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论坛>专家访谈>正文
信心和团结之旅 合作与友谊之行
作者:吴白乙时间:2014-07-09 00:00:0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下周前往巴西,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并正式访问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古巴四国。

金砖国家是新型国际多边治理机制之一。它由全球金融危机所催生,在后危机时期“抱团取暖”,协调政策,各成员国先后出台了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成功拉动内需,并为稳定世界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近两年来,随着刺激效应的回落,流入新兴市场的国际资本大量萎缩甚至净流出,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许多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放缓,同时饱受高通胀之苦,货币政策被迫收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们对新兴经济体的命运由喜转忧,甫见复苏之曙的西方国家舆论也再度质疑金砖国家的发展前景。

在此背景下,习主席与金砖国家领导人聚首巴西利亚,会向外界传递何种信息?

首先,加强团结,逆势而上。金砖国家的共性优势在于其人口、资源、市场规模以及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同时均面临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周期内推进结构转型,培育内需和技术创新等挑战。目前,中国经济仍保持7%以上的增速,其他金砖国家的下跌趋势已经止住。2014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经济增速约为0.1%,巴西为1.5%,印度消费价格指数连续3个月处于下降趋势,高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如何及时抓住“逆风”减弱的有利时机,改变自身经济的脆弱性,是各成员国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此次领导人会晤将再度确立各成员国团结一致精神,共同提振实现包容性增长目标的信心。

其次,形成合力,展现成果。此次峰会将进一步落实德班会晤的有关决议,有望在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建立成员国之间应急储备两大问题上达成最终协议。设立开发银行的历史性意义在于,金砖国家可以独立地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项目提供贷款,届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将不再是世界上唯一能提供国际金融援助的机构。而应急储备(外汇储备库)在整体上为成员国财政和外汇风险提供保险。当成员国出现货币恶性贬值、银行系统危机,或者发生资本严重外流时,便可获得救助。

再次,增加议题,扩大合作。金砖国家合作6年来,对话协商内容从无到有,从虚到实,逐渐丰满起来。目前,各功能性工作组正随合作程度不断深化,在组织规范、官员层级和日常工作运行等方面有了多元化发展。此次会晤期间,习主席和各国领导人不仅将讨论金砖国家自身发展议题,而且还可能就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特别是加强各国政治安全充分交换看法。此外,除按传统会见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成员外,习主席等还将与南美国家领导人集体会面,表达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与拉美地区合作的意愿。

习主席首次以国家主席身份对巴西等拉美四国进行国事访问,也是继去年5月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三国后,他第二次踏足西半球这块神奇的大陆,也意味着在上任一年多的时间内,中国国家主席的足迹将遍及整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习主席此访的最大亮点是将与拉美国家领导人一起开启中拉整体合作之门,随后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部长级会议将于年内召开,这些重大进展标志着中拉关系再上新的台阶。

推进中拉整体合作是双方关系全面升级的迫切需要。2001年以来,中拉经贸合作快速发展,贸易额由149亿美元跃升至 2616亿美元,翻了17倍,中国已成为拉美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拉美也成为全球对华出口增速最快的地区,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仅次于亚洲。中拉之间务实合作的“跨越式”成长为中拉整体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也带来部分贸易、投资不平衡的新挑战。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基于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逐渐导致产品和地区集中度过高的问题。资源类大宗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成为双方贸易的主要构成,且集中于少数资源性国家,技术和服务贸易比重很低。与此同时,中国对拉投资也大多集中在南美矿产资源国。由于双方在国际环境压力下都需加大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中拉经贸合作的原有结构也将达到调整的“拐点”。就贸易而言,中国对拉贸易市场需进一步向中美洲和加勒比等西半球“腹地”延伸,并随着国内产业的升级,技术、服务类产品走向世界各地也实属必然。在投资方面,不仅拉方普遍希望中方对拉投资领域和国别的多元化,帮其解决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等瓶颈问题,而且中方也存在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将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出去等客观需要。总之,经贸合作是中拉关系的基本动力,其动态失衡既来自中国与任何拉美单一经济之间的体量和增速差异,也来自双方在全球生产和贸易链角色定位以及转型升级的需要。中拉双方只有在整体和多边层次上布局谋篇,确定新的合作目标和游戏规则,才能指导双方实现更大程度的优势互补与发展共赢。

发展中拉整体合作,双方用“一个声音说话”,是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迫切需要。拉美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集中地区,其参与全球治理的主动意识和能力较为突出,是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改善全球治理体系的长期过程中可以借重的主要力量之一。随着拉共体的诞生,中拉加强政策协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有了更加宽阔的平台,相互认知、增进互信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大。

作者:吴白乙,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9日第618期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