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数据库>国内外拉美研究成果数据库>正文
模仿行为是拉美恶性通货膨胀的温床
作者:杨缨时间:2011-10-24 17:07:23来源:拉丁美洲研究
拉丁美洲受通货膨胀的难扰为时已久。从五、六十年代起,拉美的通货膨胀率就是世界最高的。七十年代以来,形势日趋严重,消费物价的年平均上涨率扶摇直上。1971年消费物价上涨率为14.6%,1980年增至55.2%,1984年猛升到144.9%,1985年达到164%。通货膨胀的恶化状况还反映在高通货膨胀的国家不断增加。1961—1970年,消费物价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5%的国家只有阿根廷、智利、巴西和乌拉圭四个国家。1971—1980年增加到九个国家(哥伦比亚、墨西哥和秘鲁等),1985年增加到十六个国家(玻利维亚、哥斯达黎加和尼加拉瓜等)。个别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高得惊人,如阿根廷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672,1,玻利维亚竟达到11,743。对于拉美这种普遍的恶性通货膨胀,人们称之为“拉丁症”或“超级通货膨胀”。
是什么因素促使拉美患“拉丁症”或变成一个“超级通货膨胀”的地区呢?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贬值现象,其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天灾人祸、政权更替等非经济因素也可引起通货膨胀加剧。国际经济界和拉美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形成了货币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理论。货币主义把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运转过程看作是仅仅由货币因素单独决定的过程,把通货膨胀这一成因复杂的现象归咎于货币过多,这显然是把问题简单化了。这种理论与拉美的现实相去甚远。拉美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它的通货膨胀不同于发达国家。结构主义则认为,拉美国家通货膨胀长期恶化的状况不是偶然因素引起的,而是有着内部和外部根源的。简单地说,从内部原因来看,拉美国家在发展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产生了重工轻农、赤字财政等偏差,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出现农业落后、能源交通发展缓慢、进口能力有限、基础设施不全等“瓶颈”现象。也就是说,由于某些经济环节跟不上主导部门的发展,产生了供给不足的问题,从而诱发了结构性通货膨胀。从外部原因来看,自七十年代中期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它们为摆脱困境,在不断调整内部经济结构的同时,竭力以各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拉美的出口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进口工业品价格上涨、国际市场的利率不断升高以及美元汇价大升大降等造成拉美的贸易条件日趋恶化,外债负担越来越沉重。这些都对拉美的通货膨胀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结构主义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就对拉美通货膨胀的成因作出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分析,但到八十年代,拉美的通货膨胀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原因何在。笔者在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造成拉美恶性通货膨胀的成因作了进一步分析后认为,拉美在战后的发展过程中,只注重对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的表面模仿,忽略丁本地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是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拉美 阿根廷 智利 巴西 乌拉圭 玻利维亚 哥斯达黎加 尼加拉瓜 模仿行为 通货膨胀 经济结构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