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工作>科研成果>拉美政治>正文
格瓦拉的伦理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宋晓平时间:2008-12-22 00:00:00来源:《拉丁美洲研究》2008年第4期
在拉丁美洲的历史上,有很多伟人的名字为人敬仰,其中有西蒙·玻利瓦尔、圣马丁、何塞·马蒂等。还有一位响彻世界的名字,就是切·格瓦拉。在格瓦拉诞辰80周年之际,纪念切,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具有特殊意义。
自格瓦拉牺牲以后,他的光辉形象始终没有泯灭。即使社会主义制度和理想在苏联和欧洲遭遇悲惨的结局、新自由主义及其伦理价值观横扫一切的日子里,格瓦拉的形象依然获得广泛传播。今天,保守主义关于“历史终结”的断言走向破产,格瓦拉的形象、理想和伦理价值观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更加具有号召力,鼓舞着世界上包括中国的广大进步青年去生活、战斗。
 
一  格瓦拉的成长历程
 
埃尔内斯托·格瓦拉1928年出生在阿根廷一个富裕家庭。他从小就喜欢参加富有激情的冒险活动,在大学学习期间,毅然放弃了家庭的优越生活,历尽千辛万苦,先后游历秘鲁、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墨西哥等国。在玻利维亚,他曾深受强大的工农运动的鼓舞。在智利,曾与丘吉卡玛塔铜矿场矿工们一起从事十分繁重的劳动。在秘鲁,他游览了马丘皮丘遗址,感叹古老而朴实,的印第安文明,深入麻风病医院,与病人们结下深厚友谊。他还曾穿过阿塔卡马沙漠,领略壮观的大自然景观。在安第斯高原,泛舟Titicaca湖,深入了解印第安人的生活。他还去过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了解当地的人文状况。对拉美各国现实的透彻了解对格瓦拉的人文思想和革命忧患意识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他得出结论:必须改变这个不公平的世界。据熟悉格瓦拉的人讲,他是一个杰出的年轻人,热情而敏感,很羞涩,话不太多。但是当某个话题事情让他热血沸腾时,他便会迸发出一股激情和舍得一切的献身精神。[1]
早在学生时期他就对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产生浓厚兴趣,阅读了不少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和拉美的进步思想以及对拉美现实的亲身经历大大开阔了格瓦拉的眼界,促成了他思想的升华和飞跃。当时拉美地区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民主运动此起彼伏。格瓦拉切身感受到了广大民众的贫穷和苦难,深受革命运动的激励,决心献身这场斗争,拉美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成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格瓦拉很快成长为一个充满激情的革命者。最初,他听说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实行进步改革,去了危地马拉,投身当地的民主革命斗争。土地改革触动了美国大香蕉种植园主的利益,在美国的支持下,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了阿本斯政权,格瓦拉被迫流亡墨西哥,结识了菲德尔·卡斯特罗等古巴革命志士。此时,他已经放弃了做医生的职业追求,立志献身于拉美解放的伟大事业。他如饥似渴地研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从中寻找指导革命的理论和思想。1956年11月,格瓦拉与菲德尔·卡斯特罗等古巴革命者乘坐“格拉玛”号游艇,从墨西哥秘密返回古巴,登陆后进入马埃斯特腊山开展游击战争。受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指派,格瓦拉率领一支革命纵队成功指挥了惊心动魄的圣克拉拉市解放战役,令独裁者闻风丧胆。1959年革命胜利后,在古巴先后任多项国家要职,为古巴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65年又辞去荣誉和待遇,离开家人,秘密赴刚果协助当地的革命者开展游击战争。后因条件不成熟秘密撤回古巴。1966年11月,秘密进入玻利维亚,领导一支国际主义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直至1967年10月8日,在尤罗山谷遭遇敌人伏击,被俘后英勇就义。
 
