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本所动态>正文
文化抵抗和革命的音乐——拉美印第安电影展映系列之四
作者:李菡时间:2012-09-20 00:00:00来源:
 
9月6日,社会文化室举办了“拉丁美洲印第安运动:影像与现实”系列电影展映活动第四场。本次展映的主题是“革命与音乐——简评墨西哥电影《小提琴革命曲》”,活动由社会文化室副主任郭存海博士主持,李菡做主评人。来自拉美所内外的学者、老师,以及对此议题感兴趣的其他观众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展映的主题影片是2005年上映的墨西哥电影《小提琴革命曲》(El violín)。影片讲述了祖孙三代不仅以传唱民谣述说历史,同时参与农民起义力图改变历史,然而这是一次“未完成的革命”。从西班牙殖民者踏上美洲大陆之日到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从未放弃改变自身命运的斗争,斗争内容从昔日的反抗西班牙殖民者转变为现在的推动土地改革和改善自身生存状况。       
李菡根据影片反映的两大主题:革命和音乐,分析了墨西哥印第安人的抗争史和印第安的抵抗文化传承形式——音乐和神话。
首先,影片故事反映了墨西哥历史上两场著名的农民革命:1910年南部首领萨帕塔(Emilio Zapata)领导的印第安农民起义与1994年萨帕塔民族解放军发动的农民起义(即恰帕斯起义)。祖孙三代投身农民起义的情节设置反映了两场伟大革命之间的传承关系。这两场起义虽时隔84年,但从根本上反映了墨西哥印第安人的处境仍未获得较大改善。1910年农民起义提出土地改革要求,成为推翻迪亚斯独裁统治的重要力量。然而,墨西哥革命(1910~1917)之后的发展历程未能有效解决社会贫困问题。印第安人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其经济状况无法得到改善,其政治权利无法得到伸张。1910 年土地革命的主要成果——宪法第27条于1992 年被萨利纳斯政府修改,允许买卖土地,使印第安人的部落土地、农民的村社土地受到迫在眉睫的威胁。这成为1994年恰帕斯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土地革命的不彻底和印第安人的权利诉求成为墨西哥发生两次农民起义的内在因素。
恰帕斯地区的印第安人曾经创造了伟大的玛雅文明,由于距离文字仍有一步之遥,其文明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播。从殖民时期至今,印第安人500年来形成的抵抗文化的传承形式在影片中主要表现为音乐和神话。墨西哥民谣El corrido是一种即兴歌曲,演唱者可根据某一事件随编随唱,内容可分政治性,历史性和情歌等。民谣在墨西哥独立斗争中和墨西哥革命中起到了鼓舞人民斗志的积极作用,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神话反映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以及民族精神,表现了印第安人认识世界、征服自然和思考自身生存的方式。影片中爷爷对孙子讲的神话故事则揭示了印第安人世代抗争的根本原因。
本片荣获国内外50多个电影奖项,这与其朴实的风格和深厚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不无相关。导演有意采用黑白影像再现历史真实感,同时模糊故事背景让更多的观影者引起共鸣。因为革命的故事不仅影射墨西哥的20世纪,它也存在于拉美或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和现在。同时,导演启用非专业演员,尤其是男主角的扮演者塔韦拉(Tavira),他的表演获得2006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男演员奖。塔韦拉本人是墨西哥一位传奇式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为推广民俗音乐付出毕生心血。《小提琴革命曲》则是一部为他量身打造的影片。
本次展映活动促发人们思考革命的斗争形式,以及底层社会争取权利的方式。参会者纷纷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自8月16日以来,社会文化室已先后展映了《雨水危机》、《雄鹰之血》、《观鸟者》等优秀拉美印第安题材电影。下期,也是最后一场展映活动将于9月13日举行,届时将由魏然解析阿根廷电影《内债》(La deuda interna)。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