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本所动态>正文
拉丁美洲研究所学术代表团参加第三届中拉高层学术论坛
作者:赵重阳 孙洪波时间:2015-01-16 00:00:00来源:

2014年11月24日-25日,以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吴白乙为团长的学术代表团参加了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第三届中拉高层学术论坛。中拉高层学术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智利安德烈斯•贝略大学(Universidad Andrés Bello)、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 UniversidadeEstadualPaulista)、阿根廷国立科尔多瓦大学(Universidad de Córdoba)联合发起,至今已经举行了两届。

 

图为吴白乙所长在“第三届中拉高层学术论坛”开幕式致辞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今“国家形象:中国在拉美、拉美在中国的国家形象”。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以及智利、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秘鲁等国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智利安德烈斯•贝略大学人文社科系主任玛格丽特•玛丽亚•埃拉苏里斯(Margarita Maria Errazuriz)、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吴白乙在开幕式中致辞,中国驻智利大使李宝荣也向会议发来贺信。

 

图为“第三届中拉高层学术论坛”会议现场

 

会议共举行了两天,分为六个单元。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单元的主题为“中国梦的内涵及意义:中国及拉美的视角”。主持人为厄瓜多尔天主教大学教授弥尔顿•雷耶斯(Milton Reyes),发言人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阿根廷科尔多瓦大学古斯塔夫•桑提伊安(Gustavo Santillán)、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胡伟和智利天主教大学传媒系克劳迪娅•拉巴卡(Claudia Labarca)。

李红岩认为,“中国道路”和“中国梦”是了解现实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也是了解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核心概念。一般而言,“中国道路”指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侮、自强奋斗的发展道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是指当前中国奉行的发展政策,其与中国的近代史紧密相联,是以历史为基础制订的发展政策。“中国梦”在国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将走和平而非霸权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图为会议第一单元“中国梦的内涵及意义:中国及拉美的视角”

 

古斯塔夫•桑提伊安认为,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国家,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已经以和平姿态融入拉美地区的发展进程,对拉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当前拉美国家仍对中国存有许多错误的观念和成见,这完全是由于其缺乏对中国的正确理解造成的。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已发生许多重大而快速的变化,拉美国家在制订对华政策时不应再以意识形态为出发点,而应考虑到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自的国家利益。中拉双方可在推进国际政治民主化,拉美去殖民化,以及科技、学术、文化乃至旅游业等领域加强合作;中国还可通过多发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政策白皮书来消除拉美国家的错误成见。

胡伟认为,一个国家的梦想是一国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外延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不仅有物质文明的内涵,更加有精神文明的内涵;不仅具有硬实力的意义,更具有软实力的意义。尤其是把“中国梦”与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突出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政治价值,并把“中国梦”阐释为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梦,对于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具有积极作用,也是中国有效开展公共外交的价值基础,同时也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新的时代谱写出新的篇章。

克劳迪娅•拉巴卡认为,智利一直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有很多地方领先其他拉美国家,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智利企业界普遍敬佩中国取得的成就,视中国为一个巨大的、有潜力的、开发性强的市场。中智企业界间的相互信任非常重要,有助于降低双方关系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目前两国企业界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双方关系建立时间短、文化差距大、相互沟通和了解不足。需通过制定相关外交政策、加强企业家间的信任和认知程度、寻求相互间的共同身份和相同点、了解对方的商业语言和潜规则等方式增进智利等拉美国家企业家对中国的了解和信心。

第二单元的主题为“投资与条件:合作经验,贸易洽商和执行中的非经济因素”。主持人为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的路易斯•保利诺(Luis Paulino),发言人为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洪波、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的马科斯•科代罗(Marcos Cordeiro)、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谌园庭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中墨研究中心的塞尔吉奥•马丁内斯(Sergio Martínez)。

 

图为孙洪波博士在第二单元中的发言

 

孙洪波认为,考虑到拉美的石油储量、产量及国际贸易份额,拉美是影响国际能源格局变化的重要地区。拉美石油合作的地区整体环境较好,合作潜力巨大。拉美资源国普遍视中国为对外能源合作多元化的战略伙伴,中国石油公司也已融入拉美市场,合作模式多样。但是,中拉石油合作也面临诸多障碍,风险不容忽视。中拉应从战略高度看待双方石油合作,充分认识合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马科斯•科代罗认为,中国与巴西的关系具有特殊性,两国在国际多边机制中的合作使双方关系超越了单纯的经贸关系。中巴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建立各种合作机制以发掘合作潜力、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以及双方在很多国际事务上具有相似的立场等。中巴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企业进入巴西也有助于纠正巴西的发展缺陷,如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油田开采方面的合作;而巴西企业进入中国不仅满足了中国的需求,也满足了巴西企业“走出去”的需求。中国的利益和巴西等拉美国家的发展需要可以和谐地结合起来。

