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拉美期间,无论是与拉美国家领导人密集的多边和双边会晤,还是在到访国所阐述的对拉关系主张,以及签署的一大批具体合作协议,都在拉美地区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响。随着中拉整体合作机制的出台,一个双方经济大融合、陆海空大联通、文化大交流的新时期由此开启。
全面合作奠定新格局
中拉人口加起来近20亿,两者GDP规模相加接近美国,加强合作对双方都是重要的机遇。中方倡议共同构建“1+3+6”合作新框架,得到拉美国家的积极响应。“1”是制定《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促进各自发展战略对接;“3”就是以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为“三大引擎”,力争在10年内使双边贸易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对拉美投资存量达到2500亿美元;“6”是以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等领域为合作重点,推进中拉产业对接,进一步夯实中拉关系的“压舱石”。这个雄伟而可行的蓝图,有助于打造中拉经贸合作“升级版”,助推双方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拉美地区集中了33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开始较早,但其产业结构、竞争优势和发展条件并不尽如人意,增长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在产能、资金、技术转让等方面可以承担大规模对拉输出,同时也有能力加大进口拉美产品,成为拉美主要出口市场。因此,中国与拉美地区进行多边整体合作的条件已日臻完备。
长久合作注入新理念
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这两个共同的身份,决定了中拉在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和诉求。习近平主席与拉美国家领导人共同宣布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为双边长久、持续合作注入了新的理念和动力。
拉美地区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剥削和霸权主义的干涉,尤其珍视来之不易的主权独立和选择其发展道路与制度的权利。中国秉持真诚相待、平等相助的理念,愿意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愿意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共荣发挥建设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决不走他人“国强必霸”的老路,不在国际关系中干涉别国内政,或采用分而治之、口惠而实不至的伎俩。因此,中拉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稳定发展、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等问题上容易取得共识,双方构建更高程度政治互信和战略协作的时机也更加成熟,中拉合作也有望成为大区域南南合作的典范。
整体合作展示新形态
整体合作的主要意义在于规模效应和仿效效应。继中国与东盟、非盟、阿盟、欧盟等地区组织建立整体合作和对话机制后,中国—拉共体论坛的诞生标志着中拉对话合作的机制化,也标志着中国与全球各主要地区合作布局基本形成。
习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宣布的对拉合作一揽子方案,不仅包括数额不菲的基础设施专项贷款、优惠贷款以及用于双方共同认可的优先合作领域的专项资金,还包括为拉方提供5年期万余名官方奖学金、赴华培训、在职学位培养和政要访华名额,以及中拉青年领导人“未来之桥”培训计划等。这些新举措力度空前,将涉及范畴和受益面扩大到整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也将延伸到普通民众和青年一代,为中拉在地区、次地区、国家、地方、民间等各层次交往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来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拉国家间关系仍然是未来整体合作轨道上的“火车头”。中国、巴西、秘鲁决定联合开发两洋铁路之举,就是中国与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成果。这条拟议中的交通大动脉全长超过当年的坦赞铁路,将极大地改善南美洲路网设施状况,造福当地人民,也必将成为中拉友谊的象征。
近60年前,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新一代中国领导人根据当下世界发展的趋势,确立与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推进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对外合作中寻求互利共赢的结果,为塑造新型国际关系增添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注入中国能量。可以确信,中国对外合作之路将更加宽阔,中华民族实现其自强于世、兼济天下历史使命的步伐将更快、更大、更坚实。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