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学术交流>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论坛“2006-2007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变化与选择”综述
作者:刘维广时间:2007-03-30 00:00:00来源:
2007年3月15日~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主办、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论坛“2006~2007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变化与选择”在京举行。论坛共分三部分:拉美的选择对中国的启示、拉美大选后政治格局的变化、拉美形势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本届论坛是继2005年和2006年之后举办的第三届拉丁美洲形势国际学术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拉友好协会会长成思危,以及中联部副部长陈凤翔、外交部拉美司司长曾钢等应邀参加会议并分别发表主题演讲。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出席会议,并代表中国社科院向与会代表致辞。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杨扬与拉美所党委书记、所长郑秉文共同主持了会议。
 
来自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外交部、中联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国家机关,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等企业,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我院研究所的官员、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求是》杂志等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以及拉美国家驻华使馆和西班牙驻华使馆的官员和国外学者,共约200人参加了本届论坛。
 
成思危副委员长在主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举办本届论坛的作用和意义,认为本届论坛比前两届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论坛由于连续举办,已成为研讨拉丁美洲形势的年度盛会,有利于推动中拉关系的发展,也表明对拉美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成思危副委员长就中拉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认为中国的发展给拉美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拉关系,有利于促进拉美的发展,有利于增进中拉人民之间的友谊;当前形势的变化,成为进一步发展中拉关系、深化中拉经贸合作的最好时机。他指出,国际上一些人士几年前热衷谈论的是“中国威胁论”,如今是“中国责任论”,国际舆论的这种变化是一个进步,说明人们对中国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也说明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有积极作用。在拉美,人们对中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可以把自己的发展经验提供给拉美国家作参考,但更重要的是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发展道路。他指出,中国和拉美在政治上有互补性,文化上相互尊重,经贸合作方面更是潜力巨大。他还强调,中拉民间交往是深化中拉关系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强中拉关系,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对于构建和谐世界和推动中拉共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而谋求互利双赢的中拉关系更是符合广大民众的利益。
 
关于拉美形势,成思危副委员长指出,近年来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和对外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拉美各国政党的分化组合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异常复杂,但总体上各党派的政见分歧在接近,向中间立场靠拢。发展成为拉美国家最关心的问题,拉美经济形势趋于好转,2006年的中拉贸易再创新高。值得一提的是拉美经济增长动力的变化,对外贸易成为强大的推动因素。拉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为中拉关系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成思危副委员长在演讲中还特意指出,拉丁美洲研究所是我国从事拉美研究的重要机构,这些年来,他们克服了经费等很多困难,在工作中做出了很好的成绩,除了《拉丁美洲研究》杂志外,还出版了《拉美丛书》和《拉美译丛》。他希望拉美所的同志要适应中国和拉美加勒比地区新形势的发展,更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工作,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给党中央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李慎明副院长回顾和分析了2006年拉美形势的重大变化,认为左翼政治和社会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是其突出表现,它代表了一种地区性的政治诉求,改变着地区政治格局和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走势。他认为,2006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14个国家举行的全国性选举不仅反映出各国政党和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较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国家和整个地区的政治走向,影响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需要以左翼政治和社会运动研究为重要的切入点,深入剖析拉美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总体发展,揭示其发展轨迹和内在本质的规律。他认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拉美国家遵照“华盛顿共识”的要求,普遍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但改革不仅没有解决这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固有的矛盾,反而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加剧了政治分裂、经济动荡、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左翼政治和社会运动作为一种新的选择再次复兴,左翼力量的兴起是这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更深层次说,是其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他们对前一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深刻反思,以及探寻符合本地区和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战略的尝试。
李慎明副院长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和左翼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已开始有所复兴,拉美的社会主义和左翼思潮同样如是。当前拉美的左翼政治和社会运动是由各种不同的政治和社会力量组成的,它们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差别很大,但是就总体而言,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张是:对新自由主义改革持批判态度,主张通过民众参与实现政治改革,扩大民主,通过社会改革实现社会公正;反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要求建立公正与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这种理论和政策主张反映出这些国家政府的执政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使拉美国家在决策、管理和政策运作方面有了更大的余地。显然,这种局面有利于拉美国家根据本国、本民族的利益调整政策,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新的发展模式。
李慎明副院长指出,在过去一年中,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关系获得了可喜的发展。当前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深入研究与中拉关系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拉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包括左翼政治和社会运动的复兴对中拉关系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关对策等。
陈凤翔副部长认为,本届学术论坛,无论是主题还是副题既切合了当前拉美和中国发展的特点,也符合拉美和中国发展的需要;它不仅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也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他认为,拉美是第三世界率先开启现代化进程的地区,这里孕育了发展主义理论和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试验田”。拉美人民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上所进行的追求与探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教训。拉美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经验教训以及对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可以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启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与拉美国家分享。他还指出,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中拉关系又有了新的可喜的进展。2006年是拉美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大变化的一年,面对各种变化,拉美人民正在根据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2006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此,他进一步提出了一些战略性思考:在这种变化与选择过程中,中拉关系将会如何发展?中拉合作应当如何深化?
