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论坛>媒体评论>正文
人质贝当古的选择
作者:杨舒怡时间:2010-10-08 11:32:20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特稿  她曾是总统候选人,因遭反政府武装绑架而中断竞选;她不知道自己是否会获救,何时能脱身;她最终重获自由,却已是遭绑后第7个年头。
 
囚禁期间,她对自己说,求死吧,总比继续受折磨好些。然而,她终于选择了第三个选项:抗争。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6日播出的一档访谈节目中,英格丽德·贝当古回顾那段“最黑暗的日子”。
 
第一个选择:死亡
 
2002年2月23日,贝当古在哥伦比亚西南卡克塔州参加总统竞选活动时遭反政府武装“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绑架。
 
那时,她40岁。
 
一年过去,又一年过去,她仍在武装人员手中。她染上重病,在丛林里的吊床上连躺数月,而武装人员拒绝让她获得医治。
 
她见过其他人质死于类似情形。
 
“我承受那么多身体上的苦痛,精神开始恍惚,无法集中精神。我想,现在或许正该……你明白吧?”
多年后与记者谈及当时情境,贝当古没有说完这句话。谈话双方能够体会却都选择不说出口的那个词——“死亡”。
 
贝当古说,那时看来,死亡不是件那么糟糕的事。至少,她觉得自己会与死去的父亲在一起。
 
父亲死于2002年3月23日,即贝当古遭绑一个月后。
 
第二个选择:被折磨
 
武装人员以各种方式虐待人质,包括肉体和精神。为防止人质商议如何逃跑,武装人员经常对他们实施隔离关押。
 
一些人质获救后谈及当时遭遇,没有对贝当古流露出好感。贝当古承认,自己有理由让别人觉得“讨厌”。
 
那些年,当地媒体追踪报道反政府武装扣押人质事件,焦点集中于贝当古。
 
“我们听到新闻,听他们提到人质的名字。然而,每次提到的都是我,只有我,”贝当古回忆道,“从来不提他们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对他们而言是另一种屈辱。”
“对他们来说,这是另一种折磨。他们不知道外界是否知道自己的下落,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家人状况如何。”
 
贝当古获救后开始写书,书名为《沉默亦有尽头》。她说,写作过程令她陷入“深深回忆”,再次触动她以为自己“已经遗忘的东西”。
 
每天写完一些什么,她会觉得筋疲力尽,仿佛重新体验昔日所受折磨。
 
第三个选择:抗争
 
贝当古说,武装人员意在以残酷方式剥夺人质对个体身份的认知,而她选择维护尊严。
 
“我要留住那些对我而言重要的东西。那是一场抗争。”
 
武装人员要求这些人质自我称呼时必须使用数字编号,而不是姓名。轮到贝当古报数时,她却答道:“英格丽德·贝当古。”
 
“我不想当一个数字,不愿变成一件物品。他们言谈中把我们当作货物,真可怕。”
“我不想遂他们心意。在某些方面,我像个捣蛋鬼。”
尽管屡遭打击,贝当古最终凭借一个精神支撑而没有放弃。“用一个字来说,爱。孩子们的爱和我母亲的爱。”
 
2008年7月2日,政府军成功解救15名人质,包括贝当古。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