二 格瓦拉的伦理价值观
 
切·格瓦拉的思想和精神十分丰富。就其主要贡献来讲,当属他的伦理价值观。菲德尔·卡斯特罗说过,切最伟大的正是他的道德价值观,觉悟。切象征着人类最崇高的价值。[2]强烈的道德价值观渗透于格瓦拉的思想之中,成为给予其思想整体性的主脉。
格瓦拉思想的灵魂和核心是人道主义精神。这是最崇高和最彻底的人道主义精神,它既不是冠冕堂皇的空洞的道义宣传,又不是从某些少数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用来迷惑被剥削和压迫的劳苦大众的虚伪说辞,而是彻底解放所有的受苦人和受压迫民众。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格瓦拉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价值观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人们往往把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革命与普遍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立起来,淡化、忽略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人道思想。资产阶级攻击马克思主义违背最基本的人道主义道义,在强调反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同时,忽略仁爱、博爱精神。格瓦拉驳斥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和误解,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仁爱、博爱等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1965年,他从非洲写信给《蒙得维的亚前进报》报社的一位记者时说:“请允许我告诉您,尽管这听起来似乎很可笑,真正的革命者是由博爱之心引导的,没有这种品质,就无法想象他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3]
格瓦拉认为马克思实质上是以人为中心构建和发展自己的学说的,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基本归宿。他在研究和分析《资本论》时牢牢把握了宏伟巨著所包含的人道主义脉络,指出,《资本论》这一人类智慧之作的分量是如此之重,使人们经常忘记他的忧虑包含着人道主义的特性。生产关系的机制及其结果阶级斗争,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这一客观事实,即在历史环境中活动的是人。[4]他还说,“必须拥有炽烈的人道主义、正义感和真理信仰,这样才不会陷入极端教条主义、冷酷的排他主义和脱离群众。每时每刻都需要把这种对永恒人类的爱转变成具体的行动,成为实行动员的榜样的行动。”[5]
格瓦拉以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行动实践超越了以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紧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本质,有力地驳斥了人们把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革命与人道精神对立起来的偏见和误解。格瓦拉的伦理价值观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最彻底的人道精神。在人们往往偏离了马克思的普遍的人道思想的当今世界,格瓦拉的人道价值观成为革命者回归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警示,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切的人道价值观超越了民族界限,成为主张人类互济的国际主义精神。格瓦拉在第二届亚非团结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这场殊死的斗争没有国界,我们不能对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任何国家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的胜利都是我们的胜利。任何民族的失败都是所有人的失败。实践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不仅是为更好的未来战斗的人民的义务,而且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需要。”[6]
为理想奉献一切的精神是格瓦拉伦理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格瓦拉自从离开踏上游历美洲大陆的那一刻起,就决心为“我们的美洲”和人类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他经常说道:“我是古巴人,也是阿根廷人,如果不会对拉美最尊贵的统治者们形成触犯,我是如此地感到我是拉美的爱国主义者,无论任何时候,只要需要,我都会坚决地准备为拉美任何国家的解放献出我的生命,而不会向任何人乞讨什么,要求什么,利用什么……”[7]古巴革命胜利后不久,格瓦拉急于到其他国家开辟新的战场,开创武装革命斗争的新局面。菲德尔等曾多次劝说他不要着急,耐心等待更加成熟的武装斗争条件。但是格瓦拉执意不肯,因为他知道自己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再等待下去,身体状况就不会允许他执行如此艰苦的任务了。
切不仅拥有伟大的理想,而且具有把理想付诸实践的精神。正如菲德尔所说,切不仅在理论方面勇于探索,而且是一个具有多面才智的伟大的实干家。在武装斗争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国家领导人的岗位上,深入基层群众,了解情况,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在义务劳动工地,与普通民众一起挥洒汗水,成为劳动楷模。无论在任何岗位上他都是踏实认真、不屈不挠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格瓦拉的革命生涯证明,他的行动与理想是一致的,理论与实践是一致的。他申明他的马克思主义是孜孜不倦学习和进行斗争实践的产物。切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革命者。
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是格瓦拉伦理价值观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切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强烈的正义感,诚实谦虚的品格,以身作则的作风。当格瓦拉的一位墨西哥朋友表示希望受邀访问古巴时,切在回信中说,他除了作为起义军司令的微薄收入外没有其他进项,因此无法为他来古巴访问提供帮助。而与此同时,他把美洲之家出版他的《革命战争录》给予的版权收入捐献给了该机构。菲德尔·卡斯特罗多次指出,格瓦拉是他所认识的最伟大、最特殊和最无私的人之一。菲德尔在评价格瓦拉时总是说他是一个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伟大榜样。格瓦拉因为具有崇高的品德而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菲德尔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到格瓦拉时说,切“创造了一场伟大的不可思议的事业,我很敬佩他,给予很高的评价。这种敬佩之情总是产生很多爱慕。我已经同你说过,为什么我感到很亲近他。”[8]很少有人能够对菲德尔产生如此强烈的亲和力,得到他如此高的赞誉。
格瓦拉关于“新人”的观点集中体现了格瓦拉的伦理价值观。切在著名的《古巴社会主义和人》一文中提出培养“新人”的观点:“为了建设共产主义,在建设物质基础的同时,必须培养新人。”[9]无论是谈论经济、政治、军事还是文化等,《古巴社会主义和人》的出发点和归宿无不是人,人的兴趣、觉悟的发展,人的自我教育,实现人在各个方面的创造性的发展等。文章还提出了培养新人的途径和方式,阐述了这与国家经济生活的辩证关系。格瓦拉在古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无处不在努力为培养新人,实现人的充分的发展创造条件。
 
