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论坛>国内拉美研究>正文
论阿根廷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角色
作者:谭融 张宏杰时间:2011-05-22 10:32:41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具有重要作用。当经济、政治和社会出现危机时,政府若能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发展战略、便能使危机得以缓解;反之,危机便会进一步加深,现代化进程便将受阻。阿根廷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改革的同时要促进社会发展、当经济发展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时、政府须承担起贵任。政府作用的缺失将导致社会失衡进而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
关键词: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稳定与秩序;政府角色
中图分类号:D3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11)02-0103-07
 
收稿日期2010-12-26
作者简介:谭融(1952-),女,山东潍坊人,博士、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政治与比较公共行政研究;张宏杰(1983-),女,黑龙江宾县人,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培训管理师,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独立不久的阿根廷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和统一,一度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决的国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根廷实施进口替代发展战略,逐渐面临困境,使阿根廷经济趋于衰落,1982年陷入债务危机。自1983年起,阿根廷开始实施新自由主义改革,政府从许多领域中退出,让位于市场。然而新自由主义战略未能使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平稳前行,相反,于2001年爆发了金融危机,并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此后,阿根廷政府更迭频繁,直至基什内尔政府时期,政治方逐渐趋于稳定,经济和社会逐渐得以正常撑展。本文拟通过对2001年以前及2001年后基什内尔政府时期阿根廷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分析,探讨阿根廷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应居于何种地位和发挥何种作用的问题。
 
一、2001年以前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与政府角色
   
(一)2001年以前阿根廷的现代化历程
 
阿根廷的现代化起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后期,西力洛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英国等早发现代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原料和粮食的需求,给独立初期的阿根廷提供了发展机遇,使阿根廷开始了现代化历程。这一时期,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主义思想在拉美各国居于主导地位、阿根廷统治阶层以欧美模式为榜样建设国家,宣扬个人主义,倡导“进步”,经济上放弃殖民地时期的商业管制传统,开展自由贸易试验。伴随着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贸易扩张所带来的经济转变,以及阿根廷社会对长期政治动荡的庆倦和人心思治的强烈愿望,实证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提出,社会就像一个生物有机体,各部分相互依存。社会分工越细, 相互的依存性便越强,社会越发展,国家和政治的作用便愈加明显,需要由政府对社会关系加以调节,通过政府去培养人们的社会情感,保证社会秩序和进步。在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阿根廷社会支持军队所建立的专制集 权统治,进而建立起自由派大地主阶级的统治。此种“政府、大庄园主、新兴资产阶级和外国资本的全国性联盟”的统治、使阿根廷出现了自独立以来从未有过的统一和稳定。得益于稳定的社会秩序,1875年至1914年,阿根 廷出口总值年均增长率达5%。出口的扩大带动了阿很廷早期的工业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根廷的人均GDP位居世界第六,被誉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1895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与德国、荷兰、比利时相等,高于澳大 利亚、西班牙、意大利、瑞士、瑞典和挪威。1870年至1913年,阿根廷经济年增长率6%,与日本持平,成为当时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1]
 
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根廷的现代化起步,带有明显的依附性,此种依附性现代化在阿根廷造就了一个人数不多并依附于外国资本的农牧业寡头集团,使阿根廷经济发展中所获得的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在政治上实行独裁主义,一小部分官僚、大庄园主、银行家和外国投资者有权利参与政治,其余社会成员被排斥于政治之外。成为“一种外国资本家指导的、非民族化的、收益高度集中的、由独裁政权领导的自上而下的现代化”[2]
 
进入20世纪,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发生了转变。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至1933年发生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继而为长达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拉美国家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现代化进程,使阿根廷的依附性经济陷入危机。人们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感到失望,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整个世界发生了由自由放任主义向民族主义的转变。在这一潮流影响下,阿根廷转而采取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在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庇隆政府上台后进行改革,实行庇隆主义,创建威权性民众主义政治,通过动员民众去推动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在政府主导下,阿根廷展开了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采取降 低税率、提供优惠贷款和关税保护等措施,扶持新兴工业企业。政府还作为投资主体创办国有工业企业。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使阿根廷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建立起工业生产体系,技术自主程度和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能力均 有所提高,初步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尽管如此,阿根廷工业的发展仍面临国内市场狭小的限制,70年代,进口替代工业遭遇危机。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使阿根廷经济结构性失衡的状况加剧,终于在1982年爆发了债务危机,使阿根廷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进入改革阶段。这一时期,为了摆脱能源危机和国际收支危机,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趋势。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世界在意识形态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经济学家发动了一场针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运动,矛头针对拉美经委会的结构主义理论,反对国家干预,反对运用计划来解决发展问题,新自由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在此种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从原来国家主导的自主现代化转向新自由主义,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和贸易自由化;颁布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法令,允许外国资本自由流动;缩减政府开支,削减在教育等领域的投入;实行 “劳工市场灵活化改革”。[3]然而新自由主义改革并没有解决阿根廷现代化进程中的诸种问题,相反,导致阿根廷贸易赤字化,快速的市场开放导致阿根廷制造业的衰败,动摇了阿根廷现代化的根基,使阿根廷重新走上以资 源加工业为主的道路新自由主义改革将现代化的任务完全交由市场,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使广大民众的处境日益恶化,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抑制了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
 