谌园庭认为,经贸合作在中拉关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也是推动中拉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中拉经贸关系驶入快车道,其中表现最为强劲的是贸易和投资。全球化、中拉各自战略地位与实力的增强、以及政治互信是支撑经贸合作的重要非经济因素。然而,由于中拉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以及大国竞争等因素的存在,非经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中拉经贸合作的发展。未来,经贸关系依然是中拉关系的重要支柱,而“转型”将成为双方经贸关系发展的必然。在此过程中,中拉应加大在人文领域的务实交流,消除持续的相互误解,树立正能量的中国形象和拉美形象。

 

图为谌园庭博士谈中拉合作中的非经济因素

 

塞尔吉奥•马丁内斯认为,当前墨西哥主要的华人社团有60多个,不同的社团与当地社会的交流程度不同,对墨西哥社会做出的贡献也不同。这些华人社团主要的职能是为其成员提供法律等方面的援助,帮助他们在墨西哥更好地生存,并举办各种活动增进墨西哥人对中国的了解。华人移民在拉美国家结成的社团是影响中国在拉美投资的重要非经济因素,但相关研究很少。华人社团应加强对当地社会的了解和适应,努力融入当地社会。促进中拉关系不仅要推进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也要增进双方的民间交流。

第三单元的主题为“公共外交:中国的策略及对拉美的影响”。主持人为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中墨研究中心的塞吉奥•马丁内斯,发言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智利圣地亚哥大学的莫妮卡•阿乌马达(Mónica Ahumada)、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存海、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的路易斯•保利诺和中国社科杂志社博士王海峰。

王义桅认为,拉美对中国存有诸多误解,如认为中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中国会进攻拉美、中国实行的是专制的政治制度,以及中国正在剥削拉美等。造成这些误解的根源主要有10个,包括移情、想象、误导、宗教、恐惧和种族等方面的原因。只有了解中国的四个特点,即特长历史、特大规模、特世俗社会和特殊崛起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中国的成功将推动更多国家的成功,有助于帮助西方国家走出危机、开创新人文主义的希望,促进新兴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并鼓励发展中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莫妮卡•阿乌马达认为,中国在21世纪的国际体系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而建立孔子学院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智利于2004年同中国签订关于教育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首次将汉语教学纳入外语课程,成为拉美第一个将汉语引入国家教育体系的国家。如今汉语教学项目已经在智利开展了十年,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应进一步加强对汉语教学成果的后续跟踪研究,并注重学以致用。智利可通过在高中和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建立孔子学院、通过非政府组织推动汉语教学,以及将私营教学机构和语言学校纳入汉语教学等方式推进汉语的传播。

 

图为郭存海博士分析中国在拉美的国家形象

 

郭存海认为,中国和拉美国家对彼此的社会和文化长期缺乏深刻了解,主要原因是双方相距遥远、文化差异大。汉语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载体,中国应通过改进和扩大汉语传播加强拉美对中国的了解。在拉美的汉语教学应注重传播中国的核心价值、增强文化输出中的符号诱导、拓展语言传播的主体、提高孔子学院的窗口辐射力,并充分借助中国新领导人的新文化观。可通过在拉美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立以中国著名思想家或文化大家命名的“中国讲座教授”,以及在拉美地区设立中文翻译奖等措施推动汉语在拉美的有效传播。

路易斯•保利诺认为,中国和巴西的教育文化合作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深和拓宽了两国合作,并使双方关系更加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巴开始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双方的文化交流也由此展开。如今双方的教育文化交流已取得很大成就,如在巴西设有多所孔子学院、将中文纳入巴西的外语教学、将中国纳入巴西的“科学无国界”项目,以及为双方的留学生提供奖学金等。目前中巴教育文化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双方在地域、文化和民族纯洁度等方面差距较大,但双方文化的碰撞必将带来丰富的成果。

 

图为中国社科杂志社王海峰博士谈中拉文明对话

 

王海峰认为,破解人类文明冲突的关键在于承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相互尊重彼此文明的基础上推动文明的对话,以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中拉交流与对话、促进中拉友谊的关键在于学习彼此的语言,以了解和把握不同文明的存在样态和思维方式;推动文化层面的对话与交流,加深彼此对各自文明的理解与把握;在双向对话中反省、继承和创新自身的文化,以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和文明的续展。因此,孔子学院的发展对于中拉友谊以及人类的永久和平都具有极积意义。

第四单元的主题为“文化产业及其对于国家形象的意义:中国与拉美之间的可能性”。主持人为中国社科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发言人为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贺双荣、中国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韩琦、中国社科杂志社博士晁天义、智利德烈斯•贝略大学拉美中国研究中心的费尔南多•雷耶斯•马塔(Fernando Reyes Matta)。

