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数据库>国内外拉美研究成果数据库>正文
国际货币体系新架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
作者:李稻葵 尹兴中时间:2012-07-30 14:29:41来源:金融研究
引言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界和金融界的目光集中于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尽快出台一系列救市方针,帮助世界经济和金融走出危机的阴影;二是探讨这场金融风暴的根本原因,从而寻找改革的方向,以此在制度上防范新一轮金融风暴的发生。在进行相关分析时,一个不可回避的焦点是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病,本文试图从这场金融风暴发生的制度性原因角度探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病,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证国际货币体系可能演变的方向以及这些演变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各种影响,最后我们探讨中国经济需要做怎样的准备,获得其中的战略机遇。
一、  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两者相互作用导致了这场金融危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增长;国际贸易与全球化的飞速推进;全球金融深化、跨境资本流动金额迅速上升。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过程中,世界分工进一步细化,新兴市场国家取得了快速的增长,这使得全球经济在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下降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平稳的增长。以“金砖四国”为例,巴西、俄罗斯、印度在2000—2008年期间的平均GDP增长率分别为3.67% ,6.9% ,7.17%,而中国则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保持着约10%的平均GDP增长率。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经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轮又一轮经济改革的洗礼后,市场经济制度深人人心,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技能亦在提高,这为新兴市场国家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性推动力。   
总体而言,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事实上已经形成三个主要板块:以美国、英国、西班牙等为主的金融和消费板块;以德国、日本、韩国、中国等为主的制造业和出口板块;其他资源和农业国家板块。国际贸易因此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全球贸易占GDP总量的比例由1992年的38.9%上升到2006年的56.9%。尽管2007年开始的金融风暴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发达国家内部反对贸易自由化的声音,但从大格局看,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很难逆转。   
与国际贸易自由化同步发生的是全球的金融深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跨境资本流动巨幅上升。进人新世纪以来,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各国金融深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市值占GDP比重显著上升(到2007年已上升到.120%的水平),与此同时,全球股票交易量也显著上升(到2007年已上升到180%的水平)。金融危机前,世界金融深化的部分原因当然是资产价格的泡沫化,但同时也不可否认,金融深化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现象。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金融深化的过程,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更是金融高速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人民币国际化 巴西 阿根廷 墨西哥
 
PDF全文下载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