(二)对2001年以前阿根廷现代化进程中政府作用的分析
 
2001年以前阿根廷的现代化历程显现出发展的不均衡性和脆弱性。阿根廷初级产品出口模式时期以“自由改革”为中心的现代化策略虽然为其经济发展创造了某些必要条件,但也导致了以土地为主的社会财富的集中。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尽管实施了土地改革和劳工制度改革,但这些成果并没有巩固下来,相反,出现了少数人财富迅速扩张与社会贫困人口比例上升的状况。新自由主义改革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更加明显。在此种情况下,便显现出政府作用的重要性。
 
从阿根廷2001年以前的现代化历程中可以看到,阿根廷现代化的起步并非本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发达国家经济扩张的情况下,在工业国家市场的牵动下,由当时的专制政府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自上而下推动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根廷本土生产力相对落后,政治上混乱、并不具备现代化发展的社会条件,只能通过政治方式,通过威权政府的强力去推动现代化进程。阿根廷现代化的早期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和政治上的独裁专制,政府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和镇压本国国民的反抗将本国国民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为外国投资和阿根廷初级产品出口提供安全的政治与社会环境。正如罗斯玛丽·索普 所说:这一时期,“有没有稳定的政治非常重要,因为在19世纪末期还被国内斗争所分裂的那些国家,即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外国资本也是没有吸引力的,而外国资本在这个阶段则是此类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动力。”[4]
 
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危机中阿根廷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原来的大部分财源中断,整个生产系统陷入瘫痪。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能否转变发展战略,着眼于本国的现代化,走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发展道路,关乎阿根廷的未来。阿根廷政府意识到,要走经济上独立自主的道路必须实现本国的工业化。基于阿根廷资产阶级相对弱小的现实,实现本国的工业化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伴随阿根廷由初级产品出口经济转向自主发展的内向型进口 替代工业,政府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充当起经济发展和普遍福利促进者的角色,使阿根廷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经济得以快速增长,社会贫困等问题得以缓解。
 
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爆发,阿根廷再度陷入严重的社会振荡。此后新自由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政府的作用被贬低,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受到攻击,政府开始从社会和经济领域撤出。1989年,正义党领袖梅内姆上台,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全球化的理论。他认为,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形势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美国确立了军事霸权;二是生产体系全球化在新形势下,“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大企业 、大国家、大城市)已经结束”,“以政府积极干预经济、通过财政刺激和信贷促进出口并限制国际开放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已行不通,因为“世界生产体系全球化阶段的内在逻辑是非调控和向世界贸易开放的持续不断的进 程”。[5]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阿根廷开始了新自由主义改革,政府让位于市场,扮演次要角色。然而新自由主义改革并没有使阿根廷摆脱困境,相反,使阿根廷陷入了更加严重的危机。
 