 

图为贺双荣研究员做“中拉文化产业合作”的报告

 

贺双荣认为,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产业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经济形态,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多种传播方式。与政府主导的文化外交相比,文化产业在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更大作用。中国和拉美都有璀璨的文化和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合作的战略需要、巨大潜力和合作基础,因此加强双方文化产业合作不仅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能性。但是,由于中拉在世界文化产业中的竞争力不强,以及受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制约,中拉发展文化产业合作任重道远。

韩琦认为,《拉丁美洲研究》是中国唯一一份研究拉美的专业刊物,通过该刊可看出中国学术界如何认知拉美。自1979年创刊以来,该刊发表了大量研究拉美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对南北美洲发展道路以及拉美和东亚发展模式的比较、对新自由主义改革的评价、关于“拉美化”和“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的争论、对拉美左派崛起和“21世纪社会主义”的看法,以及对拉美现代化道路的评价等十个方面。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中国学者研究和关心的拉美问题十分广泛,但总体与中国的发展和中拉关系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学者力图客观公正地评价拉美问题,并力图认识一个真实的拉丁美洲。

晁天义认为,从上古的西周时期始,中国人坚信“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与之相配套的“九州说”、“天下观”。此后的一千多年中,中国人在用这套理论去理解世界、构造关于世界的观念的同时不断地对其作出修正。真正意义上的转变始于17世纪,从那时起中国人不仅了解了南美洲以及南美诸国的名称,更利用传统的地理知识分析和理解这些新的领域;中国人对美洲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混沌到清晰、从抵制到接受、从虚假到真实的过程,生动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碰撞与融合的复杂关系。

费尔南多•雷耶斯•马塔认为,中国自2000年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以来,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并增加了创意资本。中拉文化交流可借鉴中美文化交流的经验,加强影视等方面的合作。中拉可发展文化合资产业,寻求在文化中相通的领域进行合作,选取能引起双方共鸣的故事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共同投资、共同出演。中拉文化产业合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如何进行创意对话、如何展开文化合作,以及如何挖掘双方的历史文化遗产等。如今世界文化市场的发展对中拉双方都是一种机遇,双方可从各自的文化中寻找汇合点,求同存异,而中拉文化的合作与团结也将丰富世界的文化产业。

图为智利驻华前大使马塔先生谈中拉文化产业的合作潜力

 

第五单元的主题为“中国—拉共体论坛:影响与意义”。主持人为智利安德烈斯•贝略大学拉美中国研究中心的阿尔瓦多•埃切加雷(Alvaro Etchegaray),发言人为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志伟、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重阳、智利安德烈斯•贝略大学拉美中国研究中心学术协调人何塞•路易斯•瓦伦苏埃拉(José Luis Valenzuela)和阿根廷拉普拉塔大学的豪尔赫•桑菲尔德(Jorge Szeinfeld)。

荆学民认为,中国国家形象的轴心是政治。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政治纬度需要深入到国家内部,把内外结合起来,强调政治理念、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意识形态在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中是绝对绕不开的,不能低估意识形态对国家形象的辩护功能;中国国家形象传播需要在受众群体中进一步细分,同时做好政治话语的转换,实现从宣传到传播、从传播到营销的转型;中国应敢于向世界展示自身政治制度,光明正大地传播自己的政治特色以及对人类政治的贡献。

周志伟认为,中拉论坛的成立是继2008年中国政府发表对拉政策白皮书以来中拉双方落实整体合作的又一关键性步骤和政策安排。中拉关系的基础、中拉加强合作的意愿、全球跨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南南合作”的浪潮是建立和深化中拉整体合作机制的动力。当前,中拉论坛尚属新生事物,要历经筹备、初成、壮大、成熟的过程。从中短期看,中拉整体合作的优先路径包括发挥经贸合作的“引擎”作用,带动中拉合作的整体发展;通过多渠道“公共外交”促进中拉相互认知,提升战略互信水平;巩固中国与拉美国家、地区组织和次区域组织间的关系,有效支撑中拉整体合作机制的发展等。

 

图为周志伟博士在会上谈“中拉论坛:驱动因素、优先路径及影响”

 

赵重阳认为,中拉论坛是开展中拉整体合作的新平台。中拉在论坛框架下的整体合作将有助于双方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各领域的合作,并将合作成果扩大到整个拉美地区。但是由于论坛是一个新的中拉合作模式,也将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中拉双方缺乏整体合作的经验、拉共体内的差异性将影响论坛的有效性、美国因素和台湾因素等。中拉双方在论坛框架下可先在取得共识的领域进行合作,再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并制订中拉合作的长期战略规划。

 

图为赵重阳在会上做“中拉论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陈述

 

