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本所动态>正文
“中国战略机遇期中的拉美地位与作用”项目组赴福建参会和调研
作者:王鹏时间:2014-12-26 00:00:00来源:
2014年12月15日至18日,拉美所创新工程“中国战略机遇期中的拉美地位与作用”项目组前往福建省参加研讨会和进行专题调研。项目组成员包括首席研究员吴白乙、陈振声、孙洪波、王鹏和来自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赵玉明博士。
12月16日,项目组在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参加“大国对拉美关系的历史经验”研讨会。社会历史学院院长王晓德教授、李巨轸教授、赖正维教授、江振鹏博士等社会历史学院教师和该院的硕博士研究生参加此次会议。
吴白乙所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处于全面复兴之中的大国,一个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出现。中国学界应当努力为中国崛起提供智力支撑,为政府对拉决策提供历史和现实的参考依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项目组在2013年启动对美国、英国、苏联和日本对拉关系历史的研究,着眼长时段进程,展开宏观分析,力求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服务中国的现实需求。
孙洪波围绕英帝国对拉关系的历史经验做发言。他指出,英帝国作为新殖民者在拉美成功挑战老殖民者(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时又适应来自美、德等国的挑战。英帝国进入拉美的主要历史动因是经济利益。它强调与拉美的自由贸易,不断扩大在该地区的投资和贷款;同时,以竞争、合作或妥协等方式与其他大国在拉美谋求共存。但是,拉美的经济民族主义使它的经济利益受损。它在拉美还面对市场饱和、投资失败、债务纠纷等多种经济风险。
王鹏围绕美国对拉关系的历史经验做发言。他认为,美国在19世纪初抓住西半球力量格局大变动带来的机遇,不但率先与拉美国家建交,还提出自己的西半球秩序构想,为未来深度介入拉美事务铺垫基础。从风险与收益的视角看,美国率先承认拉美国家独立和单方面发布“门罗宣言”的做法包含相当程度的风险,但最终收益超过风险成本。从地缘政治视角看,美国的早期拉美政策加速欧洲在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为改善它的周边环境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历史演进规律的视角看,美国制订一套具有后殖民时代色彩的拉美政策,为建构美拉关系发挥重要作用。王鹏认为,美国的经验对于中国发展对拉关系具有借鉴意义。中国与拉美国家具有共同身份和诸多共同诉求,因而可以尝试构建一个新时代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为此需要出台有力的政策工具,集中阐明一整套具有前瞻性的对拉关系指导原则,大力推动这一共同体的建构。
赵玉明围绕苏联对拉关系的历史经验做发言。他在回顾苏拉关系史时指出,二战爆发后,苏拉关系才获得迅速的发展。由于美国冷战政策压力和压制本国共产主义势力的需求,许多拉美国家在60年代一度断绝与苏联的外交关系。苏联试图以古巴和尼加拉瓜为依托介入拉美地区事务,却为此付出重大的代价。赵玉明认为,苏联不是文化大国和经济大国,其能力存在严重欠缺。历史经验表明,它的拉美政策是不成功的。苏联在古巴进行的失败军事冒险损害其形象;没有顺应地区民主斗争形势,而是一味推广自己的模式;试图以经济援助维系与拉美国家政治外交关系的做法导致它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在发展对拉关系时始终未能解决好与美国的关系。苏联实际上错失在拉美地区提高影响力的机遇。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院长王晓德教授
 
王晓德教授在评论中指出,项目组把历史考察与现实研究结合起来,积极寻找新材料,尝试以新视角分析大国对拉关系,研究成果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他在对比中美两国特性时指出,美国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从一开始就具有全球眼光;尽管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仍然是一个地区性国家。在他看来,大国的崛起易于导致大国的傲慢,导致权力的碰撞和过度的对外扩张,苏联就是前车之鉴。他认为应当谨慎看待中国在拉美的作用。中国需要深入总结这一轮在拉美经济扩张的成功经验,探析中拉经贸互补性究竟达到何种程度,关注中拉产品在美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他强调,美国还没有衰落,中国仍然需要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
