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政治变迁”项目组参加中国拉美史学会第18届年会,并在山东调研
作者:谭道明时间:2014-12-08 00:00:00来源:
2014年11月14-21日,“拉美政治变迁”项目组参加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8届年会暨“拉丁美洲与外部世界”学术研讨会,并在山东省济南和青岛两地考察调研。
一、参加中国拉美史学会第18届年会暨“拉丁美洲与外部世界”学术讨论会
项目组于11月15—16日参加了在山东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8届年会暨“拉丁美洲与外部世界”学术讨论会。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成立于1979年12月,现有会员200余人。自成立以来,研究会举行了一系列全国性的学会研讨会。年会每2年召开一次,是国内拉美学界的盛会,在国内拉美学界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世界史所、欧洲所,南开大学拉美研究中心,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所,天津外国语大学拉美研究中心,西南科技大学拉美研究院,江苏师范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大学,江汉大学,暨南大学,天津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国内拉美研究机构及高校的70余名学者和研究生。
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少华代表学校致辞。他对各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山东师大的历史与办学情况。他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可以促发展,对拉丁美洲历史的研究能帮助中国更好地了解拉美,走近拉美。他相信,会议的召开必将会达到展示成果、交流感情、加强合作、推进发展的目标,也必将会极大地促进山东师大及山东省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山东师大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朱亚非教授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认为本次年会对于推动国内拉美史学研究与交流、增进中拉友谊以及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拉美史学会现任理事长、福建师范大学王晓德教授就我国目前拉丁美洲史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几点思考。首先,最近几年,由于我国与拉美地区外交关系发展迅速,国家对拉美史研究越来越重视,国内已经逐渐掀起拉美史研究热潮,地方院校成立的拉美研究中心是最好的证明,而且高校也逐步开设拉美史课程。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拉美史研究面临重大挑战,最大的发展瓶颈是科研人才匮乏;其二,未充分利用西班牙语原始档案资料,并且,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和西班牙语两种外语的人才较少;其三,拉美史研究项目获取国家的资助较难,例如在申请国家社科基金方面,获批的拉美史研究的项目数量还很少。他认为,拉美史研究应该基于扎实的历史基础,与现实充分结合,努力寻找并拓宽学科发展的空间,推动这门年轻学科健康发展。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拉美史研究会顾问徐世澄研究员,中国拉美史研究会顾问、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郝名玮研究员,中国拉美史研究会顾问、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沈安研究员,中国拉美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南开大学拉美研究中心主任韩琦教授,中国拉美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副所长江时学研究院等专家学者作了大会报告。
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就中国拉美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奥巴马上台以来的美拉关系、中国学术界对拉丁美洲与外部世界的认知、新世纪以来西半球国际关系的变化与中拉关系、中国在拉丁美洲的经济存在、拉美国际关系理论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拉美政治变迁”项目组首席研究员袁东振在大会上作了会议发言,题目是“拉丁美洲的崛起及其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他首先肯定了“拉美崛起”这一客观事实,并指出它主要有五大表现:拉美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一批拉美国家有望在近期步入高收入甚至发达国家行列;拉美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国际话语权增加;拉美国家的发展政策趋于稳定,发展道路趋于成熟;拉美国家的自主空间扩大,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同时,“拉美崛起”对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有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权益;有利于国际力量均衡化和建立多极化世界,有利于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但是,也应看到,也存在一些制约这一地区崛起的因素:拉美区域合作更加分散化,不能用一个声音说话;拉美国家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仍缺乏公认的地区领袖;拉美地区中小国加对各个地区大国缺乏信任,团结的意愿受到抑制。
袁东振研究员指出,“拉美崛起”对中国既有正面影响,也有其他影响。拉美崛起和拉美地区政治格局的改变,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中国和拉美国家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全面合作和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中拉发展经验的共鉴,有利于增强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拉美崛起有利于扩展中拉共同战略利益和战略合作关系,为中拉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契机,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条件因而也更加有利和成熟。然而,它也可能对中国有其他影响:双方在某些领域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地会有所增加;伴随拉美国家的崛起,其对中国与拉美的贸易合作提出新期盼和新诉求;拉美国家在崛起过程中对中拉贸易模式仍有不同程度忧虑;少数拉美人对我对拉投资动机甚至有片面认识。
袁东振研究员认为,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利益融合是未来中国与拉美合作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为了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拉双方应积极地去探寻新的利益汇合点,对当前双方交往中一些看似存在利益冲突的问题进行冷静、客观分析,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及时化解。
项目组执行研究员杨建民在会议的第一单元做了题为“国际组织与拉美国家的司法改革”的报告。他指出,拉美国家的司法改革是世界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拉美国家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主巩固和社会公平正义。他认为,拉美国家的司法改革的启动和实施过程受到了美国国际开发署、世界银行、美洲国家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双边和多边国际组织的国际组织推动,属于大陆法系的拉美国家受到了英美法系的重要影响。在拉美国家民主转型和巩固的过程中,这些国际组织不仅对拉美国家开启司法改革施加了影响,而且通过各种方式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智利和秘鲁就是其中典型的案例。不过,他指出,上述国际组织支持的拉美各国司法改革留下了西方烙印,更可能成为有利于西方干涉拉美国家的一种方式。
袁东振研究员还受邀担任第五单元的会议评论人。项目组其他成员全程参加了会议,并积极参与相关单元的讨论。
二、赴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编辑部调研
