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历史
作者:白凤森时间:2009-03-20 13:09:50来源:简明拉丁美洲百科全书(含加勒比地区)
秘鲁历史
印卡文明时期
秘鲁是美洲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早在2万多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大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12世纪,先后经历了查文、莫奇卡、纳斯卡、蒂亚瓦纳科、奇穆、帕拉卡斯文化的发展阶段,史学家称为“前印卡文化”或“古典时期”。
12世纪,的的喀喀湖地区一个克丘亚人部落在库斯科山谷逐步强大起来,建立了名为“塔万廷苏约”的印卡帝国,定都库斯科。极盛时期(1493~1525年)帝国疆土北到今厄瓜多尔的帕斯托,南到今智利马乌莱河,西到大海,东到今玻利维亚中部。印卡帝国时期,在继承和发展前期各种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灿烂的印卡文明。以称为“艾柳”的村社为社会基础,建有较严密的政治和军事组织。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修筑了大型灌溉水渠。饲养美洲驼、羊驼和骆马。制陶业发达,所制陶器形状多样,造型精美,并饰以彩绘动物形象和几何图形。纺织业达到很高的水平,既有实用的粗布,也有供王室和贵族使用的精美细布。冶金业可冶炼金、银、锡、铜等多种金属。艺术方面以建筑艺术最令人惊叹,建造了库斯科王宫、太阳神庙、萨克萨瓦曼城堡、马丘皮克丘古城(或者称为“马丘比丘”)、王室大道等杰作。医学发达,可以实行多种外科手术。印卡文明没有文字,但发明了一种奇特的“结绳计数法” (称为“基普”),既可统计数量,也可记录历史事件、传奇故事和诗歌民谣。
征服和殖民地时期
1532年11月,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179人在通贝斯登陆,乘印卡帝国因王位继承发生内讧之机,诱捕并处死印卡王阿塔瓦尔帕,长驱南下库斯科,征服印卡帝国。1535年1月,皮萨罗定都利马,开始了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
1542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五世在此设立秘鲁总督辖区。16~17世纪,秘鲁总督辖区几乎包括整个南美洲,统管巴拿马、波哥大、基多、利马、查尔卡斯(今玻利维亚)、智利和布宜诺斯艾利斯检审庭辖区,为当时美洲最大的殖民地“行政单位”。
殖民地时期,西班牙王室把本国的封建制度移植到这里,政治上通过总督、检审庭长(高级法院)和督办(地方长官)各级官员进行统治。经济上广泛推行征赋监护制,使广大印第安人处于被奴役地位;沿用印卡帝国的“米达”徭役制,强迫印第安人到矿山从事繁重的非人劳役,还引进非洲黑人到奴隶种植园劳动。殖民政府为最大限度地掠夺秘鲁的金银宝藏,忽视甚至限制秘鲁农牧业、加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农牧业产品只能维持自给;西班牙殖民者还实行贸易垄断,严禁美洲各殖民地与欧洲其他国家直接通商,也不准殖民地之间有贸易往来。在思想方面,西班牙天主教会一开始就直接参与对秘鲁的征服,在殖民地时期广设教堂,大力传播天主教,控制人民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后来.通过宗教裁判所以“异端”为名迫害进步人士,扼杀先进思想。
殖民者的专制统治和残酷剥削激起了广大印第安农民和黑人的反抗,也引起土生白人的不满,引发了多次反对殖民统治的起义和暴动。1536年1月,印卡王曼科·卡帕克率众起义,围困库斯科达 10个月之久,后退入山区坚持斗争30年。1780年 11月,何塞·加夫列尔·孔多尔坎基自称“印卡王”图帕克·阿马鲁二世,领导库斯科地区印第安人发动起义,6万大军解放大片土地,直逼殖民统治中心利马。这次起义是美洲殖民地中最大规模的起义。1814年,马特奥·加西亚·普马卡瓦在库斯科发动起义,成立执政委员会并一度攻占阿雷基帕。这些起义均被残酷镇压,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动摇了殖民统治的基础。
独立战争
