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数据库>国内外拉美研究成果数据库>正文
阿根廷的瑰宝 高丘人的圣经 ——埃尔南德斯和他的《马丁·菲耶罗》
作者:赵振江时间:2012-07-20 09:25:42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11月10日是阿根廷著名诗人何塞·埃尔南德斯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纪念日。阿根廷人民开展各种活动,隆重纪念这位杰出的爱国诗人。
  1834年11月10日,何塞·埃尔南德斯诞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偏僻乡村圣马丁。从幼年时期起,由于父母远离家乡,他一直随祖父在庄园生活。从小参加农村劳动,接触下层人民,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痛苦与不幸、理想与追求,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年以后,何塞·埃尔南德斯曾经当过军人、记者、主编、议员、政治活动家。自从他于1872年发表了史诗《高丘人马丁·菲耶罗》之后,人们便把他看作自己的歌手、民族的诗人。正是在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下,他于七年之后又发表了史诗的续篇《马丁·菲耶罗归来》。从此,《马丁·菲耶罗》便象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拉普拉塔河两岸,飞遍了潘帕斯草原,飞遍了阿根廷全国的各个角落。据说当时在偏僻的乡村小店里,除了卖烟酒油盐等物之外,还要摆几本《马丁·菲耶罗》。多少年来,它被誉为阿根廷的“国诗”,高丘人的“圣经”。
  这部史诗分为上下两部,共四十六章,一千五百八十八节,七千二百一十行。通过书中主人公、民间歌手马丁·菲耶罗的演唱,表现了高丘人的苦难生活,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控诉和批判。
  高丘人的莫大悲伤就在于他们失去了自由和家园。马丁·菲耶罗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他被抓到边境与印第安人作战,历尽艰险,死里逃生。由于无法忍受上司的凌辱,他开了小差,回到故里,已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只有浪迹天涯,四处漂泊。在流浪中,由于言语相讥,与人格斗,他伤害了两条人命,从而变成了惶惶不可终日的逃犯。一天夜里,他终于被警察包围,单刀匹马,奋力抵抗。警长克鲁斯为他的勇敢顽强精神所感动,毅然掉转枪口,将警察杀了个落花流水。从此他们成了莫逆之交。克鲁斯也是高丘人,有着与马丁相似的身世。在史诗中,他是马丁的影子,也是他的镜子,马丁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这两个人物命运相同、性格相近、行动相依,可谓相辅相成,评论家们视此为友谊的象征。两个朋友倾诉衷肠之后,由于无处立足,便决定穿越沙漠,到印第安人部落去寻求栖身之地。因此一般人将史诗的上部叫作《出走》,将下部叫作《归来》。在下部中,马丁·菲耶罗叙述了在印第安人部落中的见闻,如白人的抢掠,瘟疫的流行,巫医的愚昧,……
  在《马丁·菲耶罗》成书的年代,拉丁美洲的绝大多数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在文学艺术上,作家们一般仍然瞩目于欧洲的文学大师,把他们奉为楷模。而何塞·埃尔南德斯却将自己的眼光和心思都集中在土生土长的高丘文学上,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出色地模仿了民间歌手巴雅多尔的演唱,塑造了一个饱经沧桑、不屈不挠、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的艺术典型,并使它超载了时代的局限,至今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马丁·菲耶罗》说的是高丘人的不幸,用的是高丘人的语言,连他的名字也和高丘人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马丁是诗人家乡的名字,是高丘人聚焦的地方,菲耶罗则是高丘人常用的矛头。正是题材上深刻的社会性与艺术上高度的民族性相结合,使这部作品成为阿根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文学名著。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阿根廷的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然而,《马丁·菲耶罗》却象阿根廷历史进程中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鼓舞着人们为捍卫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李建华 插图*

【关键词】阿根廷 拉美 印第安人 诗人 何塞·埃尔南德斯 古典文学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