吴白乙所长在评论中指出,在研究大国对拉关系的过程中,学者应当关注三大问题。第一,国家利益陷阱问题。就国家层面而言,国家通过主权力量实现其利益,但不同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益边界问题有可能造成决策者对国家利益的误判,从而导致国家利益陷阱。第二,大国的战略文化问题。从历史上看,英国、苏联和美国的对拉关系上都体现了这些大国的战略文化对其外交行为的影响。第三,中拉关系的历史逻辑问题。尽管中拉关系取得快速发展,中国在拉美仍然面对诸多不适应之处,也会遇到其它大国曾经面对的问题。
在访闽期间,项目组前往福建省社会科学院进行调研。此次调研的主题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于中拉整体合作的看法和需求。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陈祥健研究员专程接待项目组,全毅研究员、林勇研究员、林珊研究员、林心淦研究员、吴肇光研究员和黄继炜研究员为项目组介绍福建的总体经济状况和对外贸易状况,分析福建省与拉美的产业合作和双边交往,阐述华侨对中拉合作的重要作用。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陈祥健研究员
 
在历史上,福建省通过与菲律宾的贸易而与拉美建立联系;现阶段,它的对拉美贸易实现快速的增长。该省对拉美进出口贸易额已经从2006年的33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121.7亿美元。2013年,对拉美贸易额约占全省对外贸易额的7.2%。其中,出口额为78.4亿美元,进口额为43.3亿美元。拉美已经成为福建省的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市场。从总体看,福建省和拉美有着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前者向后者出口制成品(包括机电产品、服装、箱包和鞋),后者向前者出口资源产品(包括大豆、铁矿砂和铜矿石)。
福建省和拉美在投资领域的合作达到一定规模。截至2014年9月,拉美在福建的投资项目为1095个,合同金额达到146.5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为124.4亿美元。投资主要来自英属维尔京、开曼群岛。投资领域涉及水泥、电子、工程机械、谷物和港口。投资72亿美元的福建联合石油化工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拉美投资项目,其资金主要来自巴哈马。
在拉美投资的福建省企业数量为41家,投资额达到2.4亿美元,主要涉及矿业、渔业、批发和零售。福建企业在玻利维亚投资7425万美元,用于锡矿和银矿开发项目;在巴西投资额为330万美元;在智利投资额为290万美元。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重视拉美华侨问题研究,已在有关国家进行过调研,形成比较全面的认知。拉美华侨状况具有以下两大特点:第一,华侨数量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就福建而言,移民拉美的福清人多达3万;第二,华侨主要是新移民。在20世纪90年代,华侨开始大规模前往拉美,使华侨华人的主要来源地由台湾变为大陆。
护侨已经成为中国在拉美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在拉美国家,广大新华侨的本土化程度很低,他们对当地风俗文化的适应性不足;他们的经济地位较为低下,与当地的下层民众形成经济竞争,产生较多社会冲突;由于所在国政局动荡,他们的产业时常受到冲击。因此,中国外交机构需要寻找新途径,积极服务侨民,帮助他们适应当地社会;同时大力保护侨民,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
侨务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拉关系的一把“双刃剑”。广大新华侨与国内联系密切,是推动中拉经贸合作的重要牵引力量,也是拉美国家最重要的亲华力量。但是,中国政府和中资企业与华侨华人的密切接触有可能引发当地政府的疑虑。因此,中国有必要重视与华侨所在国政府的沟通协调,在形成官方合作框架或达成谅解的基础上,再谋求与华侨华人组织开展合作。
拉美有望成为福建省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2014年前3季度,福建省的GDP增幅和进出口额增幅分别为9.5%和2.6%。两项增速较2013年同期均有下降。福建省的传统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美国和东盟。2014年前3季度,福建省与它们的贸易额或是出现下降,或是出现增速下降。在这一背景下,高度依赖对外贸易的福建省实际上需要借助拉美这种非传统合作伙伴构建新的贸易增长点、实现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为推动与拉美的贸易,福建企业希望更多地参加拉美的商品展销活动,推介自身产品。福建省政府愿意为此组织各类洽谈会,为企业的对外合作提供便利。同时,福建省希望依托“海上丝绸之路”的南线规划,帮助本省商品经过南海、巽他海峡和南太平洋输往拉美。在这一过程中,该省需要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在国家的总体政策框架下大力介入中拉合作进程,更充分地发挥区位优势,在大合作的时代更积极地“走出去”。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