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时间:2014年7月23日11:00
简介:7月15日至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古巴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拉领导人会晤。习近平主席选择巴西等四国传递了何种信号?应如何从中国外交的全球布局中理解此访的意义?怎样评价近些年中国在金砖国家峰会中的角色?中拉未来的经贸合作前景如何?中国网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吴白乙为您解读。
“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15号到23号,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古巴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阿领导人会晤,习近平主席选择拉美这四个国家出访传递了何种信号,怎样从中国外交的全球布局中理解此访的意义,中拉未来的经贸合作前景如何?中国网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吴白乙为您解读。
吴所长您好!感谢您作客“中国访谈”,首先请您为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
您好!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见到你们。
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之后这是第二次对拉美进行访问,这次出访四个国家: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古巴,您怎样评价习近平主席这次出访的意义呢?
在我们看来,这次出访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国别,而是在于中国和拉丁美洲已经共同宣布建立中拉论坛这样的整体合作机制,随后有一系列配套的对话、政策协调和双方沟通机制的建立。这是继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比如像非洲,像东盟,像中东、海湾国家,我们都建立了类似这样的合作机制。中国和上合组织成员国,也有这样的合作机制。中拉论坛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整体合作的开启,它超越了以往对单个国别的访问。这次访问有四个国家,它最大的亮点是在中拉整体合作的前提下,从此中国和拉丁美洲进入整体规划布局的局面。
从份量而言,拉丁美洲占我国外交怎样的位置呢?
可以说越来越重要。新一届领导集体就任以后,对中国外交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总体来说,我们的外交从地域上来说,面向全球的动作更大,从国别和区域来说,面向发展中世界的动作更大、力度更大。去年习近平访问非洲,参加了在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会议,这是推进了和非洲的合作。今年借着第六次领导人的会晤,我们建立了和拉丁美洲国家合作的机制。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心调整,更多地面向广大发展中世界的标志。
听说这次会晤是中方发起的,是这样吗?
中国提议的,主要是因为我们希望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开展整体性合作的机制,首先是对方有这么一个机制,比如非洲有非盟,亚洲有东盟,所以开启了这样一个机制。
双方提出建立中国-拉共体论坛,您对这个论坛的建立有什么样的预期呢?
中国和拉美的关系是从双边经济领域的合作开始,走到今天,成绩是非凡的。1990年代时候我们的双边贸易大概只有几百亿的水平,今天达到2600多亿的水平,增长了17倍。前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访问中也提出来,未来5年,中拉双边贸易要超过4000亿美元大关。这次习主席在访问中提出未来十10年要超过5000亿美元的大关。10年过5000亿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中国和美国目前大致的贸易水平,可见拉美国家的发展是进入了一个快车道,中国为拉美国家的发展也提供了动力和需要,起到了拉动的作用。
在这个机制和平台上怎样为拉美国家提供更多的便利呢?
作为发展中经济和发展中世界,到了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是改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包括提供更多的发展动力和就业机会。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有很多内生发展中的矛盾,包括过剩产能和贸易结构也需要调整,这在中拉贸易中也在进行调整,包括从地域来说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宗商品的出口国,比如能源产品、资源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大国,而并不是和整个拉美国家在结构上、地域上很平衡,从体量上也是很大的差异。中拉整体合作机制有一个共同的规划,使得中国发展的成就,中国发展的能量和中国合作的智慧能够从更广的角度辐射或覆盖到整个拉美地区33个发展中国家。
除了和拉美、加勒比地区的领导人会晤,这次习近平主席访问的一大亮点就是和金砖国家峰会领导人会晤。对这次峰会,您怎么评价中国在这个合作机制中的角色呢?
我觉得金砖合作机制最大的不同,或者它和旧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机制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出发点是平等的。大家都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二战的基础上,整个欧洲经济一蹶不振或者是废墟状态,美国出台了大量的援助和经济振兴的计划,也把美国当时积攒起来的工业产能转移到了欧洲,使得欧洲快速进行了经济复兴。在这个基础上首先是援助和被援助的概念,它是不平等的。中国在今天的金砖机制中不管提出什么样的倡议和方案,都是基于五个成员国完全一致的平等意义,以及我们刚才看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股份和投票权重的安排,我们就可以看到大家是平分的。
刚才您提到了金砖银行,因为有分析指出全球金融体系,传统上是由美欧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主导的,这次金砖银行的设立无疑让西方国家都“笑不出来了”,您怎么评价?