何塞•路易斯•瓦伦苏埃拉认为,拉美很看重中拉整体合作,因为其具有战略性和长期性,是当前国际秩序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涉及的问题包括中国能否成为发达国家、中国对拉美的兴趣动力变化以及中拉之间能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拉经贸合作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在拉美的投资虽然有增无减,但并不平衡,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非生产性投资,投资对象国主要集中在国际信誉低的国家;二是中拉之间还需加强政治互信,以建立真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外,中拉之间还需加强科技和创新合作,确保中拉关系有质的飞跃,否则双方关系只能停留于生产者的关系,而不能向更深的关系纬度发展。

豪尔赫•桑菲尔德认为,除中国外,拉共体也十分重视与美国、欧盟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关系。目前美国和欧盟在拉美的影响力下降,而中国的地位上升。中国与拉共体的整体合作面临一个多样化的拉美,中国应继续努力保持与拉共体的合作。当前中拉关系已逐渐超出经济范畴,开始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如传媒领域。中拉之间的媒体和文化合作非常重要,比经贸合作的意义更加深远。尽管中国已进入拉美的能源、金融和银行业等领域,但在安全领域仍少有合作,可与巴西、墨西哥等国进行军事合作。

第六单元的主题为“中拉关系的未来和前瞻性研究”。主持人为智利圣地亚哥大学高级研究院的塞萨尔•罗斯(César Ross),发言人为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智利圣地亚哥大学的洛西塔•巴萨乌雷(Rosita Basaure)、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吴白乙、智利国会图书馆亚太项目主任克里斯提安•托洛萨(Cristián Toloza)和智利发展大学李钧祚。

黄仁伟认为,中拉全球治理合作有着广阔的多边空间。第一,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治理变革的分界线。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新的共同领域和挑战,需要新的合作。第二,当前全球治理出现三重结构,包括政治与安全治理、经济治理和全球共同挑战。第三,中拉都是新兴经济体,面临共同的挑战和问题,都是全球治理的后来者,都参与了新的治理机制。第四,中拉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包括保持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改革全球贸易体系和价格体系、建立低碳标准和新的资源供求关系、加强全球社会治理和安全治理。第五,中拉全球治理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即可通过跨地区机制建立互补的多边合作和双边关系,又能互相支持,提高彼此的国际地位。

洛西塔•巴萨乌雷认为,在中国实力上升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变”因素,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变化的因素包括改革开放政策的调整、中国的政治支持体系等。随着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中国开始注意外部形象;而外部世界对中国未来扮演的角色即有期待,也有疑惑,特别是中美关系会更加复杂。就中拉关系的未来而言,拉美不是中国外交的优先地区,但却是战略性地区。中国通过巧实力进入拉美,拉美也应发展对华关系,加强与中国的人文、能源和科技合作。孔子学院不仅是培养翻译人才,更起到翻译文学、翻译世界观的作用。

吴白乙认为,中国的改革道路站在新的分水岭上,必须告别旧常态,建立新常态。旧常态是指投资驱动型增长、出口导向型增长、社会不平等现象,以及忽视了环境和资源成本的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政策。未来中国的改革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社会、政治压力,将形成非常复杂又不断前进的中国形象。中国的改革经验主要有:在自我否定的基础上形成改革共识、不能用外国思维定势看待中国的民主改革和政治体制、确信中国自主的民主方式、推行渐进式改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做一个具有改革意识的新型大国。中国与拉美面临的共同挑战是如何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双方可为建立新的全球发展秩序做出贡献。

 

图为吴白乙所长在会上做关于“改革、创新与未来中国”的报告

 

克里斯提安•托洛萨认为,增进中国与拉美间的相互认知非常重要,但存在难度。中国对拉美的整体认知程度高于拉美对中国的整体认知程度。中国官方和学界对拉美的认知有差异:官方认为近年来拉美经济持续增长,学界和民间认为应警惕“拉美化”现象。拉美的形象治理需要拉美国家的共同努力,而墨西哥高铁事件则会对整个拉美形象产生影响。智利的国家形象是拉美整体形象的一部分。在研究中国与智利的相互认知时,需要对中智的互信度和相互依赖度加以关注。智利学术机构在研究智利的国家形象时,也需对中国在智利的国家形象加以研究。一个国家在塑造国家形象时,需要获取话语权,并有利用和应对新闻媒体的意识。

李钧祚认为,中拉之间不仅要发展高政治,也要发展低政治。中拉关系中的高政治不能脱离社会和民众,加强中拉关系不仅指加强政府间的关系,还要加强民间文化交流。中国与智利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是相距遥远,彼此缺乏了解。尽管目前中国是智利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智利人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欠缺,这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大学和学者的责任。中智两国应加强人员交流和高等学府间的交流,以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