  曾钢司长全面概括和论述了2006年拉美地区的形势和特点以及中拉关系的发展。他认为2006年拉美地区形势有如下4个特点。(1)政局总体保持稳定,地区民主政治体制日臻巩固和成熟,左翼力量不断上升,多数左翼政府的内外政策取向均较为稳健务实;(2)经济较快增长,形势全面好转,拉美经济已进入新一轮稳定增长期,但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解决;(3)地区一体化依然是拉美各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选择,经历新的分化组合后仍将会在困难和曲折中继续发展;(4)美拉关系松弛,美国着手调整对拉关系,拉美国家对美国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持续下降,拉美大多数左翼政权在处理对美关系上均注意淡化意识形态,采取务实对美政策,合作仍是美拉关系的主流。他认为,2006年中拉关系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高层交往频繁,对加强中拉关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中国因素”对拉美经济具有积极拉动作用越来越成为拉美国家的普遍共识,“中国机遇论”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不断升温。(3)中拉在多边领域保持密切合作,中国同拉美地区组织关系不断加强。(4)中美就拉美事务举行磋商。中美就拉美事务加强沟通对话有利于双方加强了解,增信释疑,有利于中美、中拉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中、美、拉三方的利益。
  曾钢最后提出,当前中拉关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如何继续全方位推进和深化中拉友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努力通过构建和谐中拉关系,全面推进构建和谐世界,是所有与会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拉美的选择对中国的启示”主题研讨会  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吉列尔莫·贝莱斯(Dr. Guillermo R. Vélez Londoño)、巴西驻华大使路易斯·奥古斯托·德卡斯特罗(Dr. Luiz Augusto de Castro Neves)和智利驻华大使费尔南多·雷耶斯(Dr. Fernando Reyes Matta)分别作主题演讲,论述了本国形势的变化以及与中国关系的发展。
  贝莱斯大使认为,哥伦比亚乌里韦政府实行实用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游击队问题和贫困问题是其面临的最大难题;无论左派还是右派执政,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执政方式。他还认为,关于中国廉价商品冲击了哥伦比亚市场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也有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投资于哥伦比亚;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到哥伦比亚投资。
  奥古斯托大使认为,拉美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地区,各国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区别对待;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很大,拉美国家因此重视发展与其他地区的关系;拉美的民族主义盛行,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现象;现今的拉美左派的含义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欧洲左派的概念也不同。关于中拉关系,奥古斯托认为,中国的发展是引人注目的,中国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意识形态的差异从未对中拉关系的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中拉关系日益密切;中拉关系中也有挑战,如一些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拉美国家认为中国产品的出口损害了拉美的企业;中国在巴西的外交政策中有重要地位。
  雷耶斯大使认为,中国与拉美国家共同致力于构筑面向21世纪的新型关系,都越来越重视对方,拉美国家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可能不考虑中国,中国也是如此;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利益不尽相同,但融入世界的观点是一致的;中国需要拉美的资源,拉美也需要中国的帮助;中拉双方都致力于推动建立多极世界,这是双方的共识,也是共同利益所在;“21世纪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建立在进步性基础上,拉美国家希望避免“华盛顿共识”的后果,希望与中国携起手来,推动双方的合作;中国的“和谐社会”与智利的“团结社会”有共通之处。雷耶斯认为,拉美国家可从中国学习到两个重要经验:一是政府应当制定一个长期的战略计划,二是要了解自己的历史,了解群众的呼声,学习中国的先进党如何倾听群众的声音。雷耶斯还指出,在2000年大选中,智利人民虽有各种失望和不满,但仍去投票,说明他们希望变革,这推动了智利民主进程的发展。
  三位大使分别解答了学者的提问,主要观点如下。初级产品出口对拉美国家总体上是有利的,但关键是拉美国家如何使用这些收入,智利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智利把出口收入用于偿还外债,解决了债务问题;2007年3月布什访问拉美5国,表明美国将会制定新的对拉政策;拉美的一体化进程遇到一些困难,但仍然富有活力,仍在继续前进。
  “拉美大选后政治格局的变化”主题研讨会  厄瓜多尔前副议长马科·普罗亚尼奥·玛雅(Marco Proaño Maya)、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研究员埃尔维拉·孔切伊洛(Elvira Concheiro)和中国社科院国际学部委员苏振兴分别以“民主变革中的执政危机”、“墨西哥和拉美左派面临的挑战”和“体制内的变革:拉美左派的基本方向”为题作了演讲并回答了提问。
  普罗亚尼奥认为,发达国家的政策和国际金融组织是造成拉美经济对外依赖性强、贫富分化、外债沉重的罪魁祸首;全球化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的全球化,还是虚伪和冷漠的全球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拉美旅游,这将为拉美国家带来大量的旅游收入。