二、2001年以来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与政府角色
 
(一)2001年以来阿根廷的发展状况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使全球资本市场陷入混乱,阿根廷的国际融资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阿根廷政府开始动用国内储蓄,此后进一步以政府投资取代私人部门的投资。银行减少给工商业部门的贷款,增加给政府部门的贷款。一些令阿根廷处于零增长区域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加重了对私人部门的挤出。在国内自主融资陷干枯竭的情况下,阿根廷政府开始多边融资。2001年1月,阿根廷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了一份备用协议,为阿根廷带来140亿美元的资金。2001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向阿根廷提供50亿美元的即时资金,井承诺追加30亿美元支持阿根廷未来的债务重组。尽管阿根廷政府做出了缩减财政的承诺,但事实上已难以消除财政的不平衡。[6] 2001年时,阿根廷的债务问题已非流动性问题,也不是长期资产和短期债务不匹配的问题,而是应对危机的问题,即使未来经济合理增长也无法支撑高额债务。由于多边融资金额依然不足,阿根廷政府开始向银行和养老基金 进行强制借贷、导致阿根廷金融体系的巨额亏损引发了阿根廷严重的财政缩水。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项金额达295亿美元的债务互换计划。在此项计划中,原应于2001年至2005年到期的126亿美元的债务被转换为更长期限的债 务,年利率超过17%。它意味着阿根廷将以221亿美元的代价换得债务的延期偿还。[6]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自由兑换机制也日益凸现出阿根廷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显现为债务支出的持续增加和失业率持续上升。至2001年底,阿根廷养老储蓄亏损120亿美元,养老基金投资组合中平均70%是国家债券;银行损失90亿美元,成千上万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高达25%。以美元计价的国内生产总值缩水2/3,比索贬值后仅余1000亿美元。侧阿根廷爆发了全面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
 
2001年阿根廷危机爆发后,经历了德拉鲁阿、萨阿、杜阿尔德和基什内尔(内斯托尔·基什内尔和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几任政府。其中,德拉鲁阿于2001年底〔2001年12月21日)危机爆发时辞职,萨阿在任仅8天(12月23日-31日),杜阿尔德政府也仅持续了16个月(2002年1月2日-2003年5月25日)。[8]阿根廷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相交织,政府面临巨大挑战。在此种形势下,2003年5月,斯托尔·基什内尔上台,采取了有别于前几届政府的内外政策,使阿根廷走出了危机的“泥潭”。
 
基什内尔上台后,阿根廷经济在连续四年下滑之后重新进入增长期。2003年至2004年两年中,阿根廷经济以9%和9.2%的速度增长,大大超出了拉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9]到2005年底,在实现了连续三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阿根廷经济恢复到了1998年的水平,标志着阿根廷基本摆脱了经济危机。在经济全面复苏的过程中,内部需求和消费的扩大,以及国内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阿根廷的债务重组计划获得成功,约620亿美元的旧债转化为350亿美元的新债。[10]虽然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较高①,但债务互换计划延长了阿根廷外债的偿还期限,提高了比索债务的比重,减轻了利息负担。
 
伴随经济回升的是社会形势的改善。2002年,阿根廷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为19.7%,2005年回落到11.6%,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就业形势的好转使贫困化趋势得到遏制。贫困人口和赤贫人口的比重分别由2002年的45.4%和20.9%下降到2004年20.9%和11.1%.[11]随着社会问题的缓解,社会稳定程度有所提高,社会运动逐渐陷入低潮。
 
经济的回升使基什内尔政府的威信大大提高,使政治相对稳定。在基什内尔上台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尽管阿根廷政坛仍矛盾重重,正义党内部也纷争不断,但并没有影响到基什内尔的执政地位和权力基础。2005年10月,阿根廷举行中期选举,基什内尔联合党内外各派力量组成执政联盟,赢得参议院72个席位中的42席,占绝对多数;赢得众议院257个席位中的118席,成为众议院中获得议席最多的政党。[12]351反映出选民对基什内尔政府政策的肯定,为基什内尔政府未来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基什内尔政府在阿根廷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基什内尔任职期间,阿根廷政府在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经济方面
 
在经济发展中,基什内尔政府采取了相对稳健和务实的政策。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基什内尔政府延续了上届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一方面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国家逐步摆脱新自由主义轨道;另一方面保留贸易和金融开放、战略部门私有化、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等政策。这一时期政府的经济发展举措表现为:
 
(1)实施“生产型”经济增长模式,努力发展国内生产,扩大内部需求,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增长。阿根廷“生产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得益于始于2002年的货币贬值。在比索贬值的作用下,2002年阿根廷进口额下降了50%。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进口替代,刺激了出口外向型工业部门的增长。2003年起,阿根廷工业制成品的产值连续三年增长,成为经济的主要拉动力之一。货币贬值还降低了国内的生产成本,使商业、旅游业等得以复苏。 [13]
 
