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与危害
摘 要: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借助数字媒介飞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不断翻新花样。其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在于,破坏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弱化、销蚀历史主动精神;瓦解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意志力。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上,需要提升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强化网络治理。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战略高度,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校准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导向,加之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的不断优化,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政治意图和本质被深刻揭示并被越来越多的人识破而在总体上陷入困境。但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历史虚无主义为了其固有的政治目的,开始寻找新的面具和伪装,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出现,其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当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并对其加以有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
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相当顽固,既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尖锐化、复杂性有关,又与其形式上的善变有关。近年来,在主流舆论强烈的抵制批判下,历史虚无主义转向以网络新媒介为载体,以新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手法达到其扰乱思想、蛊惑人心的目的。
第一,在目标对象上更明确地针对青少年。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对象和关键群体,也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所要着重影响和争夺的对象。青少年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原本就处于形成阶段,辨别是非和真伪的能力还未真正形成。尤其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中,青少年相对更容易迷失自我。当前,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转型的影响,使得青少年思维更活跃。他们作为网络空间的“原住民”,自我意识强烈,更加强调权利、平等,在信息获取上去中心化、碎片化特点突出。为适应青少年喜欢标新立异,尤为关注信息带给自身情感体验的特点,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网络语言、网络风格、网民身份进行包装,以戏谑、调侃和反讽的语言风格,不断推出一些新的词汇,选择特定视角,采取共情的姿态进行表达,以新颖的包装将其传播的观念打造成否定性观点。与此同时,他们还将这些观点创作成网络小说、内涵段子、表情包等等,借助各种媒体平台重复炒作,使得追求理想变得虚妄甚至可笑,退缩、放弃、颓废则被赋予高度合理性。这些打着理性旗号的所谓分析判断,其实质无外乎以阴阳怪气的方式消解青少年对崇高精神的敬仰和追求,引导青少年躲避、拒绝、冷落甚至嘲笑理想主义。
第二,在传播方式上更隐蔽地消解历史。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历史虚无主义往往采取灌输的方式,直白地表达其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原本那种露骨、直接的历史虚无主义表达,很容易被人识破。在此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逐渐开始以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的方式输出错误观点。一是通过碎片化、细节化的信息传播割裂受众的整体性、系统性认知。他们采取断章取义的方式,抽取历史的细枝末节进行随意剪裁重组,形成碎片化信息,意在用细节的真实颠覆对历史整体性的把握和认知。二是通过扩大隐匿化、非中心化传播主体队伍增强非主流观点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当前,网络权力结构呈现为一种去中心化态势,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边界日益模糊,传播秩序被重构,使得一些错误思潮不时出现。三是通过娱乐化的手段戏说、解构历史,动摇人们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除了在史学领域继续打着学术的旗号侵蚀主流历史观之外,开始越来越多地在文艺领域呈现。他们以娱乐为理由,拿屈辱历史开玩笑,把民族伤痛当成娱乐,以污蔑英雄抖机灵,用出格言行赚流量。这些做法如果没有被制止、被处理、被警告,他们就加速历史虚无主义。一旦被反驳、批判,他们就祭出自由加以辩解。
第三,在时机选择上更迅速地跟进社会事件及热点。“颜色革命”历来信奉并践行“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在中国取得发展成就与西方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现实对比下,历史虚无主义改变了以往美化甚至幻化西方的做法,他们开始想方设法弱化中国的成就和优势。他们一般不再直接否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是将现时发生的、与公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热点事件作为虚无化对象,从细节入手,侧面切入话题,含沙射影,通过评论、追评和反驳等方式进行情绪和认知引导,意在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让公众从怀疑、质疑某项政策,进而质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地位。正因如此,每逢重大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事件发生,都有社交媒体频繁进行舆论炒作甚至制造、传播谣言。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虽然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呈现出新动向,但是其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其欺骗性、模糊性、渗透性不容小觑。
第一,影响社会公众对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唯心史观的变形,它反对唯物史观,主张历史偶然论,与马克思主义是背道而驰的。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历史虚无主义则是用次要矛盾、次要方面取代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着重于在边缘话题研究中得出反主流的结论,以此间接地推翻主流历史结论。用局部推翻整体、用支流颠覆主流、用个案反对普遍,这将导致青少年和社会公众认知遮蔽、判断浅化,进而影响对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第二,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销蚀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和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纵观世界各民族发展史,任何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最终都迷失了前进方向,上演了历史悲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的高度历史自觉。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发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宣告:“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各种敌对势力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谁不警惕“颜色革命”,灾难就会降临到谁的头上。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运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策略,试图用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取代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诱导社会公众用局部推翻整体、用支流颠覆主流、用个案反对普遍,散布错误性思潮和蛊惑性言论,对历史妄自菲薄,解构历史定论。如果任其蔓延,必然会动摇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历史和文化基础。