  孔切伊洛认为,新自由主义政策给拉美人民带来了更大的不平等和落后;拉美左派日益壮大,但左派的复兴刚刚开始,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拉美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多元的价值观,各政党组织各有特点,但也有其共同缺陷:缺乏长期的目标和计划,选举过程中表现出其软弱性的一面,组织上官僚主义、僵化现象突出,实用主义等;许多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进程中,将其生产形式和组织形式强加给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还找不到真正有效的维护劳动者权利的方式;拉美左派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寻求替代新自由主义的方案,同时深化其现有的民主体制。
  苏振兴认为,拉美左派崛起的深层原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前期发展过程中的失误、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后果、制度的缺陷;广大民众,包括相当一部分中产阶级,发出了要求进行变革的强烈呼声,这是拉美左派崛起最基本的政治与社会基础;今天的拉美左派政府无一例外是举起变革的旗帜走上政治舞台的,但左派能否取得执政地位还取决于各国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对比等因素;拉美左派分为不同性质的两类:“革命左派”与“民主左派”;综观整个20世纪拉丁美洲的历史进程,拉美国家的社会变革方式主要表现为改革而不是革命,领导这些改革运动的政府大体上可以分为比较典型的文人政府和具有军人特色的政府这两种类型;民主左派”的基本政治立场决定了他们所实行的变革是“体制内的变革”,而不是要抛弃现存体制;当前拉美左派政府所推行的改革政策有“激进”与“温和”之分,但即便是“激进”的改革也还没有超出“体制内变革”的范畴,而是力求改进与完善现存体制。
  有的学者提出,反对新自由主义政策是拉美一些左派政党的基本政治主张之一,但上台后仍继续采用新自由主义政策,其原因是沉重的债务负担和国内利益集团这两方面的压力。
  “拉美形势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主题研讨会  “稳定之中的政治新变化”“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形势相对稳定,挑战依然严峻”“对外关系呈现多元格局”4项专题发言从整体上盘点2006年拉美地区形势、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发言者认为,2006年拉美地区政治形势相对平稳,但出现一些显著变化,各种政治力量的接近与分野日益复杂,左翼力量之间的差异日益明显,政治改革的任务依然紧迫;稳定且持续好转的宏观经济形势为拉美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相对坚实的基础,各国进行了相应的经济政策调整,但仍面临如何加快经济增长、应对国际市场潜在的不确定因素、改善国内投资环境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拉美的社会形势相对稳定但社会冲突时有发生,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拉美国家的对外关系呈分化趋势,美拉矛盾扩大但未动摇美国在拉美的地位,美国开始调整对拉美的政策,拉美国家继续推动一体化进程但合作缺乏实质性进展,拉美国家的多元化外交积极且富有成效。与会学者围绕上述4项专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关于拉美政治问题。有的学者指出,近年来拉美政党力量重组,左翼力量崛起,但西方舆论特别是美国的媒体对拉美左派的评介大多是负面的,甚至持分化态度,中国学者应持客观的立场进行研究。有的学者指出,当今拉美左派与历史上的左派有很大的不同,学者要用历史的观点看待拉美左派;中国学者应当对拉美左派有一个认定标准,要着眼于拉美国家对现实问题的把握。有的学者对拉美左派的定义是:强调向弱势体进行政策倾斜、关注中下层民众利益和解决社会公正问题的个人、政党、政府均称左派。还有学者提出,研究拉美左派时应重视对一些政党主张和立场变化的研究。
  关于拉美经济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宏观经济稳定是拉美国家长期追求的首要目标;当前,拉美经济继续增长,国际收支、财政状况好转,债务负担下降,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拉美经济的增长动力发生变化,越来越依赖外部市场;经济改革继续深入,对拉美经济改革的研究应从动态的角度去看。制约拉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经济增长不足,此外还要克服经济政策的意识形态情绪化倾向。中国学者在从事这一问题的研究时,应当注意拉美国家选举人的竞选表态与当选后的政策二者间的巨大差异。还有学者提出,不能全盘否定拉美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有的学者认为,拉美的经济政策总体上未发生重大变化,仅有少数国家的调整比较明显,如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两国均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控制。
  关于拉美社会问题。有的学者认为,拉美社会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比较突出,凡在经济增长周期就有所缓和,如果经济形势恶化则社会矛盾突出。因此,拉美国家靠目前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形势的格局,拉美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和财产占有制度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有学者指出,拉美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后贫困问题加重了,但近些年贫困问题有所缓和,其原因在于拉美国家持续性的政策调整,即改革的继续。
  关于拉美国际关系。有的学者认为,2006年美拉矛盾扩大,对抗增加,但美拉关系不会因左派的崛起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些学者持不同观点,甚至有的学者认为2006年的美拉关系有所改善。有的学者认为,2006年拉美国家间的关系有显著变化,拉美国家间的不团结现象有所抬头。
  学者们讨论和提出的主要问题还包括:查韦斯的“21世纪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前景,拉美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拉美国家如何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左派崛起是否为美拉矛盾扩大的原因之一,美拉关系的走向,拉美国家的主要内部矛盾,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拉美的影响有多大,等等。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