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在对外宣传与推广时,不仅仅要致力于走向英语世界,也应关注其他语言。唯有如此,中国的文化和学术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当前,中拉关系呈现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发展的良好态势,中拉学术交流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本报记者特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王宁教授,以期对中拉学术交流的情况做一个梳理与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评价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学术交流现状?
王宁:中国与拉美国家间真正大规模的学术交流始于本世纪初。中国的强大不仅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引起了拉美国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众所周知,拉美国家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但经济上依然处于欧美诸国的阴影之下,中国的快速发展让拉美学者看到了希望。
同时,许多拉美国家的大学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有着强烈兴趣,例如巴西的坎迪多·门迪斯大学就曾表示愿与中国的一所大学合办孔子学院。目前,巴西、阿根廷、智利等主要拉美国家都强调要加强与中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交流,这也是中国能继续将自己的语言文化推向世界的一个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拉学术交流为彼此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王宁:中国的“另类现代性”(alternative modernity)为拉美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的现代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同时交织着现代与后现代因素;具有“全球本土化”的特征,既与国际上的现代性相吻合,又有中国本土的经验和特色;现代性在中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版本。
中国的现代性一方面消解了所谓“单一的现代性”的神话,另一方面也对“国际现代性”的理论作出了独特贡献,为现代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有的不同模式和版本提供了借鉴。拉美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证明,中国的“另类现代性”模式是可行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为拉美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
拉丁美洲为我们提供的有益借鉴主要有两点。一是其“文学爆炸”带给我们的启迪,即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文化不一定也是落后的。二是去殖民化。在西方的后殖民理论大潮消退之后,去殖民化逐渐出现,而其主要的提出者便是拉丁美洲的一些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目前中国与拉美国家间的学术交流还存在哪些问题?
王宁:我认为,相较于拉美学者对中国学术的关注,中国学者对拉美学术的关注还很不够。由于长期以来受“欧洲中心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国内不少学者不愿关注拉美学术,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拉美不会有什么大思想家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学术理论。
当然,也存在语言上的问题。拉美学者主要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而拉美学者将汉语著作翻译成他们语言的也很少,交流方面确实有一定的障碍。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拉学术交流的前景如何?
王宁:中拉学术交流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共同举办一些文化和学术活动,探讨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比如说互相推广各自的语言和文化。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要促进学术交流,不仅需要学界的努力,还需要新闻出版界的大力推动。目前,中国的新闻出版界对拉美的报道还比较少。各报纸的国际版主要关注美国和欧洲发生的事情,较少关注拉丁美洲的动态,以后在这方面应当加大报道和宣传力度。与此同时,中国的出版社也可以多关注一下拉美国家思想家的作品,挖掘一些有价值、有思想深度的著作,及时地将其介绍到中国来。
总而言之,中国在对外宣传与推广时,不仅仅要致力于走向英语世界,也应关注其他语言。唯有如此,中国的文化和学术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4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