解放阿根廷和智利后,圣马丁将军率4 000名解放军远征秘鲁,1820年9月8日在帕拉卡斯登陆,然后进军瓦乌拉和安孔。特鲁希略等城市相继宣布独立。1821年7月12日圣马丁率军占领利马, 7月28日在马约尔广场宣布秘鲁独立,接受“护国公”称号。1822年成立议会。1822年7月,圣马丁与玻利瓦尔在厄瓜多尔瓜亚基尔会面,圣马丁弃权引退,离开秘鲁。同年12月,秘鲁议会颁布第一部宪法,宣布成立共和国。与此同时,退守山区的王室军队未受触动,仍占据着大片土地。议会遂决定请玻利瓦尔援助。玻利瓦尔率哥伦比亚解放军和秘鲁爱国派军队,于1824年8月6日发动胡宁战役,同年12月9日发动阿亚库乔战役,彻底摧毁保王军。1826年1月22日,在卡亚俄负隅顽抗的小股殖民军投降,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独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秘鲁独立后政局不稳,军人考迪罗争权夺利,内战不断。1835年,玻利维亚总统安德烈斯·德圣克鲁斯率军入侵秘鲁,次年建立以他为首的秘鲁—玻利维亚邦联。因智利出兵干预,邦联于1839年解体,加马拉任秘鲁总统。1841年加马拉入侵玻利维亚,死于因加维战役,国家再次陷入内战。拉蒙·卡斯蒂利亚将军两次任总统期间(1845~1851年,1855~1862年),实行自由派改革,致力国家安定,先后以开发鸟粪和硝石为契机,努力恢复经济。1864年,西班牙以“塔兰博事件”为借口,派舰队占领钦查群岛并威胁卡亚俄港,企图卷土重来。1866年,秘鲁联合智利、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共同打败西班牙远征军,维护了国家独立。 1879~1883年,为争夺盛产硝石的阿塔卡马沙漠,秘鲁、玻利维亚为一方与智利发生太平洋战争。秘鲁战败,与智利签订《安孔条约》,丧失世界最大硝石产地塔拉帕卡省,并被迫将塔克纳—阿里卡交给智利管辖10年,由此酿成长期争端,直至1929年才收回塔克纳。
太平洋战争后,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外国资本势力进一步增强。1919年,奥古斯托·贝·莱吉亚依靠军队攫取政权,实行了长达11年的专制统治,1930年被军人政变推翻。此后,桑切斯·塞罗和奥斯卡·雷蒙多·贝纳维德斯两届军人政府执政。在此期间,阿普拉党(人民党)势力逐步崛起,对国家政治生活影响日益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945年,阿普拉党与保守派组成全国民主阵线,支持何塞·路易斯·布斯塔曼特成为总统,阿普拉党控制了议会。1948年,曼努埃尔·A.奥德里亚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布斯塔曼特,严厉镇压阿普拉党,恢复军人执政。1956年,奥德里亚在国内民众压力下被迫下台,曼努埃尔·普拉多建立文人政府,恢复军政府废除的公民权利和阿普拉党合法地位。1962年大选中,阿普拉党领袖阿亚·德拉托雷获多数选票,但票数仍不足以使其当选。为阻止国会选他为总统,军方发动政变建立了军人执政委员会,并于次年举行大选。1963年,人民行动党领袖费尔南多·贝朗德·特里竞选获胜,就任总统,任期内推行“人民合作纲领”,进行温和改革,颁布土改法,试图恢复经济,但未能满足广大民众要求;后期经济形势困难,向美资国际石油公司妥协。
1968年10月正当全国准备举行大选、阿普拉党人可能获胜时,胡安·贝拉斯科·阿尔瓦拉多将军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贝朗德,开始了又一个军人执政时期,发起了所谓“秘鲁革命”。贝拉斯科掌权后,提出称为《印卡计划》的较为激进的改革纲领,对外实行民族主义政策;对内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如基础工业国有化、土地改革、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注意改善工人和印第安人生活状况等。但因外部经济危机冲击和某些政策偏激过头,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难,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975年8月,贝拉斯科被弗朗西斯科·莫拉莱斯·贝穆德斯发动的军事政变推翻,“秘鲁革命”第一阶段就此结束。莫拉莱斯上台后,宣布进入“秘鲁革命”第二阶段。1977年2月,政府颁布《图帕克·阿马鲁计划》,对前期政策作出重大调整,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在政治上,制定新宪法和准备举行大选,逐步还政于民;在经济上,停止国有化和土改,确立资方对企业的所有权,并对一些社会政策进行纠偏。但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生产连年下降,1977~1978年发生严重经济危机。1978年5月,莫拉莱斯政府调整经济领导班子,提出《经济复兴计划》,采取推迟偿还外债和取消补贴等措施,使困难状况略有缓解。1979年7月12日,秘鲁立宪大会颁布新宪法,为恢复文人政权作了准备。