我们不能把它看成和旧的世界金融秩序完全脱钩的平台,我觉得它是一个补充性的机制,因为从规模上我们现在还赶不上原有的体制,但从效能上我们瞄准了一个新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这次峰会领导人共同提出来的——包容性的可持续增长这样一个解决方案。所谓的包容性,就是指我们自身的发展成就通过结构调整要更多地惠及国内或者五个成员国的广大人民。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是一种包容和协调的发展,而不是排斥的竞争关系。所以,我觉得金砖的机制建立第一是很大的补充。在过去和现有机制体制里,它们的救助目标、救助标准和援助的对象都有很大的不公平性,不能够有力地回应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的贷款和发展的需要。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它的救助重心主要在欧元区。现在随着大规模的刺激计划的退出,随着美国的QE3的退出,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着流动性紧缺的问题,国内又变成了通胀压力很大,经济下行的风险也表现出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谁?只有靠我们自身,众人拾柴,把我们的储备拿出来,把我们的力量拿出来,建立这么一个开发银行,而且不仅惠及我们五个成员国,将来更多地要瞄准广大发展中国家。我们每个成员国背后所代表的区域都有这样一些大规模的、国际性的建设项目需求,这是我们的优先考虑。所以,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它是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开发银行,我觉得它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当然,又不是另起炉灶,完全和目前的机制脱轨或者是抗衡。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公平性。
在总额达到1000亿的金砖应急储备基金中,中国拿了410亿,有人称中国这回要“当头”了,这个您怎么看?
我觉得这和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相关,因为在这个应急机制里,资金来源首先是要实现五国之间贸易的互惠,包括本币之间的结算和互换安排。中国是世界贸易第一大国,我有这样的能力为这样的安排做一个背书,所有的钱都放在各自央行里,一旦发生紧急的情况才拿出来。中国第一贸易大国和高额外贸储备的能量都是为所有的大国做这样的背书,这也体现了中国的智慧、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形象和中国的责任。
金砖国家积极争取的开发银行最后花落上海。未来,中国将在金砖银行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给中国将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呢?
我个人解读行址选在上海,与全球范围内对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或者世界经济最繁荣、增长最快地区的预期是一致的,就是21世纪东亚地区的崛起,这是不容怀疑的,包括美国人在内、欧洲人在内,都是这么讨论的。所以,美国人才更多地把它的战略转向了亚洲,转向了太平洋,美国也要是实现在这个地区政治、经济、贸易多方面平衡的“再平衡”。所以,行址选在上海有一种代表性的意义,也符合这个地区快速发展的现实和需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符合中国下一步发展战略的需要和大家的这样一种预期。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出台了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方案,我觉得上海未来的定位,从中央到地方,大家都跟明确,就是要把上海打造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所以,这个行址的选择,首先要看它背后所依靠的发展动力,再有就是看它的金融便利性和条件的便利性,我觉得上海会逐渐具备这样的基础。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建立这样一个多家的或者是发展中世界的多边发展银行,对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也是极大的促进。
我们知道行长是印度人,您怎么看?
这恰恰恰体现了金砖国家的机制——相互的平衡,大家看到很多消息了,怎样实现这样的平衡,包括巴西有一个让贤,当然,巴西当了董事会的主席。
刚才我们讨论的经济议题,在今年的金砖峰会上,“政治协调”首次成为会议中的一项单独议题,结合近年来并不是特别和谐的政治形势,您认为金砖国家的合作是否会向着政治安全领域发展呢?