  格瓦拉伦理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格瓦拉传奇式的经历及其思想、理论在中国广为传播,他在中国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曾两次访问中国,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接待和欢迎,并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的一些理论著作也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1963年《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曾发表了格瓦拉的文章《游击战争:一种手段》。当时在中国,就格瓦拉本人及其理论思想,如游击战争理论、革命战略和策略、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等掀起了一场辩论。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古关系获得全面恢复后,特别是90年代末以来,格瓦拉的形象和思想在中国再次获得广泛传播,得到中国民众的颂扬和肯定,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格瓦拉重新登陆中国”。
中国重新掀起 “格瓦拉热”首先是在知识分子阶层。2000年4月,沈林、黄纪苏、张广天等主创的史诗剧《切·格瓦拉》在北京等地上演,引起了热烈的反响。2000年5月,长期从事中古友好工作的新华社前副社长庞炳庵同志的《拉美雄鹰——中国人眼里的切·格瓦拉》一书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作者对格瓦拉的一生和思想作了新的评价。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媒体发表了纪念格瓦拉的文章,出版了不少关于格瓦拉的书籍,如《一首未唱完的歌》《见证热情》《切·格瓦拉之死》等。不少机构和社会团体积极举办纪念格瓦拉的活动和学术研讨会。目前,对格瓦拉的革命理论、开展革命斗争的战略思想等,我国学术界存在一定的分歧。就格瓦拉的伦理价值观在社会上也存在分歧。一些人认为,格瓦拉的道德思想是不现实的,存在浓厚的哲学理想主义和主观主义,甚至认为,随着 “共产主义成为遥不可及的远景”,格瓦拉的理想和价值观早已过时。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应该肯定和发扬格瓦拉的理想、个人品德和伦理价值观,在当前形势下这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格瓦拉 “重返中国”究其原因,与中国的社会发展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在当今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各种文化价值观流行,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受到挑战。重物质利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本无可厚非,但是 “在物欲横流”的冲击下心理扭曲和躁动导致道德价值取向产生严重扭曲,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道德和理想的科学价值往往受到忽略。而这种科学价值恰恰存在于格瓦拉身上。在不少人惊呼伦理价值危机的同时,格瓦拉所倡导的理想和价值观自然就有了生长和发展的土壤和条件。
格瓦拉的伦理价值观是人类进步思想的宝贵财富,在当今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格瓦拉那种为绝大多数民众的事业和利益不惜献身的崇高境界和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世界上包括中国的广大进步青年。他所代表的伦理价值观和崇尚精神追求的形象将会为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Che Guevara, El socialismo y el hombre en Cuba, Ernesto Che Guevara,
Escritos y discursos, Tomo 8, Editorial de Ciencias Sociales, La Habana, 1977.
Carta de despedida del Che a Fidel,
http://www.granma.cubaweb.cu/2007/10/02/nacional/artic01.html
Discurso de Fidel en la ceremonia de inhumación de los restos del Che,
http://www.granma.cubaweb.cu/temas10/articulo7.html
Frei Betto, Carta abierta a Ernesto Che Guevara,  
http://www.prensalatina.com.mx/Media/Dossier%20Che/PersonalidadesFreiBetto.html.
Armando Hart Dávalos, Ernesto Che Guevara: hombre de actos y de pensamiento.
阿蒂斯·库普尔和弗罗伊兰·冈萨雷斯:《见证热情》,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
阿蒂斯·库普尔和弗罗伊兰·冈萨雷斯:《一首未唱完的歌——献给切·格瓦拉》,东
方出版社,2000年。
菲德尔·卡斯特罗:《卡斯特罗访谈传记:我的一生》,中国社科出版社,2008年。.


[1] 阿蒂斯·库普尔和弗罗伊兰·冈萨雷斯著,王洋译:《见证热情》,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第5页。
[2] 菲德尔·卡斯特罗:《卡斯特罗访谈传记:我的一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76页。
[3] Frei Betto, Carta abierta a Ernesto Che Guevara, http://www.prensalatina.com.mx/Media/Dossier%20Che/PersonalidadesFreiBetto.html.
[4] Sobre el sistema presupuestario de financiamiento, 1964, Obras, II, p. 252.
[5] Che Guevara, El socialismo y el hombre en Cuba, Ernesto Che Guevara, Escritos y discursos, Tomo 8, Editorial
de Ciencias Sociales, La Habana, 1977.
 
[6] http://www.prensalatina.com.mx/Media/Dossier%20Che/PrincipiosSolidaridad-Internacionalismo.html
[7] http://www.prensalatina.com.mx/Media/Dossier%20Che/IndexChe.html
[8] 菲德尔·卡斯特罗:《卡斯特罗访谈传记:我的一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76页。
[9] Che Guevara, El socialismo y el hombre en Cuba, Ernesto Che Guevara, Escritos y discursos, Tomo 8, Editorial
de Ciencias Sociales, La Habana, 1977.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