1980年5月大选中,贝朗德再次当选总统,7月28日就任,结束了12年的军人统治,贝朗德执政后,为恢复经济从多方面调整政策:逐步减少国家干预,减少国营企业数目;鼓励外国和国内私人投资,努力发展矿业和石油业;优先发展农业,以克服农业长期滞后的状况;调整财政政策,削减公共开支,抑制通货膨胀。贝朗德执政初期,经济形势略有好转,后因债务危机、矿产和石油等出口产品价格下跌、连年自然灾害等原因,经济再度陷入困境。1986年,人民党领导人阿兰·加西亚·佩雷斯当选总统,对内实行过激的民众主义,通过刺激消费来恢复生产以振兴经济;对外拒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经济调整方案,宣布只能用全年出口收入的10%来偿还外债。前两年,这些政策收到一定成效。1986年经济增长8.5%,1987年增长 6.9%。但这些措施消耗了国内的外汇储备,增加了财政赤字。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该国不能得到贷款,政府借债无门,便大量发行纸币,引发通货膨胀。到1988年经济出现严重危机,国内生产总值下降8.4%,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722%,国际储备为负3.5亿美元。因政府无法解决国内棘手的经济问题,连续发生3次内阁危机。在人民普遍不满的同时,反政府游击组织“光辉道路”的恐怖活动愈演愈烈,迫使政府宣布全国1/3以上地区实行紧急状态,整个国家处于政治和经济的极度混乱之中。
1990年4月8日秘鲁举行全国大选,刚刚成立不久的“改革90”运动的候选人阿尔韦托·藤森·藤森得票居第二位。由于没有一位候选人得票超过半数,按宪法规定于6月10日举行第二轮选举,藤森以较大优势获胜,于7月28日就任总统。1992年4月5日,因与议会发生矛盾,总统解散议会,实行“自我政变”(称“四五事件”)。1993年通过新宪法,规定:总统可以连任一届;对恐怖分子头目可处死刑;国会改两院制为一院制;减少国家的作用,规定秘鲁实行市场经济,鼓励外国投资等。 1995年4月9日,藤森再次当选总统。两届任期内,藤森政府实行自由市场式的经济改革,打击恐怖活动,加强反腐败斗争,均取得一定成效。政府于1992年6月逮捕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领导人维克托·波拉伊,同年9月捕获“光辉道路”领导人阿维马埃尔·古斯曼,打击了这两支反政府游击组织的力量,遏制了长期影响国内安定的恐怖活动。1997年4月,藤森总统又成功地解决了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在日本使馆劫持人质的事件。
在2000年有争议的大选中,藤森再度当选总统。自第三个任期开始,藤森即面临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反对派抗议活动持续不断。当年9月14日藤森政府贿选丑闻曝光后,政局发生动荡。藤森顾问、贿选主角蒙特西诺斯下台并出走巴拿马。藤森宣布将于2001年4月提前举行大选,他本人不再参选。四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发生分裂。接着,蒙特西诺斯突然回国,藤森“抓蒙”未果,撤换军队高层领导,使政局进一步动荡。而后,与蒙特西诺斯和藤森有关的其他丑闻陆续被揭露,政局由动荡逐步走向危机。11月15日执政党的国会主席被罢免,反对党议员巴伦廷·帕尼亚瓜取而代之。在此情况下,藤森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后滞留日本,并于11月20日提出辞去总统职务。11月21日,秘鲁国会拒绝其辞职请求,而以“不能胜任”为由将其罢免。11月22日,帕尼亚瓜宣誓就任总统,25日新内阁宣誓就职,前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任部长会议主席兼外交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