在“生产型”的经济模式下,基什内尔政府发挥在公共投资上的主导作用,通过发展公共工程来振兴经济。2003年,即阿根廷国家公共工程计划实施的第一年,政府在公共工程方面的预算为17.6亿比索,2006年增加到79亿比索。公共工程计划涉及住房、给排水系统、教育设施、水利工程、道路建设和城市建设6方面内容。建筑业在工程建设的带动下恢复了生机和活力,2003年和2004年增长率分别为34.4%和29.4%。到2005年第四季度,建筑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占6.57%,比2002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公共工程计划的实施吸引了上千家大中小企业参与其中,创造了大量就业。到2005年底,建筑业的从业人数达32万人,比2002年第三季度增加了20万人,成为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之一。[13]
 
基什内尔上台后,多次调高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最低工资和养老金,并在税收和信贷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优惠,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消费信心,提高了购买力。2003年至2005年私人消费年均增长率达8%以上。根据阿根廷经济和生产部的统计,自2003年以来,私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功效率达64%。[14]
 
(2)实施加强国家干预的宏观经济模式,改变完全依靠市场进行调节的状况。基什内尔上台后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强化主要体现为:
 
第一,加强中央银行的干预和调控。基什内尔政府在货币政策上维持了比索对美元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在必要情况下由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避免比索贬值。2003年至2005年,阿根廷比索对美元的比价虽略有贬值,但保持了基本稳定。货币局制度崩溃后,中央银行进一步加强对货币、外汇和金融等方面的调控,除了发行货币、买卖外汇外,还为商业银行提供再贴现,放松对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贷款限制。使国内储蓄从2003年起开始增加,2005年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4.2%[15],带动了信贷的恢复。中央政府还采取措施鼓励出口,颁布法令授权以出口收益为国外贷款提供担保;同时加强出口管理,要求出口商严格履行合同。
 
第二采取措施保护薄弱工业。在经济危机中,阿根廷工业受到很大冲击。货币贬值后,虽然进口减少,本国工业有所恢复,但仍有一些产品与进口商品相比缺乏竞争力。在此种情况下,基什内尔政府对那些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品采取保护措施。如2005年,阿根廷政府对洗衣机、鞋类、玩具、纸张、轮胎等产品实施了进口审批制度。
 
第三,对生活必需品价格加以干预。比索贬值后,货币发行量增大,使政府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②为此,基什内尔政府除了进行宏观调控,还通过冻结价格、与相关行业进行谈判、提高出口税、对零售业加以干预等措施去平抑物价。并宣布冻结水、电、天然气、交通、电信等公用事业的价格。[15]
 
(3)调整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关系。梅内姆政府期间,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言听计从。基什内尔上台后,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了较为务实的态度,既合作,又不一味迎合。2003年9月,阿根廷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债务重组协议。2004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止了对阿根廷的支持,原因是认为该国没有按照它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改革,包括实行国有银行私有化、对公共服务业调价等。双方在货币和财政政策方面也有很大分歧。同年9月,阿根廷政府决定不再受制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步骤实现经济复苏。2005年,基什内尔政府重启外债谈判,使双方关系有所改善。2006年1月,基什内尔动用国际储备,偿清了拖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所有债务,以尽快摆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经济政策上的限制和压力,使自身有更大的自主权。[16]
(4)实行保持财政盈余、“大收大支”的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基什内尔政府并没有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通过财政紧缩实现盈余,而是采取“大收大支”策略,同时扩大财政收入和支出。为扭转税收下降和财政困难的局面,基什内尔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增加税种、扩大增值税和所得税;通过增加工资刺激消费、推动生产和市场复苏;严厉打击偷税漏税等。2003年至2005年,作为政府最主要收入来源的税收收入分别增加了50.6%、36%和21.3%。[17]包括增值税、所得税、金融转移税和出口税在内的各税种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其中金融转移税和出口税是2002年政府为增收实行的“临时税”,2004年占政府财政收入的17%。根据阿根廷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议,这两种税应该在2005年8月取消,[18]但鉴于这两种税对政府收入的贡献,尤其是出口税对稳定国内市场价格的重要作用,基什内尔政府延长了这两个税种征收的期限。2003年至2005年,基什内尔政府得以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并有所盈余。
 
(5)大力推动债务谈判。基什内尔任内最大的成就是取得“债务互换计划”的成功。2002年,阿根廷的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5.9%。[15]基什内尔上台后,一直为实现债务重组而努力。然而由于阿根廷政府与国际债权人的分歧较大债务谈判进行得十分艰苦。2005年3月,债务重组计划终于取得重大进展,76%的旧债被转化为新的债务,总额达620亿美元。[15]在债务谈判过程中,阿根廷政府采取策略得当,既坚持原则,又妥协让步,使久拖未决的债务重组计划获得基本成功。
 