第三,瓦解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意志力。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高度概括了这一历程中形成的“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认识,其中一个重要认识就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锤炼铸就的宝贵精神品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团结奋斗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关键词。这既是对历史的经验总结,更是对未来的行动要求。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所面临的风险挑战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明显加大。正因如此,在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意志力对于民族复兴伟业的意义尤为重要。而历史虚无主义则极力解构历史让历史荣耀湮灭,解构国家机器为颜色革命铺路,解构文明内核为分裂打地基,解构共产主义信仰为彻底西化添砖加瓦。他们一方面将卓越、崇高、理想主义视为虚假、不真实,将主流价值观所确定的一切重要的事物加以虚化;另一方面消解社会真实、制造虚幻假象。他们竭力营造整个社会的颓废氛围,瓦解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意志力。
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滋生的土壤,既有理论上的,也有现实上的。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上,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升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其观察、理解历史和现实的智慧。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可以为看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提供一双慧眼,为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提供理论支撑。
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其方法论基础则是形而上学。正是由于抛弃了历史辩证法,违背了历史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历史虚无主义才陷入了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境地。对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最有力、最彻底的正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打碎了历史虚无主义赖以建构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同样需要我们“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为此,就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会以历史的视野、辩证的方法,树立大历史观,坚持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同时,要对历史虚无主义形成传播的背景、基本观点、本质表现、现实危害等进行学术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动态考察。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过程时,要跳出局部看全局,以充分的历史视距和开阔的历史视野,站在人类文明演变的高度、政治社会贯通的领域、家国天下的情怀高度,打通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实践,从中发现历史的经验、规律和镜鉴。
第二,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强化事实与真相的权威和影响力,为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提供真实的历史依据。灭人之国,先去其史。欲强其国,必重其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得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验证、战胜各种谬论迷思的历史,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英雄烈士、重要历史事件以及经典作品等进行颠覆性重构实现的。正史不彰,野史才有大行其道的机会,激活历史、唤醒历史、增长历史知识,只有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效的学习、研究、宣传和教育。党史中蕴含着磅礴的信仰伟力、炽热的为民情怀、显著的制度优势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学习党史是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有力的、必要的举措,更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直接的、锐利的武器。真理不去占领,就会杂草丛生;舆论导向,主流观念不去主导,就会被不良思潮掌控。对历史的认知也是如此。历史本身是一种客观性存在,但是,由于历史真实已经发生并已永远过去,它和当下的时空距离决定了我们所掌握的历史很难与历史真实达到完全吻合的程度。这就给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认知中既有的真理性、假设历史、误导舆论留下了空间和可能。如果我们不能广泛、深入宣传、讲述真正的历史,那么,这个阵地就会被历史虚无主义占领。而如果我们能够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就能强化事实与真相的权威和影响力,持续实现党史的线性代际传承。
第三,强化网络治理,增强网络舆论领导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网络平台特别是新媒体所具有的多样性、交互性、快捷性和虚拟性特点,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虚无主义抓住了互联网这些技术特性,企图把网络变成其兜售错误思想的大本营。在此背景下,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必然离不开网络治理这一关。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构建真实的历史记忆的网络叙事。今天人们对历史记忆的延续在有赖于历史教科书、纪念场馆、博物馆、公共节日等传统方式之外,还必须积极回应并运用公众兴趣偏好、尊重并遵循网络传播规律,打造网络主流历史叙事话语体系,以调用情感记忆、稳定记忆流动、整合记忆碎片、深化记忆认知。其次,要重视技术手段的运用,努力实现学术资源与大数据技术的充分结合,利用大数据强化对历史虚无主义元素的捕捉和发现,监测其话语模式及发展趋势,及时高效研判其动向,为应对与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提供技术支撑。最后,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引导广大网民,积极发挥网络举报和辟谣工作在正本清源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好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专项举报工作,加强受理处置,及时研判处理有害信息,积极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注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