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与2010年拉美主要国家城镇化率变化(%)。
郑秉文绘制
拉美城镇化具有明显的赶超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下简称“拉美”)是全世界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地区。例如,1950年世界各地城镇化率(城镇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排名情况是北美第一(63.9%)、大洋洲第二(62.0%)、欧洲第三(51.3%)、拉美第四(41.4%)、亚洲第五(16.3%)、非洲第六(14.4%),当时世界平均水平为28.8%。但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拉美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1990年超过欧洲,1991年又超过大洋洲。到2010年,拉美城镇化率高达79.6%,仅次于北美的80.7%,位居世界第二,远高于欧洲的72.8%、大洋洲的70.2%、亚洲的39.8%和非洲的37.9%。
从人口变化来看,拉美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二战以来一直是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数一数二的地区;人口规模呈爆炸式增长,1950年拉美总人口是1.7亿,到2010年膨胀到5.9亿;人口集中度很高,2010年,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和墨西哥5国人口占拉美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7.6%,总数高达3.4亿。
从拉美各国的城镇化水平看,有些国家的城镇化率甚至远高于同期的欧美国家。2010年,拉美国家城镇化率超过美国(82.3%)的有5个,城镇化率为70%—80%的有5个,上述10个国家的人口之和超过拉美总人口的50%以上。换言之,拉美地区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化率高于欧洲或美国的国家。有的国家比如巴西城镇化的“赶超”特点更为明显,甚至用“失控”来形容也不过分,成为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城市病的根源之一。
“过度城镇化”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拉美城镇化的赶超特点带来一种独有的“过度城镇化”现象。一般来说,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比值被视为衡量城镇化程度是否适度的一个标尺。在过去的100年里,拉美城镇化进程呈现出“超前”和“过度”现象,导致城镇化与工业化严重失衡。2009年,全球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但是,早在半个世纪以前的1961年,拉美城镇化率就已超过50%。据有关研究,1999年世界平均城镇化率是4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5165美元,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比值是1.48;而拉美平均城镇化率则高达7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4039美元,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比值高达2.50。这说明,拉美城镇人口的数量大大超过工业化所能吸纳的程度。
“过度城镇化”对拉美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年来,很多学者将“过度城镇化”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称为“拉美陷阱”或“拉美化”。一方面,在拉美的经济增长中,城镇的贡献率大约是50%;另一方面,“过度城镇化”不可避免地导致该地区出现诸如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和两极分化、贫困发生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住房紧张与贫民窟问题突出、医疗和教育资源不足等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反作用于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成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