2.政治与社会方面
 
在政治上,基什内尔当选总统后,阿根廷的政治形势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大的起伏,但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争斗一直没有停止。首先,正义党内部派系斗争十分激烈。虽然前总统杜阿尔德在2003年大选中坚定地支持基什内尔,但两人的矛盾很快显露出来,梅内姆的势力也纠缠于其中。其次,最大的反对党激进党自2000年德拉鲁阿政府垮台后元气大伤,因此选择与其他党派结盟,试图东山再起。再次,一些代表中左或中右政治力量的新兴党派兴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与基什内尔政府大唱对台戏。各种政治势力间的争斗在2005年议会选举前夕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鉴于基什内尔上台时的政治形势,基什内尔担任总统后的前两年将主要精力置于建立稳固的政治基础和扩大政治影响方面。中期选举后,进而对内阁成员加以调整,解除了经济和生产部部长拉瓦尼亚③的职务;新任命两名女性为内阁成员,分别担任经济部长和国防部长④;外交部长和社会发展部长分别由“左派”人士和来自圣克鲁斯省⑤的官员担任。[12]358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统一。2005年中期选举的胜利,使基什内尔在党内扶植起一批强有力的支持者,使其执政地位得以巩固,为此后改革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社会方面,基什内尔政府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延续救济失业人口政策。为应对社会危机,2005年,基什内尔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实施“男女失业户主计划”,为失去收入来源、并有未成年人需要抚养的家庭提供经济资助。根据此项计划,被资助者每月可领取150比索。计划实施的第一年便有200万人受益,到 2005年10月,仍有147万人从该计划中得到资助,其中70%为女性。该计划在降低失业率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19]2005年,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阿根廷政府宣布“男女失业户主计划”的受益者可加入“社会包融家庭计划” 。这一计划属政府的中长期政策,目的在于促进贫困家庭的保健、教育和能力开发,保障其基本权利,以避免他们受到社会排斥。
 
(2)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实施劳工改革。基什内尔政府时期数次提高最低工资和养老金,以保证就业者的购买力,使私人企业的最低工资水平在2006年10月达到800比索。[20]自2004年2月起,基什内尔政府开始着手进行劳动立法改革,纠正梅内姆政府时期某些过于自由化和市场化的劳动制度。修改后的劳动法扩大了雇工的权利,因此遭到企业界的反对经济部和劳工部也意见相左。基什内尔政府采取了相对折中的做法,既对雇主的权力加以限制,又在其他方面给予一定补偿。2005年,劳工改革由于诸种原因而停滞。2006年,这一问题被重新提上政府议事日程。7月,众议院通过决议,取消雇主无正当理由解雇员工的权力,并要求雇主向员工提供缴纳社会保险的对账单。改革还涉及禁止工人周日工作、取消解雇补偿金的上限、建立新的劳动事故处理制度等内容。[21]劳工改革使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但基什内尔政府因此获得了工会的支持,阿根廷两个全国性工会组织阿 根廷总工会和阿根廷工人中央工会均成为政府的盟友。
 
(3)采取双重策略,处理“拦路者”运动。基什内尔上台时正是“拦路者”社会运动最活跃的时期,政府内部对如何处理“拦路者”问题看法不同。有人主张对话,有人主张严惩。基什内尔政府综合各种看法,采取“双重策略”,对“拦路者”运动中的温和派以“怀柔”为主,予以安抚;对强硬派则通过司法手段加以严惩。由此去分化“拦路者”运动,争取民众的支持。
 
2007年12月,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成为阿根廷总统,她延续丈夫内斯托尔·基什内尔政府的治国理念和政策,进一步脱离新自由主义,使政府在阿根廷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三、结论
 
总之,在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具有重要作用,当阿根廷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出现危机时,政府若能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发展战略,便能使危机得以缓解,使其现代化进程得以推进。当形势发生突变,而政府又未能及时调整其发展战略时,阿根廷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便进一步加深,现代化进程便受阻。
 
阿根廷的发展历程表明,其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一方面,在欧美发达国家“资本化强制”的驱使下,经济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构筑政治合法化的重要基石;另一方面,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是社会分化和政治、经济发展的失衡,导致社会结构发生紊乱、道德失范、整个社会出现认同危机。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机制并不能提供稳定的社会与政治秩序。一个多世纪以来,阿根廷“曾经有过几次经济发展的高潮,但是,每次高潮都是以政治的稳定开始,而以政治的危机告终”[22]问题出在政府作用的缺失。
 