治理这个词是处在和平与稳定这个前提之下的,只有获得和平与稳定才能有发展的可能。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世界,一方面,和平和发展是大趋势,是人类的共同诉求,是大家思想观念的主流。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否定,各种各类传统的、非传统的安全隐患或者直接的这样一些挑战,有前所未有的。我们在国内也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所以,政治安全的前提就是我们要通过跨国合作,来实现大家在发展理念上、在制度共处的角度,实现更好的、深度的互信和理解,实现包容,才不会打仗,才不会发生冲突,我们才会获得下一步发展的机缘和条件。
从另外一个角度,金砖这样一种基于经济合作,互补性非常强的这样一种机制,大家一路走来,经过5年,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发展中世界同样可以有世界未来治理的担当。相对于西方传统的概念——排他性的、统一的地区军事结盟,通过单方面的武力干涉和不平等的政治条件,我们这样一种形式可能更健康、更符合广大成员的需要,也符合今天世界的现实。
我们看到了伊拉克战争等留下的隐患,战后秩序的重新恢复和平衡需要更大的投入。实际上,如果当初不那么做,可能今天这种灾难性的后果就不这么明显了。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我们今天发展了,我们还去走前面这些国家的老路。还有一条最重要,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机制,通过我们自身力量的这种团结和凝聚,我们形成了事实上是对西方所主导的国际秩序的一种平衡,也发出了我们的声音,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战略上的牵制。
这次习主席访问的几个国家中,除了巴西,还有阿根廷、委内瑞拉、古巴,在这几个国家中,习主席的这次访问有哪些亮点和成果?
我觉得最大的亮点就是它进一步夯实了我们和拉美的核心伙伴国家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我最近也看了一下,主席几站访问所签订的协议,基本上每一家都是十几到二十项的合作协议,基本的领域,当然各个国家的国情和内容太一样,但基本涵盖了教育、科技、基础设施、贸易、金融、能源等方面,所以,也表明拉美国家的经济结构有很大的同质性,都差不多。它的竞争优势在于资源,在于能源,在于它丰富的自然资源所养育的这样一些基础性的产业,但是它所缺的是更良好的基础设施,更充分的金融供给或者流动性。我们通过这样一种合作,输出了中国的金融能量,签了很多优惠的或者是双边的贷款协议,为处于后金融时期不太确定增长前提之下的拉丁美洲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就这四个国家而言,我觉得非常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我们和这几个国家的这种传统友谊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习主席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空前程度的热烈欢迎,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过去我也没有见到,说老实话,我们前任领导人也没有得到这样的热爱。
就好象是刮起了“中国旋风”一样,中国的温度迅速地上升。
是的,热情洋溢,而且毫不掩饰,这样一种规模,这样一种直白,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表达,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它也表明,经过十几年来中拉经济多层次、跨领域的长足发展,实际上双方的友谊、我们务实合作的好处,都已经惠及广大的民众了,所以这些国家的政府就有这样的底气去高规格地接待中国领导人。换句话说,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换作一个西方领导人,不但拿不出这么大的一个经济贸易合作的单子来,更主要的是中国的形象、中国的公正、中国的道义,这些已经深入拉美人心,拉美领导人当然有这种底气高规格地去接待习主席。
中国在拉美非常受欢迎,这次习主席的出访也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您认为是什么促使这些成果的达成呢?
刚才我讲到了中国的能量,我们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后,今天我们有了这样的手段,我的贸易可以调整,我的金融可以输入,比如你需要我成为你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市场,那么我同样可以加大进口。但是最根本的问题还不在这儿,我觉得就是中国领导人带去的是一个全新的国际合作的理念,这个合作的理念从四个方面来讲,在政治上我们就是追求志相同,而不在于山高水远。
习主席也说了“中国梦”和“拉美梦”是相通的。
我们在地理上离得很远,我们的经济制度相差比较大,但我们有共同发展的心愿,我们对世界秩序的追求和看法是一致的,这就是志相同。在经济上中国和拉美都寻求合作,而不寻求排斥,在经济上中国一直在推进合作主义这样一个核心理念,而不采取门户之见,不以邻为壑,也不以大欺小。我觉得这个概念是受到欢迎的,所以,我们进一步扩大中拉之间,中国和每一个到访的拉美国家之间的互补性的优势,急人所需,把双方的合作与发展的需要对接起来,我觉得这是访问所带去的一个核心理念。
第三个是文化上,我也印象非常深刻,主席这次作为国礼带了很多中国的电影电视剧。
《失恋33天》。
