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
党和人民的事业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一、深刻改变世界发展趋势和格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两个必然”是就人类历史总的发展趋势而言的,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指向。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跨越。20世纪初,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兴起。我们党顺应这一世界大势而生,成为亚洲最早的无产阶级政党之一。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极大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形成“东风压倒西风”之势。但到9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前所未有的挫折。一时间,西方的思想理论界、舆论界弹冠相庆,企图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送进“历史博物馆”。在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时,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经过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东升西降”的发展态势。这使得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在苏东剧变后,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积极变化,使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前进方向。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肆意瓜分世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但使自身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且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鼓舞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援助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推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世界各民族平等交往、共同发展展现出光明前景。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党力所能及地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
经过几十年共同努力,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10多亿人口摆脱贫困,几十亿人口迈上现代化征程,极大增强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国实现了由现代化的落伍者、赶超者到成功者、贡献者的历史性巨变,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
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证明,现代化是强国富民的必然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必须立足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开拓创新、不懈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两步走”战略。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发展了自己,又造福了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刚成立时,民生凋敝,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面对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懈奋斗。几十年来,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了几千年梦寐以求的好日子。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纵观5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还没有哪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实现共同富裕。一些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相当高,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不仅没有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中国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在世界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我们党同样深刻认识到,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现在,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振奋,以创造书写新篇、以奋斗开创未来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强音。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近年来,中国成为全球增加森林资源最多的国家,为地球家园增添了更多“中国绿”。中国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建设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从苦难中走来,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经千辛万苦,深知和平来之不易。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不断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注入了正能量,彰显了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力量。
马克思提出,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特殊的历史条件,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也可以实现自身发展。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卓越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推动人类发展事业不断进步
当今世界正处在又一个十字路口,人类面临着前进还是倒退、光明还是黑暗的两种前途、两种命运。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之一,科学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高度统一,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这一重要理念的具体实践推动了人类发展进步。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党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已同145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9.7%、全球贸易增长1.7%—6.2%、全球收入增加0.7%—2.9%。共建“一带一路”搭建了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在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我们党坚定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贫困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我们党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对外援助向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升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积极推进全球范围内的抗疫合作,积极分享本国疫情防控的经验与做法。中国已为受疫情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抗疫以及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20亿美元援助,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未来3年内将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
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起点,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视野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史学史谱系中的文明史范式研究”(19ZDA23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研究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