阿根廷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改革不仅要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还要促进社会发展,因为社会发展的滞后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然而经济发展并不必然推动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中基干效率考虑的政策措施常常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弥补此种负面效应的任务只能由政府来承担。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社会转型纠结在一起,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既要处理转型问题,又要应付发展问题,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作用的缺失将导致社会失衡,进而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
 
2001年前后阿根廷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它表明,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方能保证其现代化进程健康、有序地前行。
 
 
注释:
① 2002年曾达153.6%,此后两年一直保持在3位数,2005年降至61.9%。
② 2005年底消费品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了12.4%。
③ 拉瓦尼亚曾经成功地领导了阿根廷的经济复苏和外债重组,但自2005年起在控制通货膨胀、公共服务业价格谈判、公共开支构成和与委内瑞拉的关系等问题上与基什内尔出现分歧,因此被解职。
④ 这两个职位通常由男性担任。
⑤ 圣克鲁斯省是基什内尔任总统前的势力范围。
 
参考文献:
    [1] Carl. H. Waisman. Reversal of Development in Argentina[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3-5.
    [2] Rene Villarreal. De la lndustrializacion tardia a lareestructuraci6n industrial[M]. Mexico:Editorial Diana,1988:347.
    [3] Brain Potter. Constricting Contestation, Coalitions and Purpose: The Causes of Neoliheral Restmetating and Its Failares[J].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2007,34(3):37-61.
    [4] Rosemary Thorp. Pmgreso, Pobreza y Exclusion, Una HistoriaEcnnmiea de America Latina en el Siglo XX [M],Washington, D. C. : Banco Interamricano, de Desarrollo, 1998:296.
    [5] 陈昕晔.阿根廷:谁能高尚一次?[N].中国经济时报,2002-01-11(4).
    [6] 吉尔默·尼尔森.阿根廷:从周期性危机走向可持续发展[J].岳云霞,译.拉丁美洲研究,2005(6):65-69.
    [7]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 2001[OL]. http://data.worldbank.org/data-catalog/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 2008-12-05.
    [8] 阿很廷总统[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2005.htm.
    [9]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6: Equity and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 C. :The wcold Bank 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77.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R].2006:169.
    [11] Panorma Social de America Latin, 2005[OL]. http://www.sepal.org/publicaciones/.
    [12] 江时学.2006-2007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51.
    [l3] lndicador. Informes de Pcensa sobre indicadores de la industria de la constrocci6n[OL]. http://www.obraspublicasgov.ar,2008-11-20.
    [14] Price Indexes,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the Argentine Republic[OL].http://www. indec, mecon.ar/,2008-12-06.
    [15] Estidto Eeeon6roico de Ame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5-2006[OL].http://www.cepal.org/publicaciones/,2008-12-01.
    [16] Cmbbe Carolin A..A Quarter Century of Pension Reform inLatin America and the Cadhbean:Lessons Learned andNear Steps[M]. Washington D. C.:Inter-Amencan Developmem Bank,2005:435.
    [17] Estudio Economico de America Latina y al Caribe 2003-2004, 2004-2005,2005-2006[0L]. http://www.cepal.org/publicaciones/,2008-11-20.
    [18] Country Report, December 2005[OL].http://www.eiu.org,2008-11-20.
    [19] Ramiro Orias Arredondo, The Trauma of PostdemocraticConsolidation, in The Audes in Focus: Security, Democracy, and Economic Reform [M]. Boulder:Lynne Reinner,2005:84.
    [20] indice de salarios, Sintesis de coyantura [OL].http://www.indec.gov.ar/,2008-11-25.
    [21] Emplesas[OL]. Demanda laboral ineatisfecha. http://www.indec.meson.ar/,2009-01-02.
    [22] 曾昭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进程面临的新挑战——阿根廷发展危机的理论思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86.
 
 
    The Role of Government during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Argentina
    TAN Rung, ZHANG Hong-jie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Argentina, governmen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When the economy,politics and society sank into crisis, if government could take correct measures  in time to adjust the developingstrategies, the crisis could be alleviated. Otherwise, the crisis would be more serious, and the modernizationprocess would be impeded. The experience of Argentina's  development shows tha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must gowith the economic reform. When economic development brings about the negative effect, government must take onthe responsibility. The lack of  government role will result in the imbalance of society,which will lead to the socialinstability and political crisis.
    Key words:Argentina;modernization process;stability and order;role of government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