也受到了对方非常大的关注和热情,当然我不知道是不是用西语翻译出来的,但我相信这个终究会在拉美国家电视台得到热播的。因为主席在巴西演讲的时候也提到,我们当年是青年时看的巴西电视剧《女奴》,讲到伊佐拉等,这都是文化上的互鉴,这种互鉴的前提是不认为自身的文化有超出别方文化的独特优越性,我在文化上视你为平等的,我是一种包容的,我是一种互鉴的心态。所以,文化上主席一再讲,物有不同,物有差异,这是物之情也,物本身就是一样,我们中国人常常说五个手指头不一般齐,但文化上我们采取这样一种包容、互谅的心态。所以,我想中国的文化元素通过主席的访问,也大大深入拉美人心了。我印象特别深刻,主席在离开布宜诺斯艾利斯机场之前,提前下车了,是因为这些巡警陪他,一路护卫,但到了机场之前,主席听身旁的工作人员说,按照规定他们是不能进机场的,主席就从专车上下来,和他们每一个人握手。在当今的世界,在全球大国领导人当中,这是非常罕见的。它向外界传递什么?就是中国领导人的亲和力,这种人性感,这个也和中国文化上讲到的国际合作的理念有密切的关系。
第四,在安全上,这个我们常常说到了,在安全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国要走国际合作的新型发展大国的道路要传递的核心理念,人家不断地说中国发展了这个,发展了那个,是一种威胁。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国际安全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会去做那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东西,而强加于人。所以,我觉得习主席向拉美的领导人乃至于普通民众传达了这么多丰富的信心、理念和人文的信息,这是这次访问非常大的亮点和价值。
其实我们同事和一些年轻人私下里探讨,习主席的这个访问确实符合了我们网上爱说的一句话“高端、大气、上档次”。
很有意思。
特别有意思。中国和拉美的友谊是源远流长的,这次行程也引发了西方媒体的关注,他们说中国又是进军美国“后院”了,对此您怎么看?
这个事说起来很复杂。中国是一个新的力量,在拉美来说,从传统上它首先是欧洲这些前殖民地国家的势力范围,他们的影响力,包括语言文化上都早早地植入到拉美这块土壤里去了。随着美国19世纪末期这样一个全面的崛起,它和拉丁美洲在方方面面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关系,但美国人一招不慎,把人家作为“后院”来经营,结果现在吃了很大的苦头。这是为什么?基于不平等,基于强加于人。可能初衷上也有一些善良的举动,包括宗教上的概念,但是美国人在对外政策上是极度的利己主义。他不是采取一个标准,而是随时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所以经常会朝令夕改,经常会颠三倒四,经常也会言行不一,而且还直接用武力来干涉人家。所以,拉美本来有一个受欺负的传统,大家还记得,查韦斯送给奥巴马那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那就是拉美人对自己命运的历史反思。当然,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这个帐算到了殖民主义身上。
我们今天看,实际上,从现实的角度看,美国和拉丁美洲之间地理上更近,西班牙语是美国中学外语教育的第一大语种,在美国的西班牙语裔、拉丁语裔的移民数量也日益增多,而且是美国历届政府所必争的票箱,对美国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相互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也是无法否认的。中国是一Emerging,新兴力量,我觉得中国在这个地区的作用,我们更多的是从务实合作、根据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对方来对接,满足他们这些国家的发展需要,当然中国自身也有发展的需要。所以,这是一种南南合作的伟大探索。
因此,中国整体上在这个地区的作用,当然我们也有一些工作中的缺点,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我们从基本的政策,从主要的业绩角度来说,是无可指责的。所以,我们和拉美国家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平等互利的一种关系。拉美国家认为我们是起着一个非常关键的、日益重要的这样一个建设性作用。美国人也表示,至少官方表示说“我们乐见中国在这个地区发挥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因此,中美两个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怎么看待对方和第三方的关系。我作为一个研究拉美的学者,很长时间来一直在和我的朋友——国外的朋友谈这个概念,中国和拉美的关系,我们绝不是针对第三方的;同时,我们也不会为第三方的关系所左右。这一次和委内瑞拉,我们把中委关系从过去的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今天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国更加鲜明地打出了这个旗帜,就是我和发展中国家任何一个国家的这种双边关系,不会受制于这个国家和另外一个大国之间的关系,这是两条:第一,我们不会针对第三;第二,我也不会受制于第三方。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中国访谈”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吴所长做客“中国访谈”来为我们解读习主席此次出访的成果以及意义,对于习主席这次出访的外交风格以及影响力做了评析和解读。
谢谢你小李!
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编/主持:李虹霖;文字:韩琳;摄像:李双江/庞睿;导播:李哲;图片: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