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聚焦中拉关系>双边关系>南美洲地区>智利>正文
陌生文化环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作者:水天中时间:2010-08-06 11:48:06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遥远的智利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设想。当中国文联有关领导提出这一设想时,我想,艺术作品的展示和观看作为一种对话,需要一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和策展人徐虹倾向于有“来龙去脉”和演变结构的展览。我们的设想与中智两国主办方的意图不谋而合——中国文联和智利国家美术馆的负责人也希望展示从传统向现代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
作为“今日中国”艺术周的活动项目之一,“穿越地平线·中国当代艺术展”6月17日在智利国家美术馆开幕,展出至8月15日。为了让不熟悉中国艺术的智利观众感知当代中国艺术的多样性发展,我们选取了不同艺术源流的作品。传统的延异是艺术生存的必然趋势,在姜宝林、卓鹤君、董小明、唐勇力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和更新观念两方面所作的努力,使传统绘画与当代审美趣味相连接。曹吉冈、岂梦光的蛋彩画和油画,使古典诗境和古典传说显得深厚和活跃。张羽的“指印”和徐冰糅合中西的“书法”,探寻传统艺术的形式边界,解构古老文化符号系统。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里,可以体会到东方传统文化宽阔的包容性。当代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仍然是中国艺术家关注的重点。何家英、郭全忠分别是传统工笔和写意画法的代表画家,他们的作品显示了本土绘画传统的现实活力。罗中立以表现性笔法追述遥远山乡生活的记忆,徐唯辛对处境艰危的劳动者的关切,徐晓燕对环境问题的咏叹,表现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家与普通民众的精神联系。
绘画、雕塑仍然是中国艺术家和普通观众最为熟悉的艺术样式,由于展厅和空运的限制,只选了展望和邹亮的较小的作品。他们的雕塑与林菁菁的综合作品,吸纳并融解了历史的诗意和当代文化的活力。与数字科技的普及同时出现的新媒体艺术,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新的生长点。李天元、陈秋林、邱黯雄、余极的作品不仅是对事实的记录,而且是对问题的探讨。正是在这一方面,中国影视艺术从另一个角度发展了传统艺术对现实的关切态度。
从作品风格结构看,这显然是一个与国内大多数当代艺术展不同的展览,其不同主要在于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的多样与综合。我们希望对中国艺术历史与现状都十分陌生的智利观众,通过展览感受中国当代艺术在观念、样式和源流上的多样性。展品开箱后,徐唯辛的矿工肖像、何家英的工笔人物、余极的剪辑照片等作品,立即引起智利国家美术馆馆长和工作人员的兴趣。展览开幕后,各方面的反应证明了主办方的设想是符合实际的。当地报纸的评论认为,展览以“令人惊叹的清晰”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对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认同与冲突。在第一次接触中国艺术的人看来,像何家英的《米脂的婆姨》这样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鲜的绘画方式,余极的照片剪辑使他们联想到数以亿计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中国人。
与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情况不同,南美洲观众对中国艺术历史与现状虽然不是一无所知,但确实是所知甚少。对我们来说,郭全忠的写意人物与徐冰的“书法”分属于截然不同的艺术系统,但在智利观众看来,两者的新奇和不可思议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以为徐冰的“英文书法”就是中国日常的文字,当听到中国人也无法辨识作品中的“文字”时,他们大惑不解)。文化背景对于艺术作品接受的影响难以排除,观众欣赏起曹吉冈的抽象性风景和女画家自画像显得顺理成章,而理解姜宝林、卓鹤君的水墨山水画就需要耐心地解说;同是影像作品,陈秋林的纪实录影和真人表演,比邱黯雄的水墨动画更容易打动他们。值得注意的是,林菁菁和张羽对自己作品的现场解说,引起艺术界和媒体的极大兴趣。千百年养成的欣赏习惯不可能一朝改变,但基础性的解释,对于陌生艺术欣赏的“启蒙”十分必要。
展览开幕后一日,我作了题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绘画百年概览》的讲座。我曾担心,对中国绘画历史与现状完全陌生的智利听众,是否会将我的介绍视作“海客谈瀛洲”而姑妄听之。幸好讲座配有图片投影,担任翻译的女士曾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班牙语播音员,语言流畅,解说周全,对我的讲话加入了不少比喻和注解,使主讲人与在场听众的交流有了实际成效。这也再一次证明,鉴于不同对象和不同条件,作出灵活、具体的设计调整,应该成为中国艺术“走出去”的基础条件。
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本次展览策划人)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