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召开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发展与转型:中国与拉丁美洲共同的议程”论坛上,与会中拉学者就中拉贸易转型、中拉上方各应采取何措施来推动中拉关系发展、中国与拉美开展整体对话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就上述问题,今日中国杂志记者专访了中国的拉美问题专家,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研究员、西南科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平,请他对这些话题进行了评论。>>>视频进入
贸易转型:双方都要寻找一种新的方式
针对拉美学者提出的中拉贸易以拉美向中国出口原材料、中国向拉美出口工业制成品为特点,造成中拉贸易不对称问题,吴国平认为,中国和拉美目前的贸易结构或者经贸合作结构实际上是适应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增长这样一种模式的。在此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靠大量的投入、尤其是原材料的投入来提高的,属于投资拉动型的增长和资源拉动型的增长。因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更多的资源消耗,现在这种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了,中国经济需要转型。而中国的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迫使中国和拉美目前这种经贸合作模式需要面临深化和多样性的变化。
“深化就是说我们要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使中拉的经贸合作能够更加符合双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需要,双方都面临一个经济结构的转型、转变。另外,中国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意味着中国今后从拉美进口的原材料将不会再继续增长,相反的要继续减少。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要使中国和拉美的经贸关系更加平衡、更加符合双方的利益,那么双方都要寻找一种新的方式。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吴国平觉得对双方来讲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所谓的机遇,就是说如果中国增长方式转变,虽然我们对拉美原材料的进口会减少,但我们对拉美能够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产品会有所增加。“在这一方面,我更认为拉美是有自身的优势的。单从食品来说,拉美有很多的有机产品、天然产品可以向中国出口。从制成品来讲,拉美也同样可以将原材料加工成制成品向中国市场出口。因此对拉美来讲是存在着一个机遇。”吴国平说。
对中国来讲,同样存在着一个机遇。中拉经贸关系多样性意味着中国对拉美的投资将向更多的领域去拓展。同时,中国对拉美的出口可以从目前资源型的产品出口转向对拉美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因此,中国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对双方的经贸合作和经贸关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中拉双方都面临着新的选择,这对双方来讲也都是一个机遇。但是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这个挑战就是我们双方在这样一种转型过程中能不能实现深化合作和合作的多样性。这就是我们双方面临的挑战。
吴国平还提到,从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许多拉美国家经济增长呈现出下行的趋势。主要的挑战一个是外部的不确定性,美国的经济的复苏的力度能够达到什么程度、持续多长时间,这关系到拉美一部分与美国有贸易往来国家的经济发展;从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看,欧洲今年的经济要比去年还要低,而且今年欧洲出现衰退的程度可能也更高,这对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同欧洲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影响更大,这也影响到初级产品、原材料的国际价格和出口的量的变化;中国、印度这样曾经经济增长非常快的国家,现在也出现了放缓的趋势,带来原材料价降量缩,这两个相加就使得拉美原材料的出口国,尤其是南美洲国家,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另外一个挑战是经常项目的恶化,原材料的外汇收入减少了,这使得拉美的财政压力变大。
由此看来,拉美国家也像中国一样面临着出口结构的转变。资源型的出口怎么样能够向其他方面的结构更优化并转型,这是拉美同样面临的一个压力,对拉美经济增长来讲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解决矛盾:需要少抱怨、多研究
中拉学者都承认,进入新世纪,中拉关系发展速度非常快,都超过了双方预期,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矛盾。一些拉美学者经常提出要中国多做些努力来推动中拉关系,中国对此也做出了一些积极反应。而中国学者也呼吁拉美各国同时也该做些什么才能把中国和拉美的合作推向深入。
对这个问题,吴国平首先分析了近十年来中拉关系发展比较快的原因。他说,人们看到的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中拉的贸易增长比较快,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对拉美初级产品进口增长比较快;第二个是中国对拉投资增长比较快。这两个方面加起来就显得中国和拉美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比较迅速。这就带来了一些人们的忧虑,尤其是拉美的一些产业界、企业家、学术界。他们思考这样一种不对称的发展,也就是说中国对拉美的处级产品进口和投资太迅猛了,使得拉美对外经贸有种失衡的感觉。
吴国平认为,这一状况是需要改变的,尽管它是过去一个阶段不可忽视和否认的结果。随着中拉关系未来的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会得到改变。怎样改变它?“我想双方都需要做努力。第一个就是双方的学术界要去研究中拉合作的新的选择、新的路径。我认为现在学术界研究的少、拿出的措施也少,却是抱怨的多、批评的多。我想批评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寻找更好的途径来改善它、完善它,为未来寻找出新的路径来。我跟拉美人经常提出‘拉美能向中国出口哪些产品’这个问题,这些产品不是用来再加工、再出口,而是直接满足中国国内市场的需要。这是拉美现在需要思考的。”
“另外,目前中国向拉美的投资过于集中在某些领域,尤其是资源型领域,拉美人对此有抱怨。那么现在我就要问,拉美在制造业部门有哪些是向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放的?有哪些优惠或者哪些措施?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
吴国平还提出“拉美的企业如何融入到中国来”这个问题,并自问自答说,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城市化就为拉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比如说,服务业的投资就是一个机遇,因为中国的城市化必然会带动服务业的增长和扩张。这样就需要投资,而这部分投资,像中国同拉美某些国家有服务业的自贸协定,这就是一个机遇。拉美企业怎样抓住这个机遇,这是拉美学术界和企业家应该去思考的、研究的。
整体对话:还有一定难度
去年温家宝总理访问拉美的时候,提出了中国愿意与拉美整体开展对话。最近拉美一些地区组织的官员也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望,希望拉美作为一个整体更好的融入国际社会、更好的地对华来合作。
对这个问题,吴国平认为,中国和拉美都希望加强整体对话的愿望是很好的,双方都想建立这样一个平台的愿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目前无论是拉美的次区域的国家之间还是更大范围内,拉美内部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差异从目前来看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存在。那么在这样一种差异基础之上,拉美内部的共识是不是很快容易达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拉美的内部不能达成这样一种共识,那么拉美要跟中国来对话,我想是有一定难度的。”他说。
“我可以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中国有关方面曾经想跟南共市去谈判自贸协定,但操作起来又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南共市内部目前对各国的市场开放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在内部没有达成一致的基础上,中国要把拉美作为一个整体来对话,我想还是有一定难度、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需要双方多做研究来推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