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数据库>国内外拉美研究成果数据库>正文
中国保护性的出口促进战略选择
作者:王晓蜀 蒋旭平时间:2012-02-08 10:55:23来源:经济问题探索
发展中国家要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实施相应的贸易战略。二战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之初采用了进口替代战略,随后则转向出口导向战略,但1997年的东南业金融危机则引起了人们对出口导向战略的质疑,从而引发了一场对出口导向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孰优孰劣的争论。但本文作者认为,这两条道路都已不能适合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必须开辟另一条道路来使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走得既快又稳,那就是保护性的出口促进战略。
一、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不能选择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是发展中国家采取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同时用本国工业制成品替代进口品来建立本国工业体系的内向型的工业化战略。19世纪中叶,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了“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主张将关税作为实现工业化的一种工具,使进口替代战略有了最早的理论基础。20世纪,拉美经济学家普勒维什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更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工业革命后的美国、德国、法国,20世纪40年代后的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以及50年代韩国、中国台湾等东南亚国家都实行过进口替代战略,事实上大多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之初都是从进口替代起步的。这是因为进口替代有利于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有利于节约发展之初本身就有限的外汇。但是70年代拉美各国债务危机及其经济上的缓慢的发展表明进口替代战略不能使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之列。这其中主要的原因一是过度的保护使得国内企业变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宽松的国内成长环境使其丧失了忧患意识和斗志,其直接后果就是本国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竟争力,经济效率低下。二是将着重点放在国内市场,往往忽视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必然使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的作用受到限制。三是由于出口目的是为了进口,容易把取得外汇作为目标,从而忽视对外贸易的经济效果。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采取的也是进口替代战略,不可否认进口替代战略为中国发展奠定了重工业的基础,为以后的发展解决了瓶颈约束。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再倡导进口替代战略略则不适宜。首先,进口替代战略略所要求的保护贸易措施今天已经很难实施。我国已经加入WTO,我们要享受WTO成员国的权利也要履行成员国的义务——削减关税及非关税措施的关税化,即要求保持一定的开放度。这显然同进口替代相矛盾。另外,有人认为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拥有庞大的国内需求,只要立足国内需求,抓住国内市场依然可以保持规模经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当某一产品在长期保护中,必然失去竟争力,既使有较高的贸易保护仍避免不了被国外的优质产品冲击市场,例如汽车的大量走私。
 
关键词】 保护性的出口促进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 工业化 拉美 阿根廷 巴西
 
PDF全文下载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