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绝大部分国家长期徘徊于“中等收入陷阱”,但资源、地缘等条件并不优越的智利,通过探索实行市场经济与适度政府干预有效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互相促进,成功跻身高收入经济体。有关专家认为,智利的经验做法对我国成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魔咒提供了有益启示,值得借鉴。
坚持渐进式金融改革
智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5133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4520美元。近年在全球经济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智利一直领跑拉美经济增长。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研究员武峰认为,智利之所以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它对“芝加哥弟子”的新自由主义建议并未言听计从。政府一方面坚持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坚持对外开放,发挥比较优势,适时推进发展模式转换;另一方面,在推进市场化时,强调循序渐进,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金融改革与创新是决定经济能否成功转型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支点。智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推进渐进式金融改革,按照较为合理的顺序完成从管制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金融抑制到金融深化、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从资本账户管制到资本市场开放的转变。
智利金融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放松利率管制、银行私有化、取消信贷控制、放松资本管制并开放资本市场。资本项目的开放使智利在上世纪80年代得到了大量急需的投资,不仅为本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的外部资金支持,还有助于平衡在经常项目上出现的赤字。
资本账户开放后,智利金融监管当局根据智利银行法,加强对内外资银行财务状况的监管,提高银行经营管理的透明度,并明文规定禁止外资银行从事股票经纪、投资基金以及财务顾问等业务。
为防止短期资本过度流入而推高本币币值,进而影响本国产品出口竞争力,智利1991年6月推出无偿储备金制度,规定除出口信贷外所有外资不管期限长短,都必须将总额的20%存放在智利中央银行一年,不付利息。这就相当于对资本流入的隐性税收。同时,为减轻外资流入过多给货币和汇率造成的压力,智利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起逐步放宽了对资本流出的限制。
智利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政府的真正作用在于为经济运转确定普遍的、非歧视性的原则,并执行以照顾最贫困阶层为原则的收入再分配职能”,至于对经济的直接参与,“政府只有在缺乏私人部门行动的情况下才起一种补充作用”。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智利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积极践行“社会公正增长”理念,实行一系列促进均衡分配和社会公正的改革举措,将市场改革、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有机结合起来。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和经济学院教授钟坚等认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智利成功转型的基础。1981年,智利改传统的以现收现付为主体的养老制度为实行养老金私有化,建立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完全积累制养老模式。一是养老金缴费全部由雇员承担,缴费率为缴费工资的10%;二是成立单一经营目标的养老金管理公司,负责养老金缴费的收集、账户的管理以及基金的投资运作,投保人可自由选择管理公司;三是养老金管理公司将投资所得利润按法定要求和时间存入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水平取决于雇员退休时的个人账户资产积累余额,预期寿命以及折现率等因素。
针对积累制缺乏互济功能,不同收入、性别人群的养老金待遇差距悬殊等问题,智利后来对养老金制度又进行了改革完善,主要是安排财政资金向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救济性质的养老金。
为保证养老基金安全和收益,智利政府对基金公司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投资政策、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特别是为保证养老基金的合理收益,智利政府规定了最低投资回报率标准。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智利的经济和社会逐渐走向了双重的良性循环。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是智利推进社会公正增长的又一关键支点。
智利于2009年出台《中小企业法》。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倾斜措施,如“中小企业投资融资”及“小工业投资融资”计划、信贷保险金折扣单计划等。2010年智利政府公布了约25亿美元的应急计划,包含完善国家采购机制,通过国家银行、国家贸易促进会等机构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通过小企业担保基金和互助担保协会对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进行担保等扶持政策。
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教授拉蒙·卡西尔达称,包含政治、经济和社会措施的平衡计划将保障社会正义,改善旨在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治理。拥有一个积极而有效的政府是世界上13个成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的共性之一。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经济系教授胡安·卡洛斯说,智利作为拉美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仍然面临消除贫富不均和收入分配不均的挑战。尽管人均收入提高,但贫困人口还没有享受到足够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他补充说,智利还应投入更多精力继续推动产业转型,培育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