶贫中的文化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扶贫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其核心是依托文化因素,极大发挥政府治理能力,激发贫困人口主观能动性,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和发展机会,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有效促进新时代高质量脱贫。

文化产业

政府因势利导的必然选择

“三区三州”作为我国深度贫困地区,集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于一体,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是决定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但这一地区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如原生态资源、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传统饮食文化和手工技艺等,借助这些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当地文化扶贫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发展贫困地区以独特文化资源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具有经济、社会双重效应。一方面,文化产业具有投资回报快、经济收入可观等特点;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也具有覆盖面广、门槛较低、参与性强、有效解决当地就业等优势,实属助力脱贫攻坚、夯实发展后劲的重要力量。因此,当地政府可发挥有效引导作用,在保护民族传统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做好贫困地区的文化产业扶贫工作,有机地将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志智双扶

激发贫困人口主观能动性

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是实现其持续、稳定和高质量脱贫的前提条件。贫困首先表现在经济问题上,但从深层次考察,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文化扶贫的前提在于扶志。

因此,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的手段切实推进文化扶贫,就要从文化和精神层面提高贫困人口素质,转变落后思想观念,纠正“安贫”和“懒贫”心理,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要让贫困人口建立“我愿、我能、我荣”的思维,意识到“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而是奋斗出来的”,意识到脱贫不仅关系个人生活,还会影响全村、全地区乃至全国总体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精准包容

构建“能力+机会”的有效互动

高质量脱贫不仅要使贫困人口“吃得饱、住得暖”,而且需要满足其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诉求。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低、缺乏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是贫困人口的普遍特征,而这又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尽管近些年我国在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落后上成效明显,但教育相对落后仍然是贫困地区的发展短板;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务工人员受专业技能限制,就业机会少,不稳定性高,收入不持续。

文化扶贫的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技能。201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五个一批”脱贫措施,其中明确指出要“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这意味着通过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优化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升贫困人口的劳动能力,是实现脱贫的有效手段,也是真正从思想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必选项。

除在能力上对贫困人口进行扶持,还要以此为基础,通过与信息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等措施相结合,为贫困人口提供充分的就业创业机会,实现多层次资源支撑和保障。贫困地区尽管大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但因地处偏远,陷于“富饶的贫困”之中。文化扶贫就要充分发挥文化驱动力作用,通过文化宣传、资源推广等手段,提高外部地区对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认知,扫除贫困地区内外信息阻碍,为贫困地区引进与自身优势资源相匹配的产业,或为获得更多金融支持就地设厂设岗提供机会。此外,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将贫困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展示给外界,使产品“销出去”、消费者“走进来”。

重塑新风

摒弃“陈规陋习”的思想桎梏

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不仅需要为贫困人口解决物质匮乏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在贫困人口思想观念上下功夫。相较其他地区,贫困地区地处偏远,社会文化相对封闭,群体之间、代际之间在思想观念、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明显共性。在个别地方,重消费、轻积累的观念成为脱贫阻力之一。

受长期发展水平制约,贫困人口为了维持生计,绝大多数收入用于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形成了“重生活消费,轻生产积累”的生活方式,而封闭的生活和自然环境进一步将这一观念强化并固化。与此同时,不良的婚姻观和生育观也使贫困家庭返贫成为可能。一些地方“重男轻女”“重量不重质”等落后观念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贫困家庭脱贫难度。因此,文化扶贫更应该通过发挥文化的教育作用,在贫困地区人口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纠正过去封闭落后的生活观念,逐步引导贫困人口树立负责任的婚姻观、生育观,以文化人、移风易俗,在贫困地区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总之,文化扶贫是新时代反贫困工作的重要内容。高质量脱贫意味着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现阶段,我国脱贫攻坚的重心已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政策也相应地由物质扶贫向物质与精神双扶贫且精神扶贫更为重要的阶段转变。因此,文化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需要以精准扶持、增加力度、稳步推进的思路,与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政策有效组合衔接,消除相对贫困的内生因素,从而助力高质量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