11月14日下午,项目组一行刚到济南,就赶赴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编辑部进行调研。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9月,2000年10月入选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人,校内外兼职研究人员12人。该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之一涉及拉美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关注其变动趋势等, 曾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拉丁美洲社会主义及左翼社会运动》的研究工作。《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创刊于1984年,是国内唯一以研究和介绍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专业学术刊物,设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国外社会主义纵横”、“前苏联东欧研究”、“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社会主义”和“学术探索与争鸣”等栏目。
项目组与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杂志主编王建民教授,统一战线研究中心主任、《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杂志副主编蒋锐教授、编辑李济时副教授等进行座谈,并与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的学者进行了友好交流。
王建民教授首先介绍了该所和杂志的一些基本情况,着重介绍了其与拉美所之前的课题合作,并向项目组一行赠送了《拉丁美洲社会主义及左翼社会运动》等书刊。
项目组对此表示感谢。首席研究员袁东振和执行研究员杨建民介绍了拉美所和政治室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近年来在拉美政治、特别是古巴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拉丁美洲研究》编辑部主任刘维广编审介绍了《拉丁美洲研究》的出刊情况和办刊经验。
双方就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动向、拉美左翼和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研究方法、未来双方的交流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建立了学术联系。
三、赴中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华东设计分公司调研
中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华东设计分公司是项目组重点调研的单位之一。它成立于1974年,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属最大的石油炼制工程设计院,现有员工近1500人。它是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甲级设计院,主要从事炼油化工、煤化工、油气储运、油田地面、长输管道、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工艺设计、基础设计、详细设计及EPC总承包服务。近年来,该公司在阿根廷、委内瑞拉、牙买加、哥斯达黎加、秘鲁等多个拉美国家都有工程项目,在对拉投资和工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座谈会由该公司王国庆书记主持,该公司拉美项目组的业务骨干、工程师十余人参加了座谈。王书记首先对社科院拉美所“拉美政治变迁”项目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设计院的发展历程、业务情况、人力资源、国内外地区的业务扩展。党群工作部主任宋辉简要回顾了该公司在拉美一些国家的已完成和在建工程项目情况。袁东振研究员对此表示感谢。他介绍了“拉美政治变迁”项目组的研究与调研目的,重点谈到了目前我国在拉投资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以及国内拉美研究的现状,希望拉美学界的研究能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也希望各位实务工作者能够敞开心扉,多谈心得,为项目组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研究素材。
随后,该公司哥斯达黎加、阿根廷、厄瓜多尔三个项目组的负责人分别谈了各自的业务情况和心得。首先,拉美人的环保意识普遍比较强。阿根廷项目组谈到了阿根廷对清洁能源有强制性的标准。哥斯达黎加项目组谈到了一个细节:在工程建设做准备时,当地不仅要求将受到影响的树木事先转移到其他地方栽种,而且连树上的昆虫也要一并转移。其次,拉美一些国家的劳动法对当地工人的劳动权利保护得比较好。当地工人也养成了从不加班的习惯,即使工期有可能延期,都不会加班。当然,拉美人做事情随意性较大,计划性较差;有些国家签证过程冗长,要花费半年之久,对在拉开展业务有一定不利影响。
王国庆书记曾长期在委内瑞拉工作,曾去过墨西哥、巴西和古巴等地,既有丰富的拉美工作经历,也对拉美地区有很深的感情。他谈了在拉美投资和开展业务的八点心得。其一,拉美项目决策周期长。这与项目论证完整性有关,也与当地庞大的官僚机构有关。其二,当地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其三,最好能在当地注册。第四,美国的项目标准对拉美影响很大。其五,中国赴拉工作人员的语言不过关,工作语言是英语,但大部分文件必须翻译成西语,增加了交流困难。其六,拉美地区缺少资金支持。其七,拉美各国基本上实行多党政治,有反对派,频繁党争导致一些项目迟迟无法完成。其八,拉美地区社会治安不好。
此外,双方还就拉美投资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环境,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以及在“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规避的风险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华东设计分公司的一些工作人员就他们在拉美工作期间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请教了拉美所项目组的专家们。通过本次调研活动,项目组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了更直观、具体和深入的理解,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找到了新的切入点。
四、与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的学者们进行学术交流
项目组调研的最后一站选择了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原名青岛海洋大学,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始建于1924年,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它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是中国海洋大学文科重点建设单位,含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等三个一级学科,设有法律系、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公共管理系和海洋法学研究所、海洋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等系所,在海洋法的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
项目组与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马英杰教授、朱伟东教授、白佳玉副教授、于晓艺博士、张红杰博士进行了座谈。马英杰教授、朱伟东教授及其团队着重介绍了海大法政学院的“海洋”、“环境”两大特色,并就国际海洋法方面的学术问题进行了专题发言,我项目组成员介绍了新世纪以来拉美一些国家的海洋争端情况及解决途径,认为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方式的选择(法律途径或政治谈判)取决于争端国之间的国家实力差距,较弱国家更倾向于采取法律途径。在座谈中,项目组专家与法政学院学者们都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并就合作的具体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拉美政治变迁”项目组首席研究员袁东振、执行研究员杨建民、项目主办徐京丽、研究助理范蕾参加了调研活动。《拉丁美洲研究》编辑部主任、拉美所创新工程总编辑刘维广编审参加了在山东大学的调研活动。拉美所政治室谭道明博士也全程参加了拉美史年会和上述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