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工作>科研成果>中拉关系>正文
从习近平“拉美行”看中拉关系的新意
作者:周志伟时间:2014-07-25 16:23:24来源:中国远洋航务

从7月15日至16日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到17日至23日对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古巴四国的国事访问,国家主席习近平此次“拉美行”的行程密度、所涉议题广度、所签协议数量受到了全世界的密切关注,“美国后院刮起中国飓风”似乎成为多数外媒的基本论调。姑且先不说这种带有殖民色彩和冷战思维定性是否合适和正确,但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此次“拉美行”的确释放出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新意,展现出了当前中国外交的自信与成熟。
首先 从金砖国家机制说起,福塔莱萨峰会为金砖国家机制的第二个周期开了个好头。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和应急储备安排的设立既是金砖国家成员国在首一轮磋商协调的成果,也为金砖国家的未来合作找到了聚焦和基点。简单地说,两者之所以浮出水面,原因在于 金砖国家成员国不满于现行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公信力和代表性缺失,对发达国家阻扰或拖延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失望。正是在这种局面下,金砖国家开始筹划更为公正合理的替代方式,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反促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矫正旧体系中的不合理架构,建立符合当前国际力量格局的政治经济新秩序。 从新德里峰会“金砖开发银行概念”的提出,到福塔莱萨峰会“成立金砖开发银行协议”的签署,金砖国家仅用了3年便完成了从出资方式到基本管理建构的设计,这有力地诠释了金砖国家(即便西方媒体自始至终强调成员国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合作精神,体现了五国寻求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替代方案的政治决心和行动效力,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金砖机制的生命力和潜力。正因为如此,巴西东北部小城福塔莱萨被誉为第二个“布雷顿森林小镇”,本次峰会的深远影响也可见一斑。
 
其次, 金砖国家与南美国家联盟的会晤形式同样为金砖机制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事实上,自2009年圣彼得堡首次峰会以来,金砖国家机制在“扩员问题”上陷入两难局面,具体而言,避免形成“新兴大国俱乐部”和强化金砖机制内部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德班峰会一样,金砖国家此次与南美洲国家联盟举行了首脑会晤,从而确立了金砖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互联的机制,较好地化解了金砖国家国际身份和代表性“困境”。除了会晤形式外,《福塔莱萨宣言》确定了 金砖开发银行“为金砖国家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项目筹措资金”的行动原则,以及有别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融资模式,进一步体现了金砖机制面向整个发展中世界的“开放与包容”的发展理念。
 
在 双边层面 ,习近平主席此次在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古巴分别签署了“海量”的合作协议,仅在巴西,两国所签协议便达56项之多。细心分析, “海量”协议的背后反映出中国与拉美国家双边关系的新变化。第一,投资逐渐成为双边关系的新增长点。 过去十年,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对资源的强劲需求,中拉贸易实现了“连续跨越”的增长,伴随于此,中国与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贸易争端趋于尖锐化,而资源获取的贸易模式也使中国形象在拉美备受争议。最近几年来,在中国经济转型、外汇储备战略转向等因素促成下,投资成为中拉经贸关系中另一增长点,这也较好地缓解了拉美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的资金短缺问题。此次“拉美行”,中国投资体现出了更强的增势:中国与巴西签署了总额超过86亿美元的投资和贷款协议,与阿根廷签署至少75亿美元的贸易和投资协议,与委内瑞拉签署了约为56.9亿美元的投资和融资协议,涉及能矿、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高科技等多个领域,与古巴签署系列经贸、农业、生物科技协议。对于正面临不同程度经济困境的拉美四国(尤其是阿根廷和委内瑞拉)而言,中国投资的确可以算是“雪中送炭”。 第二,中国投资与拉美国家产业需求有了更好的对接,中国此次与拉美四国在基础设施、农业、生物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探讨便体现了这一点,这也提高了中国与拉美国家投资合作的可持续性。第三,分别提升了与拉美四国的关系级别,中巴关系增加了“命运共同体”的定性,中国与阿根廷、委内瑞拉的双边关系都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古领导人共同强调两国肝胆相照的友谊,政治互信程度的加强是本次“拉美行”的另一大成果。
 
中拉整体合作规划同样是本次“拉美行”的新意所在,也是此行的重大成果之一。7月17日,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巴西利亚会晤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正式成立中国––拉美与加勒比共同体(拉共体)论坛。 在本次首脑集体会晤中,习近平主席针对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出了“坚持平等相待,始终真诚相助”、“坚持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坚持交流互鉴,巩固世代友好”、“坚持国际协作,维护共同权益”和“坚持整体合作,促进双边关系”等五点建议,并且 具体提出了一揽子倡议与计划:共同构建“1+3+6”合作新框架,力争实现10年内中拉贸易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10年内对拉美投资存量达到2500亿美元 ,中方将正式实施100亿美元中拉基础设施专项贷款,并在这一基础上将专项贷款额度增至200亿美元,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100亿美元的优惠性质贷款,全面启动中拉合作基金并承诺出资50亿美元,中方还将正式实施5000万美元的中拉农业合作专项资金,设立“中拉科技伙伴计划”和“中拉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在未来5年内,中方将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000个赴华培训名额以及400个在职硕士名额,邀请1000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党领导人赴华访问交流等。 本次会议是中国政府继2008年11月发表《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以后对中拉关系实施“顶层设计”的另一大动作,对中拉关系关系的走势、拉美地区地缘政治将产生深远影响。
 
中拉论坛的成立似乎是习近平“拉美行”中最引人关注的议题,原因何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与“美国后院”的拉美之间的整体互动上。正确理解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较为关键:第一,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海外利益布局呈快速推广之势,这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壮大的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从自身的角度推进与拉美的合作是一种自然之举。 第二,中拉论坛之所以能应中国的倡议而成立,拉美国家的积极响应至关重要。拉共体为何愿意与中国实现整体互动?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对拉美国家的经济影响力(为多数拉美国家的重要经贸伙伴)、中国不断上升的全球影响力、中国“不干涉主义”的外交原则、拉美独立自主和外交多元化要求等。换句话说,中拉论坛是中拉双方互需的结果,是中拉关系在经历快速发展之后的顺势行为。也就是说,中拉论坛的建立是具有相当的关系基础,其动力在于中拉双方互需的推动,“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含义便在于此。 从“冷战”结束至今,拉美地区整合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联动显然诠释了拉美国家“地区事务自己做主”的决心。正因为如此,“中国动了美国的奶酪”一说并不成立,中拉整体合作是正常的跨区域合作,而绝非“挖美国墙角”的性质。
 
习近平主席的此次“拉美行”蕴含太多深层次含义,非常清晰地展现出了中国外交正在不断提升中的自信与担当。金砖开发银行和中拉论坛都属新生事物,尽管它们的成立已显示出了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冲击力,但更为重要的在于中国与其他合作方开展有效配合,使这些合作机制发挥更大的效力,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为此,中拉双方应该“勇于追梦、共同圆梦”,凝聚共同的力量去改变当前世界格局的不合理成分,建立更为公平、公正、民主的国际环境。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